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百娟,范軍銘,楊煜珂,鄭雯雯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河南 鄭州 450046; 2.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神志科,河南 鄭州 450004)
郁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精神疾患,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抑郁、心煩易怒、 善悲欲哭等癥狀[1]。當代的人們在事業(yè)、生活和家庭之間難以達到平衡,長期處于高壓狀態(tài)下,導致本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而且越來越趨向于年輕化,尤其是肝氣郁結型郁病,因此本病的研究對社會有重要意義。2017年3月-2018年1月,筆者采用調神理氣針刺法治療肝氣郁結型郁病3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36例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神志科門診收治的肝氣郁結型郁病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22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4歲;病程最短2.5個月,最長4年。
按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中關于郁病的中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內(nèi)科學》[1]中肝氣郁結型郁病的分型標準?;颊哂芯褚钟?,情緒不寧,脅肋脹痛,不思飲食,苔薄膩,脈弦等癥狀。
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3]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思維減慢,意志行為減退,自我評價低,睡眠障礙等癥狀。
給予調神理氣針刺法治療,主穴:百會、四神聰、上星、印堂及雙側太陽、風池、內(nèi)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操作方法: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百會、上星、四神聰、印堂選取直徑為0.25 mm、長度為25 mm的華佗牌毫針平刺,施以小幅度的捻轉補法;雙側太陽選取直刺;雙側合谷直刺并施以提插捻轉瀉法;雙側風池選取直徑為0.25 mm、長度為40 mm的毫針向下頜方向斜刺,施以小幅度的捻轉補法;雙側內(nèi)關選取向外關穴方向透刺;雙側足三里、三陰交直刺,施以平補平瀉法,以局部酸沉及針感向下傳導為度;雙側太沖穴選取向涌泉穴方向透刺,施以捻轉瀉法。以上穴位均得氣后留針40 min,20 min行針1次,1 d 1次。治療10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 d,治療1~9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癥狀消失,情緒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減輕,情緒基本穩(wěn)定。無效:癥狀、情緒均無改善。
治愈21例,好轉11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 88.89%。
例1 患者,男,47歲,2017年3月17日初診。主訴:入睡困難、早醒3個月,加重2周?,F(xiàn)癥見:心情低落,情緒不寧,表情愁苦,沉默寡言,興趣喪失,主動性減退,行動遲緩,食欲不振,入睡困難,甚至徹夜不眠,早醒,大便干,小便調,舌淡,苔白膩,脈沉弦。患者3個月前和鄰居因為瑣事發(fā)生激烈的爭執(zhí)之后出現(xiàn)心情低落、情緒不寧、易激惹、失眠等癥狀?;颊呱賱討醒裕d趣喪失,主動性減退,食欲不振,與家人甚少互動。西醫(yī)診斷:抑郁癥。中醫(yī)診斷:郁病,證屬肝氣郁結。治宜調神理氣,疏肝解郁。每日施以調神理氣針灸法進行治療,取穴及操作方法同上。治療2個療程后, 情緒好轉,患者主動與家人溝通交流,表情愁苦、沈默寡言等癥狀明顯改善,飲食尚可,眠一般,二便調,舌淡,苔白,脈弦。治療4個療程后,諸癥狀消失,恢復正常。隨訪無復發(fā),正常生活與勞作。
例 2 患者,女,32歲,2017年5月8號初診。主訴:情緒低落1年,加重2個月。現(xiàn)癥見:情緒低落,煩躁易激惹,頭部疼痛、昏沉,胸部悶塞,呼吸不暢,善太息,善悲欲哭,乏力,自覺生活乏味,自我評價低,口苦,入睡困難,多夢,眠淺易醒,醒后難以再次入睡,納差,二便調,舌紅,苔厚,脈弦。1年前因家中變故誘發(fā),近2個月因工作壓力導致病情加重,常常悲傷哭泣不能自止,尤其是在陰雨天出現(xiàn)乏力,睡眠質量差,自覺生活乏味,自我評價低,已經(jīng)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西醫(yī)診斷:抑郁癥。中醫(yī)診斷:郁病,證屬肝氣郁結。治宜調神理氣,疏肝解郁。每日施以調神理氣針灸法進行治療,取穴及操作方法同上。治療2個療程后,情緒稍好轉,頭部疼痛、昏沉、胸部悶塞等癥狀減輕,入睡時間縮短,仍多夢易醒,納可,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弦。治療4個療程后,諸癥狀有明顯改善。治療6個療程后,諸癥狀消失,恢復正常。隨訪無復發(fā),正常工作、生活。
郁者,氣機滯而不通也。中醫(yī)學認為:導致郁病的主要原因為七情內(nèi)傷,情志不順,憂思、郁怒傷肝,繼而引起肝氣郁結。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長期肝氣郁滯不通,會導致肝失疏泄,情志失常,而發(fā)為郁病,因此郁病的主要病位在肝[1]。臨床上也以肝氣郁結型最為常見,《靈樞·本神》云:“凡刺之法,必本與神。”《外經(jīng)微言·肝木篇》曰:“所以治肝必解郁為先,郁結而肝氣自平……郁之極,宜兼用舒泄宜平肝也?!惫手委熒蠎{神理氣,疏肝解郁。
督脈貫脊入絡腦,而腦為元神之府,主宰人的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故選取督脈腧穴百會、印堂、上星調理腦神[4];四神聰、太陽乃經(jīng)外奇穴,具有調神安神、清利頭目之功;風池,屬膽經(jīng),為膽經(jīng)和陽維脈之交會穴,具有通調頭部氣機、醒神解郁之效。以上諸穴均位于頭部,頭為諸陽之會,因此針刺這些穴位,可以振奮陽氣,提升患者大腦的興奮性,增強患者的積極主動性。內(nèi)關,為心包經(jīng)之絡穴,通于陰維脈,心藏神,且陰維脈善治憂郁,故取內(nèi)關以強心醒神,寬胸理氣解郁。取胃經(jīng)之合穴、胃之下合穴足三里,以調暢中焦氣機,開郁散結。三陰交屬脾經(jīng),為足三陰經(jīng)氣血交會之處,有疏調足三陰經(jīng)氣血之效?!端貑枴ぐ苏衩髡撈吩疲骸把獨庹?,人之神?!惫嗜∪幗火B(yǎng)血調神,理氣解郁。合谷為大腸經(jīng)之原穴,有行氣活血、調經(jīng)通絡之功;太沖為肝經(jīng)之原穴,有疏肝理氣、平降肝陽之效;兩穴相配,即“開四關”,二者一陰一陽,一氣一血,一升一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起到平衡陰陽,調達氣血、疏肝解郁的功效[5];因此,合谷與太沖調節(jié)情志病的作用不容小覷。以上穴位相互配伍使用,共同組成了調神理氣針刺法,在臨床上起到調神理氣、疏肝解郁的作用。
經(jīng)臨床驗證,調神理氣針刺法治療肝氣郁結型郁病療效顯著、起效快、副作用小、復發(fā)率低?!杜R證指南醫(yī)案·郁》曰:“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庇舨∽鳛橐活惥窦不?,適當?shù)男睦硎鑼Э梢蕴嵘槾痰闹委熜Ч?。精神分析大師費羅伊德說過:“講出一切來,能夠減輕精神上的癥狀。”故醫(yī)護人員要和患者耐心的溝通交流,讓患者的負面情緒有一個宣泄出口,并能夠汲取到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