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燁 張艷紅 王永紅
(長春市農業(yè)學校,吉林 長春 130504)
園林植物保護技術課程代表著當代社會對生態(tài)系統保護的核心,而植物保護教育則是跟隨社會科技發(fā)展,為社會提供農林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園林植物保護技術本質上屬于綜合實踐課程,僅僅紙上談兵的理論講解無法滿足植物保護學應用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已經要比往年擴大很多倍,新的課程改革還在持續(xù),進一步降低了對職業(yè)院校的招生要求。這樣雖然增加了中職院校學生的數量,但是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過低,直接導致了學生的總體質量下降。大部分中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對待知識的不上心直接導致教育質量難以提高。同時,義務教育階段是沒有植物保護課程的,學生處于一個基礎知識為零的狀態(tài),缺乏理論知識更不用提植物保護的應用與實踐了。由此給我們的警醒是,在進行園林植物保護教學時,應把教學設計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在穩(wěn)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自然離不開教學實踐,這也是在應用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實踐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處于主導地位,通過建構主義的指導理論,確定合適的實踐任務,并將主題任務交付于作為探究主體的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形成一種以合作探究實踐為主要形式的新型學習方式。在實踐教學模式中,教與學的相互作用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揮,教師能夠指導學生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真正發(fā)揮理論的實際作用。通過實踐任務的全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井然有序。教師能夠在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動手解決具體情景中遇到的問題時,伸出援助之手,進行適當的點撥。既不影響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不至于讓學生毫無頭緒的埋頭苦干。這樣既能夠鍛煉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夠促進其主動性的提升。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主動解決問題,不但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
實踐教學模式主要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和我國著名學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他們分別闡述了學校、教育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雖然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論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最大的統一點就是對學校教育應注重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擴充、改組自己的認知結構,豐富自己的認知領域,掌握更多的實踐技能,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成人生活的需求。
實踐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選擇。在實踐教學模式過程中,教與學實現了高度融合,而教學內容也從教材理論知識化身為有實力有意義的實用技能。學生能夠在做中學,在做中鍛煉思維能力,將做與學完美穿插。不僅提高了教師和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和學習質量,更是一種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
實踐教學模式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循規(guī)蹈矩,它既能夠將全班同學劃分為幾部分分頭實踐,又能夠將全班作為一個整體共同實踐。這種靈活的教育方式,需要對教學知識特點進行深入分析,根據不同課程內容確定不同實踐任務,靈活的選擇實踐場所,充分發(fā)揮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進行分工與合作,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空間與方向。
實踐性是實踐教學模式的本質屬性,也是培養(yǎng)現代社會人才特征的重要指標。實踐教學模式在中職院校園林植物保護技術中的應用尤為突出,實踐教學可以說是學生鞏固知識與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徑。
學生通過對實踐任務的研究與探索,能夠將自己所掌握的植物保護的學科知識與實際問題場景相結合。在真實的感受中陶冶學生情感,在實際操作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將注意力放到實踐項目中去,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技能掌握速度。
綜合分析能力是人類需要具備的長久的、持續(xù)的最基本的技能,不但能夠并促進個體的自我價值實現與發(fā)展,更對社會的變化與發(fā)展,社會效益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而植物保護的綜合分析能力則是指,學生在不同情況下對其的基礎知識理解與靈活應用能力,具體包括學生的個性新穎的觀點、創(chuàng)新方法的選擇與利用、這一學科的邏輯思維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傾向等綜合分析能力。良好的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促進個體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能力,提高對音樂問題的理解和創(chuàng)新能力,還能夠體現出個體在植物保護實踐中形成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利于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更為和諧的發(fā)展。
實行實踐教學法必然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實踐教學技巧,通過對實踐項目與任務的選擇與規(guī)劃,設計與實施,能夠鍛煉教師的教學靈活性。同時教師需要對實踐過程進行預設,這樣就激發(fā)了教師的教學想象力和課程創(chuàng)造力。同時教師在引導實踐的過程中,有時要面臨教育突發(fā)事件,可以有效的激發(fā)鍛煉的教育機制。
要想高質量的實施實踐教學模式,教師必須要精心設計實踐任務。為此,教師應當以學生對于植物保護理論知識的實際掌握能力為基礎,從現實的教學角度出發(fā),通過設置真實的問題情景,把學生自然而然的帶入到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中去。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植物保護研究知識與技能。所以選擇的任務應該具有綜合性。例如,在我們開設的普通昆蟲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像是“昆蟲的飼養(yǎng)及生物學特性觀察”的綜合性實驗任務,讓學生講所學的昆蟲飼養(yǎng)技術、生態(tài)學知識、生物學知識等知識與技能融為一體,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確定植物保護實踐任務之后,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任務進行不同層次的分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發(fā)展水平最大程度的參與到植物保護學習中來。這種實踐教學模式方式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研究而提升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進而從深層次上提升組內每一個成員對于植物保護的理解;合理的實踐教學對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有著重要影響。需要強調的是,在小組內部進行同一實踐任務的任務分配時,教師也應當協助學生根據他們的掌握知識水平合理選擇任務,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形成一股強大的植物保護學習合力。
在完成確定任務、學生分組2個步驟之后,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實踐任務進行積極的討論。不僅如此,教師也應當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積極的參與到其中去。合理運用教學策略,處理好學生自學與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的關系,在恰當的時機為遇到困難的學生提供一些實踐技巧與相關資料。這樣既不會影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又給了學生以必要幫助,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實踐教學模式的目的。此外,教師還要及時的對學生討論結果、討論過程中的表現等進行總結和反饋,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在鞏固學生對于植物保護知識掌握的基礎之上,改善學生的實踐方案。
教師在對學生實踐成果評價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評價應當基于植物保護知識實踐任務;要根據學生對植物保護知識的掌握情況和能力發(fā)展水平進行評價,而不是一概而論;教師評價用語應當以鼓勵為主,這樣有助于保護學生學習心理,保持對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教師還應當注意評價方式、評價用語的多元化。
園林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本就強調實踐性,想要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必然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F在的課程教學方法不容樂觀,必須要不斷更新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課程知識溶于實踐,把實踐教學的結果應用于日后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才是真正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為學生日后的就業(yè)問題、工作問題清除了部分障礙。應該注意的是,中職學生的基礎較差,教師在應用實踐教學法時應確保學生的基礎知識過關,避免讓學生在實踐中無所適從,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1]王新譜,洪波,賈彥霞,等.植物保護專業(yè)綜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大學教育,2015(09):156-157.
[2]王娌莉.中職農業(yè)學校植物保護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北京農業(yè) ,2012(30):193-194.
[3]王燕,王娜.高職植保專業(yè)實踐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信息 ,2011(29):71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