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均鋒
教育心理認為: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條件。被教育者只有先接受你,接受你的觀點,才會對你的教育產(chǎn)生肯定反應,取得效應。
心理相容是指心與心之間的理解和容納。心與心的理解和容納,可以達成心與心的共鳴和溝通。老師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而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只有把自己的心和學生的心融成一塊,聯(lián)在一起,達到相容和溝通,這樣,你的教育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悅心誠服地接受。這樣,教育才會進到學生心里,落到實處,達到教育的目的。[1]
那么,對學生的教育,什么條件下學生才樂意接受,即達到心靈相容呢?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我認為至少要把握好幾個善于:
一、善于捕捉教育時機
教育效果的呈現(xiàn)是片刻便能形成的,并不是非要花費大量的教育時間和頻率,真正起到效果的教育往往在短暫的接觸或是精煉的語言,甚至是一個眼神便能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反之,若是不能正確進行教育,即使在長的時間也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2]
相關心理學家曾明確的指出,每個人在正常的狀態(tài)下都會有較為平衡的心態(tài)。若是這一平衡的心態(tài)受到?jīng)_擊,便預示著學生需要接受教育,在此時接受教育也是最佳時機。例如:上學期我班有個學生,對化學獨有情鐘。當報名參加學校舉行的化學競賽時,可心里有點猶豫,擔心競不過奧班學生。這時,我及時送去鼓勵,增強其自信心,他即全身心投入,結果考取了146分好成績(滿分150分)。經(jīng)過具體實踐證明,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瓶頸,教師及時的做出引導并指點迷津,當學生犯錯時,教師給予關懷并幫助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學生渴望得到某方面滿足,你及時送上甘露;當學生變換了一個環(huán)境,你及時給他安排一個新的起點……這時這樣的教育,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
教育的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就要先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做教育的“有心人”,把握時機,準確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
二、善于“心理換位”
所謂心理換位,最通俗解釋是“將心比心”。就是把自己和學生位置對換,從另一角色中的地位、年齡和所處環(huán)境去看待、思考和處理事情。
我們知道,老師與學生,在年齡、知識、閱歷和所處的地位都不相同,理解和思考問題都存在一定差異。如果班主任忽視了這個差異,即使你苦口婆心的說理、富有創(chuàng)意的設想或具有建設性的行動,往往卻不被學生善意接受。記得前幾年一次歌詠比賽,我班已作了充分準備,可謂是萬事俱備,只等比賽。為了穩(wěn)操勝券,我作出了著西裝、穿皮鞋參加演出的規(guī)定,可就有同學臉色晴轉多云,表示出不滿。起初我想:連統(tǒng)一服裝都不愿意,這樣學生還能參加比賽嗎?為此心里產(chǎn)生一團火。為了謹慎起見,我還是征求了文娛委員意見,可他說同學們都認為穿西裝顯得太沒朝氣,少了學生味,況且天氣較熱,穿起西裝革履在舞臺被強光照射,大汗淋漓,會影響合唱效果。最后,我認同了同學的想法,改變了初衷。這件事,給我一個深刻啟迪;要真正理解學生,首先要心理換位。很多事實說明,只有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學生就會拿你當朋友看待,其心境則處于舒展開放狀態(tài),接受你的良好教育。
對于某些道理,學生一時還沒弄得明白,我們也可先設定一個環(huán)境,讓學生換位思考,或許使他茅塞頓開,柳暗花明。去年,一個學生因調座位不滿意,與班主任鬧別扭,最后“對簿公堂”,找我解決。我隨著向這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有個座位,甲想去坐,理由是兩個很要好,且同桌對他學習有幫助;乙也想去坐,理由是視力較差,坐前點可看準老師板書;班長的意見這個座位應讓丁坐,理由是原來鄰桌這個同學有時自習會講話,影響其他同學學習,丁是紀律委員,與他同桌可隨時提醒他,幫助他糾正。我說:“假如讓你代班主任安排,應安排誰坐?”這個同學認真思索了一陣,然后說:“老師,我服了,座位任由你安排。原來我考慮的只是自己,而你要考慮的全體?!?/p>
心理換位,說來簡單明白,但做起來并不容易。我想。如果我們經(jīng)常用“假如我是學生”提醒自己,從學生角度去思考,這時,心理換位就自然而然做到了。
三、善于正確歸因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出現(xiàn)一些動機與結果不相符的現(xiàn)象,動機是好的,結果卻背道而馳。此時,我們老師應用辯證眼光看問題,保持心理上的一片“清靜”,更不能只見月亮不見星星,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冷靜地分析,正確歸因。有這樣一個同學,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了學生遲到,為了避免扣分便選擇翻墻進入學校,這一行為被保安發(fā)現(xiàn),交到了政教處。我知道后,沒有批評訓斥他,而是誠心地與他分析了怕扣分,影響班的聲譽,這是熱愛班、愛集體的表現(xiàn),這動機是好的,但選擇翻墻的方式掩飾遲到行為,這是不對的。有了好的動機,還要有好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好。
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除遇到困難和挫折外,還有情感、生理、交往、學習等方面的困惑,他們常會因找不到解脫的辦法而陷入痛苦。對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要從心理素質上多給學生提出幾個為什么,讓他們理解問題的實質和產(chǎn)生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幫助他們走出迷宮,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四、善于微笑
笑容的力量是強大的。在一個班里,最易引起大家情緒變化的莫過于老師的笑容了。不管是贊揚的微笑,還是搖頭的微笑,都對學生作了善意的肯定和否定,表達了他對學生的真感情。甚至在學生“發(fā)火”或頂撞自己時,亦不上火,不憤怒,而以笑臉相對,讓微笑融化堅冰,化干戈為玉帛,則學生必會如沐冬陽,如坐春風。學生在老師微笑的感召下,必定投下信任的一票,敞開心靡,坦露心聲,說出心里話。
由于老師的笑容,學生覺得可親可敬,上下關系融洽、協(xié)調,這種和諧的氣氛,又給我們老師產(chǎn)生一種激情,促使我們全身心進入角色,這時我們的工作思路開闊,思維靈敏,靈感迭生,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師的自身價值得到最好體現(xiàn),管理和教育則達最佳狀態(tài)。
五、善于寬嚴有度
一位出色的老師,無論是對學生提出要求,還是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都十分注重場合和學生的心理感受,總是以理相勸,以禮相待,使學生真正感到你是站在他一邊,是在真心幫他,是在幫助他解決困難和問題的。
當老師,誰不指望自己學生聽話懂事?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特別是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來說更是會受到情緒的波動。有點缺點在所難免。我曾見到一些老師,“眼里揉不下沙子”,對學生的批評,可謂雷鳴電閃,不給學生“喘息”的機會。這種“刮骨療毒”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最好方法?對于久旱的大地,是一場暴風雨,還是細長的甘雨更起作用?記得荷蘭一位哲學家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庇薪?jīng)驗的老師,絕對不會忽視學生的缺點,也不會糾結學生的缺點,而是坦蕩壑達,嚴寬有度,嚴責其過,寬容其人,讓他在自責下悔悟、自新,前進,在心底扶起一個堅持的“我”。
由此可見,心理相容是進入學生心靈的橋梁。如果征服了學生的心靈,教育也就進入了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卡耐基(美)著,張卉研譯:卡耐基寫給年輕人的成功密碼[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年1月.
[2]陳琦、劉儒德著教育心理學( 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