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惠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 檢驗科 貴州 貴陽 550003)
尿沉渣分析儀是檢查標本中細胞,管型和等有形成分的儀器,任何類型的腎臟病變,其受損部位的各種成分可在尿液中反映出,通過觀察尿沉渣成分改變,能夠為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線索,有30%~60%的兒童過敏性紫癜(HSP)的腎臟可出現(xiàn)病理變化,輕重不一,本文采用IQ-200尿沉渣分析技術,對HSP患兒尿中有形成分定量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IQ-200尿沉渣全自動分析儀(美國),BW干化學分析儀,所用試劑與試紙均為原裝,普通顯微鏡。
IQ-200型質(zhì)控品為美國原裝,其中校準物批號為CA07193G1206000000,聚焦物批號為F006121G1105000000,用質(zhì)控物對儀器進行質(zhì)控,以保證其工作質(zhì)量。
收集我院2008年10月到2011年3月間住院的過敏性紫癜患兒尿液標本102例,其中有腎臟病理改變的有43例(診斷標準和治愈標準均符合第7版褚福棠《實用兒科學》[1]),男62例,女40例,年齡在0~13歲。
(1)用一次性潔凈的塑料杯收集我院患兒清潔中段晨尿10ml左右,混勻后先用于IQ-200尿沉渣全自動定量分析,RBC正常值為0~24/μl,管型正常值為0~1/μl。(2)再將尿液混勻,作干化學分析,RBC正常值為陰性(-)。(3)離心尿液標本,以1500r/min速度離心5min,倒去上清液,留0.2ml混勻涂片,顯微鏡下觀察,RBC正常值為0~3/HLP,管型正常值為0~1/LP,超過此范圍為陽性。
表 三種方法檢測102例過敏性紫癜尿液RBC陽性結(jié)果比較
用IQ-200尿沉渣分析儀檢出管型15例,顯微鏡檢出12例,干化學方法蛋白陽性提示為10例。
IQ-200尿沉渣分析儀使用平面流式細胞技術,高速,攝影成像測定的原理,對尿液中有形成分進行分析,作出定量報告。在過敏性紫癜時,有少數(shù)患兒涉及腎臟損害,尿液中往往出現(xiàn)紅細胞,蛋白及管型等。國內(nèi)有文獻報道[2]37.33%的患兒發(fā)生腎臟損害,以血尿和蛋白尿表現(xiàn)較常見。因此,檢查患兒尿液中紅細胞和管型的存在是診斷紫癜性腎炎的重要指標,并利用尿液中紅細胞數(shù)目多少及形態(tài)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腎臟病變的部位及性質(zhì)。紅細胞形態(tài)改變,除紅細胞形態(tài)本身病理提示改變外,不少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3],在堿性尿(pH>9.2)紅細胞膜脂質(zhì)外層面積增加,出現(xiàn)鋸齒形和棘形紅細胞。有文獻報告[4]紫癜性腎炎,因疾病涉及全身及小血管引起間質(zhì)及其他部位出血,紅細胞可呈均一型。利用IQ-200快速攝影成像原理,可直觀的觀察到尿液中紅細胞的形態(tài)。干化學分析與之相比,卻有不及之處,對紅細胞的檢測沒有特異性,易受白帶,肌紅蛋白,大量維生素C的影響。比較IQ-200尿沉渣分析儀,干化學分析儀和顯微鏡對兒童過敏性紫癜尿液中紅細胞和管型的檢查結(jié)果。從表1上看出,當RBC在20~100/μl時,干化學法檢出18例,尿沉渣分析儀檢出25例,顯微鏡檢出29例,尿沉渣分析儀和顯微鏡檢查明顯高于干化學法。因此,用尿沉渣分析儀和顯微鏡檢查結(jié)合可早期發(fā)現(xiàn)過敏性紫癜患兒腎臟RBC的異常。當RBC在大于200/μl時,干化學法檢出10例,尿沉渣分析儀檢出14例,顯微鏡檢出14例。對管型的檢查,用IQ-200尿沉渣分析儀檢出管型15例,顯微鏡檢出12例,干化學法只能通過蛋白含量的多少來提示,而IQ-200則可直接得到各種管型的具體含量。當然,IQ-200也會出現(xiàn)假陽性,多為上皮細胞,結(jié)晶,黏液形成的類圓柱等,因此當尿沉渣分析儀出現(xiàn)管型提示時,一定要鏡檢。
綜上所述,干化學法檢出率隨紅細胞在尿液中的濃度增加而增加,這說明在過敏性紫癜合并腎臟損害的早期,單用干化學分析來診斷,可能因檢出率低而誤診,漏診。有少數(shù)患兒在紫癜初發(fā)后1~2年方可出現(xiàn)腎臟損傷表現(xiàn),因此利用IQ-200尿沉渣分析儀具有較高靈敏度和特異度的優(yōu)勢,將所得結(jié)果,結(jié)合顯微鏡檢查,對HSP患兒腎臟病變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對患兒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提供依據(jù)。
[1]胡亞美江裁芳褚福棠實用兒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689-690.
[2]夏珣鹿玲過敏性紫癜患兒腎臟損害的危險因素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9:655-654.
[3]叢玉隆馬俊龍幾種檢測尿紅細胞方法的價值與互補關系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2,25(5):9.
[4]余雨生尿沉渣檢查在臨床應用中需要重視的問題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5 14(2):1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