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自貢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四川 自貢 643020)
子宮切除術是臨床治療子宮腫瘤、子宮出血和附件病變的主要方式之一,傳統的手術入路方式為經腹行子宮切除術,隨著近年來微創(chuàng)觀念的流行,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及陰式子宮切除術逐漸成為成為子宮切除的常用術式[1],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使用回顧性分析方式,對比經腹、經陰道和經腹腔鏡不同臨床入路方式切除子宮的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研究共搜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在我院行子宮切除術的患者96例,患者均具有手術指征,患者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58.5±5.0)歲,疾病類型:子宮肌瘤30例,子宮腺肌癥25例,子宮癌15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18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8例。其中32例為陰式子宮切除術(A組),34例為腹腔鏡子宮切除術(B組)30,30例行經腹子宮切除術(C組)。三組患者年齡、疾病類型等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A組(陰式子宮切除術):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腰骶聯合麻醉,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將小陰唇縫線固定于外陰皮膚,以宮頸鉗將子宮頸向外牽拉,行宮頸前唇粘膜切口,提起陰道切口緣,分離膀胱,切開陰道后穹隆,依次對子宮骶主韌帶、子宮血管行鉗夾、切斷和縫扎,將子宮體牽出,處理子宮圓韌帶和子宮附件,取出子宮,結扎卵巢殘端,包埋縫合兩側殘端組織,縫合盆腹膜及陰道粘膜。
B組(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取膀胱結石位,選擇下腹部四孔法充氣,穿刺套管并置鏡,探查子宮內情況,剪斷雙側子宮圓韌帶、子宮膀胱反折腹膜及兩側闊韌帶前葉,以雙極電凝游離漏斗韌帶,切除附件,電凝卵巢固有韌帶,并剪斷,分離膀胱反折腹膜,雙極電凝切斷子宮動脈,將陰道前穹窿切開,切除子宮并經陰道取出,沖洗盆腔。
C組(經腹部子宮切除術):取患者仰臥位,切開腹壁,探查盆腔,以止血鉗夾持子宮兩側做牽引,依次切斷子宮圓韌帶、處理附件,從子宮圓韌帶斷端插入剪刀剪開膀胱腹膜反折,推開膀胱,將子宮向前牽拉,分離并剪開闊韌帶后葉,子宮動靜脈鉗夾、切斷、縫扎,處理子宮骶骨韌帶、主韌帶,將陰道前壁切開后切除子宮,依次縫合。
比價三組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使用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使用版SPSS 19.0軟件分析數據,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P<0.05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前提。
從1中可看出C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長于A、B組,而B組長于A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指標比較(%)
經腹子宮切除術傳統的子宮切除路徑,該手術方式的適應癥較廣,術野暴露完整,方便操作,可根據病灶的具體情況延長手術切口,完整保留標本的形態(tài),對于腫瘤患者更有利于病理的診斷和分期,但是該手術方式造成的創(chuàng)傷嚴重,對腹腔的干擾大,患者術后的恢復較為緩慢,且更容易發(fā)生并發(fā)癥[2]。
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學的發(fā)展,陰式子宮切除術和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逐漸在臨床廣泛應用,陰式子宮切除術是利用女性身體自然腔隙-陰道實施手術操作,手術的切口隱蔽,不會造成明顯的瘢痕,無大的手術切口,對盆腹腔內臟器干擾小,術中出血量少,患者術后可更快恢復,尤其適用于體質較差或伴有肥胖、高血壓等病人,但該手術方式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且不適用于盆腔嚴重粘連及有過盆腔手術史患者。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通過在腹部建立四個小的切口,可在腹腔鏡直視下實施手術,手術的切口較小,在二氧化碳氣腹和腹腔鏡下可獲得清晰的手術視野,術中操作更為精細,對周圍臟器損傷小,可同時處理盆腔病變,但是該手術方式同樣不適用于腹壁廣泛的瘢痕或腹腔內廣泛的粘連者,也不適用于伴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全及過渡肥胖患者[3]。
從本次的結果中可看出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和陰式子宮切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小,患者恢復更快,但手術適應癥范圍有限,經腹子宮切除術的手術適應范圍廣,但創(chuàng)傷嚴重,患者的恢復緩慢,三種術式各有優(yōu)缺點。綜上所述:經陰式子宮切除術、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及經腹子宮切除術各有優(yōu)缺點,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1]楊芳.比較分析陰式子宮切除術、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及經腹子宮切除術臨床效果[J].中外醫(yī)療,2016,35(15):37-39.
[2]徐雯,王祖俊,孫雯,等.經腹、經陰道及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的對比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1):51-53.
[3]林心苗.經腹全子宮與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式比較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4,35(9):1290-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