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珺
親情,是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大樹。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中呈現(xiàn)的可謂很多,但多是偏重感性的。若從理性的角度進行認識分析,現(xiàn)在的學生雖感興趣,但還是有些難度的。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比較妥善:
首先要引導學生在充分預習、精讀文本、理解作者觀點的前提下,通過理清思路,梳理文網脈絡概括主旨的辦法,教給學生把握理性文章的基本方法,然后通過質疑探究文中的重點難點句段,培養(yǎng)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其實,每個學生都是在父母的愛的陽光下成長的,十幾年的親情閱歷,和文化知識的積累,為他們思索質疑作者的某些觀點,提高思想認識創(chuàng)造了條件,所以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親身感受進行思考,這樣既避免了抽象枯燥,又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引導”上把握好分寸,能夠由淺入深地設計(或在討論中捕捉)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從自主到合作逐步深入探討,可以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完成學好本文之目的。
最后,還可以通過閱讀相關題材的文章,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探究閱讀,例如: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梁實秋的《父母的愛》,在鞏固課堂教學成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維趨于成熟。
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歡,弗羅坶的《愛的藝術》讓我感悟很多。因此,我也力圖要通過教授這篇課文來告訴學生,愛不僅是一種感情,更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可以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我們可以被人愛,還要學會愛別人,包括父母,老師,朋友,周圍的人,甚至整個社會。能有意識地去愛別人,就意味著你已向成熟邁進了一大步。所以,我結合央視公益廣告family,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感悟。
我努力做到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和回答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真誠的剖析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教師和學生的雙邊交流越多,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就會越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