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大自然是最接近幼兒天性的,幼兒喜歡小草、花朵和泥土的芳香,喜歡各種植物和動物,并對其充滿好奇。戶外是一個開闊的天地,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隨著園所的擴大,班級越來越多,戶外混齡活動的空間略顯擁擠。通過觀察孩子們戶外活動的表現(xiàn),我們把視線聚焦在戶外場地邊上的綠化帶。老師們發(fā)現(xiàn)時不時有孩子進入綠化帶,如撿球、采花、撿樹枝、寫生、觀察、挖寶等??吹贸龊⒆觽兒芟矚g綠化帶。老師們覺得有必要把孩子的興趣引向戶外綠化帶,讓孩子參與我們幼兒園戶外場地的改造。
關鍵詞:幼兒園;環(huán)境;綠化
一、 觀賞性VS功能性
《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在開展幼兒園戶外活動時,要重視幼兒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除草地外,綠化主要分布在戶外場地四周。
孩子們一年四季能看到不同景象:春天櫻花、桃花、梨花;夏天的枇杷、石榴;秋天的落葉飄飄,楓葉招手;冬天的冬青、石楠等伴著孩子戶外,滿眼都是綠。可是看上去美的不一定是孩子們喜歡的、滿意的。
球掉進綠化,幼兒不好撿;采枇杷時只能老師采,幼兒進不去;散步時,老師介紹各種樹和花的名稱,幼兒摸不到。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認為自然、綠化都只能是看看的東西。可是,孩子們的言語間流淌出了對自然身臨其境的渴望。
追尋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的理念,我們決定尊重孩子游戲的需要,滿足他們探索的需求,將綠化帶進行改造。各班老師搜集孩子們對綠化帶改造的想法:可以走進看看不同的植物;可以在里面挖寶藏;可以躲貓貓等。
通過孩子的意向調(diào)查,大部分孩子都想走近綠化帶,把綠化帶變成既好看又好玩的地方。于是,我們向全園9個中大班全體幼兒征集我園綠色帶“迷宮”設計稿,投票選出了設計稿,開始施工。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改造了我們幼兒園的綠化帶,讓戶外的綠化帶從孩子眼中看著美但走不進的綠色,變成了看著美玩得歡的綠色迷宮。
二、 客體化VS主體化
幼兒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他們樂于表現(xiàn),善于創(chuàng)造。游戲的開放性決定了幼兒的主動性,教師對游戲的附加要求太多,活動往往變成一場“表演秀”。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充分認識到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幼兒游戲中不能成為控制者,要以引導者、伙伴的關系參與游戲,與幼兒共同制定游戲規(guī)則、游戲方式等。這樣,幼兒才能在游戲中獲得成就感,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教學。
正如綠化帶改造初,老師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把綠化帶去掉改草坪;有的說改成種植園,讓孩子種植;有的說小樹不要,改種大樹等等??墒?,卻忽視了游戲主體——幼兒。教師眼中的游戲并不是孩子們想要的游戲。于是,我們放慢改造的腳步,讓幼兒來關注綠化帶的改造活動。
“綠化帶你想怎么玩?”“綠化帶怎么改造?”“綠化帶改造要什么材料?”一步步地都由孩子主導、計劃、實施改造。雖然光“綠化帶你想怎么玩?”這個問題,我們老師和孩子們用一個月的時間,帶孩子熟悉現(xiàn)場;俯拍綠化帶全景圖共幼兒欣賞和建構;和幼兒一起測量了實際距離;還和幼兒繪畫形成了簡圖——迷宮。孩子們的想法在課程和戶外游戲中不斷被激發(fā)和挖掘著,他們不僅僅只是活動的參與者,我們要留給孩子更多地思考和實踐,讓孩子組織和實施。在開發(fā)游戲場地這樣的過程,就是孩子們游戲的過程,收獲到的是合作、交流、體力、智力等多方面的發(fā)展。
三、 單一化VS多樣化
戶外是一個開闊的天地,在戶外,幼兒會自然地玩,自然地成長,自然地獲得各方面的發(fā)展。而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運動器械的活動,形式上熱鬧,游戲質(zhì)量卻不高。有時,孩子們會受場地、環(huán)境、材料、教師指導的影響,常常限定孩子游戲的想法。其實,幼兒自主發(fā)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都能在幼兒戶外活動中體現(xiàn)。綠化帶改造成迷宮,只是讓孩子能更有趣地進入綠化帶,這只是綠化帶和幼兒互動的一種游戲形式。通過觀察孩子們的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里面躲貓貓、打野戰(zhàn)、爬樹、探險、收集標本等。
于是,我們沿著孩子游戲的軌跡,不斷地通過課程給幼兒豐富游戲經(jīng)驗,形成了我園綠化帶“主題游戲”。我們?yōu)橛變禾峁┝嗣圆史?、玩具槍等材料,幼兒玩起了“打野?zhàn)”的游戲。一段時間后,我們又替換小鋤頭、小籃子、小剪刀、小水壺,幼兒玩起了“農(nóng)場”游戲,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自主、自由、愉悅、創(chuàng)新的游戲精神。開放的場地、空間讓游戲變得多樣化,讓孩子的發(fā)現(xiàn)變得多樣性。
四、 零散式VS課程式
綠化帶改造之初,我們都在收集點子。孩子們的想法,我們一點點收集;專家們、領導們、老師們的理念,我們一點點地積累;優(yōu)質(zhì)園的經(jīng)典案例一個個吸取。最后,發(fā)現(xiàn)我們點子不能給孩子引導和推動,沒有內(nèi)容的活動做不成也做不好。在幼兒的游戲中出現(xiàn)了課程范圍之外的內(nèi)容,我們就生成課程;同時,我們從幼兒游戲經(jīng)歷中也可以提升課程,即游戲可以生成課程。
在整個戶外組成員的鉆研下,我們將點子轉化為一個活動有內(nèi)容的課程。如:迷宮改造想法了解。我們中大班就開設了“百變迷宮”、“勇闖迷宮”等活動,孩子們在課程中,了解了什么是迷宮,玩迷宮的規(guī)則等。孩子們下雨天不能進入綠化帶了,因為是泥路,于是幼兒想到了鋪路,怎么鋪路,需要什么材料等。中大班又形成了課程“測量”“鋪路”“小腳丫去旅行”等有趣的課程,豐富了孩子的經(jīng)驗,為孩子們施工做準備。
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戶外場地,使孩子從狹小的空間走出來,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得到全面發(fā)展。每個園所都有屬于自己的園本實情、需求和成長方式。我們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場地和形式還在不斷地構建和調(diào)整著。我們沒有盲目跟從,而是在立足實踐,慢慢追隨、指引著孩子。
作者簡介:
宦雯婷,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河海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