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繼雄
(普洱市經濟作物工作站,云南普洱665000)
野生蔬菜是野生或半野生于山區(qū)、荒漠、湖泊、路邊等區(qū)域,其根、莖、葉或花果等器官可供食用的植物,是重要的食用野生植物資源。野生蔬菜生長在地域廣闊、空氣清新、無污染的山野,具有“鮮、綠、野”以及“營養(yǎng)、藥用、美味”的特點,是綠色食品,因此備受人們的青睞。作為傳統蔬菜的一種補充,野生蔬菜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發(fā)展前景很好。食用野菜已經成為都市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新時尚。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5個氣候帶類型,年均氣溫15~20.3℃,無霜期315d以上,年降雨量1000~2780mm,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普洱市被譽為“動植物王國縮影”和“生物種質基因寶庫”,是世界茶樹原產地,境內2個國家級、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擁有高等植物5600種,藥用植物1000多種,其中有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58種,是云南省動植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qū),具備發(fā)展野生蔬菜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與資源優(yōu)勢。
普洱市具有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條件,野生蔬菜資源十分豐富,傳統采食的野生蔬菜分屬62科170種,常見的有野棠梨花、老白花、象腿蕉、臭菜、香椿、樹頭菜、水蕨菜、旱蕨菜、火廉菜、馬蹄蓮、薄荷、魚腥草、大芫荽、海船王、小苦果等近30余種[4]。
普洱市是個多民族的地區(qū),各民族采集食用野生蔬菜已有悠久的歷史,采集食用的種類和方法各有不同,在野生蔬菜中,采集量最大的是植物嫩莖葉,約占總消耗量的70%。隨著商品經濟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普洱野生蔬菜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逐漸受到重視,由原來的農民自采自銷零星銷售轉向野生采集和引種馴化栽培相結合、產品批量銷售。
目前,魚腥草、刺包菜、刺五加、象腿蕉、茨竹筍等具有普洱市的特色,且種植技術較成熟,栽培面積較大,市場前景較好。全市都有野生的魚腥草分布,以嫩莖葉和地下莖供食用,人工種植主要是在思茅區(qū),種植面積20hm2,每 667m2產量為 1000kg,年產量 300t,按平均批發(fā)價8元/kg計算,每667m2產值達8000元,通過分期播種,已實現了四季供應上市,且深受消費者歡迎。刺五加的種植主要是在墨江和思茅區(qū),其中以墨江的紫五加最有特色,現有種植面積33hm2,每667m2一年累計可采收鮮菜1000kg,按平均價格8元/kg計算,每667m2產值可達8000元,主要銷往玉溪、昆明等地。現有野生蔬菜加工企業(yè)5家,主要加工野生辣椒、野生苦瓜、茨竹筍、海船王等,年加工量2000t,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目前從事野生蔬菜開發(fā)利用研究的科技人員匱乏,致使許多珍稀種類得不到保護和馴化,難以大面積栽培。而且缺乏對野生蔬菜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質等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工作停留在對優(yōu)勢種類的研究上,而對潛在優(yōu)勢種類和有待開發(fā)的種類研究很少,這將影響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其開發(fā)利用的廣度和深度。
通過人工栽培,從而進行大規(guī)模的生產是野生蔬菜開發(fā)的基礎和前提;特殊風味,即“野味”是野生蔬菜栽培時要盡可能保留的特性;高營養(yǎng)、安全、健康、有機是栽培生產野生蔬菜的基本原則。
