馬清
(青海省大通縣石山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 810000)
本病主要病原是放線菌和林氏放線菌。牛放線菌無芽孢、無運動性,為革蘭氏陽性菌,引起骨骼的放線菌病,對外界環(huán)境沒有加強的抵抗力,獸醫(yī)臨床上常用的消毒藥劑能將其滅活[1]。林氏放線菌具有多形態(tài),為革蘭氏陰性細小桿菌,可引起皮膚以及諸如乳腺、舌等體內軟組織器官產生病變。
(1)放線菌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2],不但能引起豬、馬、牛等致病,而且也會危害人體健康。放線菌主要存在于污染的飲水、土壤和飼料中,寄生于家畜口腔、上呼吸道中,一旦口腔黏膜有創(chuàng)傷(如誤食帶刺飼草)會自行感染本病。本病多見于牛發(fā)病,特別是2~5歲的幼齡牛多發(fā)[3],呈散發(fā)性流行。
(2)本病多見于粗飼料干枯的季節(jié)零星散發(fā),往往呈慢性經過,發(fā)病率雖然不高,但也會使養(yǎng)牛戶遭受一定的經濟損失。
2017年9月16日,青海省大通縣某養(yǎng)牛戶飼養(yǎng)的一頭母牛發(fā)病。主訴:在發(fā)病初期,病牛一側面部有腫塊,觸摸腫大部位,病牛有疼痛感,繼而腫塊延伸到下頜部位。畜主自行采用磺胺藥物、青霉素等對其治療,一月后,病牛腫大部位開始化膿,破潰,有膿汁流出,病情較為嚴重,遂前來就診。
臨診可見病牛機體消瘦,精神沉郁,體溫37℃;病牛左側面部直至下頜有堅硬腫塊,同健康組織有顯著的界限,下頜骨腫大,舌頭外露,流涎,采食、吞咽和咀嚼較為困難;隨著病情加重,病牛左下側硬腫部位發(fā)皮膚出現(xiàn)潰爛,有腫瘤樣肉芽露出,并且有黃色黏稠惡臭味膿汁流出,形成瘺管。
病菌侵襲至患牛骨骼,致其骨質增生異常,密度下降,體積變大,猶如蜂窩樣;亦可形成瘺管經黏膜至病??谇?,致其口腔黏膜潰爛;假如若干器官組織受損時能形成結節(jié),直至發(fā)展為膿腫,且有硫磺色膿液浸在膿腫中。
依據(jù)流行特點、發(fā)病癥狀和病理變化不難做出診斷,具體確診可進行實驗室檢查。
從病?;疾坎杉撝?,用水稀釋后取出硫磺顆粒,于水中潔凈,置于載玻片上,再滴一滴15%KOH溶液,蓋壓載玻片,然后通過革蘭氏染色后,于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革蘭氏陽性菊花狀菌塊[4]。
先將患部采用碘酊常規(guī)消毒,切開病牛左下側皮膚膿腫部,將膿汁、增生物排除[5],采用雙氧水或高錳酸鉀液沖洗創(chuàng)口,然后順沿病牛健康皮膚和組織邊緣切除瘺管與腫塊,將可疑縫合的皮膚進行縫合。
手術結束后應在創(chuàng)腔填塞浸有碘酊的紗布,每隔一天更換一次,新鮮肉芽長出時才可取出碘酊紗布;病牛傷口周緣可注射5ml10%碘仿醚+青霉素100萬~200萬IU,1次/d,連用3~5d。同時,可溶解5g碘化鉀供病牛內服,1次/d。
紅花25g、沒藥 25g、乳香25g、當歸25g,牛蒡子40g、皂刺 40g、甲珠 40g,花粉 50g、黃柏 50g、黃連 50g、連翹50g、黃芪50g、雙花50g,海帶100g、海藻100g,甘草25g,共研為末,開水沖調,以250ml黃酒為引,候溫一次灌服給病牛。
用藥期間,要加強病牛護理工作,飼喂鮮嫩且易于吞咽的草料,通過上述治療方案,該病牛7d后有所好轉,14d后痊愈。
(1)牛放線菌病作為慢性傳染病,呈散發(fā)性流行,及早發(fā)現(xiàn)病畜,嚴格消毒污染飼具,并且隔離用藥治療,可有效治愈病畜。
(2)由于此次接診的病牛病程較長,病情嚴重,患部化膿并形成瘺管,為此需通過手術療法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才能有效治愈。藥物治療期間,要避免碘中毒,碘中毒癥狀為病畜食欲減退、脫毛、皮膚發(fā)疹、黏膜潮紅等,應暫停用藥。
(3)日常要注重飼養(yǎng)管理,盡量避開低洼草地區(qū)放牧,粗硬飼草需浸軟后飼喂,防止口腔黏膜受損,致使放線菌侵襲。皮膚、黏膜損傷后要及時處理和治療,可有效預防牛放線菌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