目前,普洱市野生蔬菜馴化種植的種類、面積不大,許多好的野生蔬菜資源未被開發(fā)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在效益的驅使下對野生蔬菜的無度采集,加之野生蔬菜生長的分散性、較強的季節(jié)性及部分品種較差的耐貯性,在采集、貯運過程中會造成野生蔬菜資源的枯竭及較大的浪費。因此,造成開發(fā)利用率低及開發(fā)利用無序的局面。
野生蔬菜的栽培最終目的是將其產業(yè)化,形成產品,豐富人們的“菜籃子”,改善人民生活。因此規(guī)?;?、標準化、自動化的栽培技術,以及周年供應是野生蔬菜栽培的目標。
目前雖然有部分野菜品種已經進行人工栽培,但是種類不多,而且采用的也是簡單的直接引種和簡單馴化栽培,對于一些珍稀品種極少有人工栽培。缺乏對品種選育、雜交育種的研究,無法指導生產。在栽培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的技術手段,導致部分品種失去了野生蔬菜的特點,也失去了原有的價值。此外,在野生蔬菜的開發(fā)利用過程中,缺乏采摘、保鮮、儲藏等相關研究,導致對普洱市野菜資源開發(fā)利用程度不夠,缺乏相應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普洱市許多具有開發(fā)利用價值的野生蔬菜資源,并未得到充分開發(fā)利用,造成了資源的閑置浪費。成立野生蔬菜資源保護與開發(fā)領導小組,加強對野生資源的開發(fā)研究,有效掌握野生蔬菜的種類、分布、生長環(huán)境、貯量、加工處理、食用價值、生態(tài)影響等方面的科學基礎數據,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避免資源枯竭的前提下,積極有效地擴展對野生蔬菜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充分發(fā)揮資源潛能,增加野生蔬菜的花色品種,豐富人們的飲食結構,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出臺保護野生蔬菜資源的相關條例,禁止出現毀滅性采收的行為;在野生蔬菜資源區(qū)建立保護區(qū),做好野生蔬菜資源的管理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采集和開發(fā)利用,以免造成資源枯竭。對某些珍稀或瀕危的野生蔬菜種類可采取就地建立保護區(qū)、遷徙異地、引種馴化等多種方法加以保護。一是對棠梨花、老白花、象耳朵葉等喬木類野生蔬菜資源進行保護、合理開發(fā);二是對臭菜、香椿、木姜子等能作為庭院綠化的野生蔬菜,在房前屋后進行推廣種植;三是對魚腥草、刺包菜、刺五加等具有普洱市特色、種植技術較成熟的野生蔬菜進行規(guī)模化種植。
一是加快良種選育。利用普洱市豐富的野生蔬菜種質資源,建立種質資源圃,選育優(yōu)良品種。市級結合旅游景點建設,建立具有普洱市特色的野生蔬菜種質資源圃,發(fā)展休閑觀光農業(yè)。每個縣(區(qū))建立一個具有當地特色的種植資源圃,選擇3~5個自然村種植特色野生蔬菜,確保市場供應。二是建立良種擴繁基地。圍繞野生蔬菜區(qū)域布局,建立專業(yè)化的良種苗木擴繁基地。推廣高效嫁接技術,縮短良種苗木培育周期,為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充足的良種壯苗。三是推廣馴化栽培技術。根據不同野生蔬菜品種的立地條件、品種特性、加工工藝及用途,因地制宜,全面推廣馴化栽培技術。
當前普洱市野生蔬菜加工基本上以初級產品為主,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較為薄弱,這極大影響了資源的增值。應積極拓展各種渠道,加大扶持力度??砷_發(fā)如野生蔬菜汁、蔬菜罐頭、蔬菜精、蔬菜粉、蔬菜片、蔬菜保健食品等系列產品。同時,利用高新技術實現野生蔬菜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改進野生蔬菜產品包裝,實行標準化生產,創(chuàng)立名牌產品,提高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盡快創(chuàng)立云南省野生蔬菜的產品品牌。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改善和對野生蔬菜營養(yǎng)、保健等功能認識的逐步深化,野生蔬菜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擴大。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野生蔬菜的生態(tài)功能、社會功能進一步拓展,野生蔬菜種植已成為普洱市廣大山區(qū)農民增收、改變山區(qū)貧困面貌的重要經濟來源,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