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凡
退行性下瞼外翻屬于一種眼部疾病, 長期眼瞼外翻會使結膜外露、干燥、充血而肥厚, 不僅影響容貌, 還會引起眼部病理性變化, 因此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1]。Byron Smith術和外側瞼板條固定術均是臨床治療退行性下瞼外翻的重要手術, 但是關于其療效比較目前還未有定論[2]。本次研究對退行性下瞼外翻患者分別使用Byron Smith術和外側瞼板條固定術治療, 比較其矯正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31例(38只眼)退行性下瞼外翻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為A組(15例, 18只眼)和B組(16例,20只眼)。A組患者男9例, 女6例, 年齡60~72歲, 平均年齡(66.52±2.57)歲, 平均病程(1.74±0.58)年;B組患者男8例,女8例, 年齡60~74歲, 平均年齡(67.01±2.84)歲, 平均病程(1.69±0.5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行Byron Smith術, 于下瞼緣下2 mm處作一平行切口, 延伸至外眥, 以120°轉向外下方, 延長10 mm,行皮下分離, 在中外1/3處切除基底向瞼緣三角形組織, 采用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瞼板創(chuàng)緣, 瞼緣采用外翻褥式縫合, 進行三角形皮膚輪匝適量切除, 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皮膚輪匝肌,術后加壓包扎2 d, 7 d后拆除皮膚縫線, 10 d后拆除瞼緣縫線。B組行外側瞼板條固定術, 于下瞼緣下2 mm處作一平行切口,向外眥處顳下方延伸, 復位下瞼, 將眶外側眼輪匝肌分離至骨膜, 切開外眥, 松解外眥韌帶, 在下瞼緣外側處適量除去皮膚和結膜, 暴露瞼板, 形成瞼板條(一般3~5 mm), 將新形成的瞼板末端縫合至外側眶壁內側骨膜上, 調整外眥高度與張力, 保持外眥角尖銳外形, 折疊縫合外眥輪匝肌, 術后加壓包扎2 d, 7 d后拆除縫線。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的患眼恢復情況, 有無患者出現切口疤痕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患者術后18只眼下瞼位置均恢復正常, 1個月時檢查18只眼瞼緣平滑, 6個月時檢查瞼緣切跡無明顯變化, 有1例患者表示切口疤痕明顯。B組患者術后20只眼下瞼位置均恢復正常, 1周時檢查8只眼存在眼瞼緊繃不適感, 1個月時檢查眼瞼緊繃不適感消失, 無患者表示切口疤痕明顯。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退行性下瞼外翻是老年人常見眼科疾病, 輕者僅瞼緣外傾, 不能緊貼眼球, 重者結膜外露, 對患者外觀和眼部健康均造成不良影響[3]。該病發(fā)生原因一般被認為是老年人眼瞼組織松弛, 水平張力下降, 在重力作用下使得下瞼外翻[4]。目前, 臨床治療退行性下瞼外翻主要方法為手術治療, 通過減小眼瞼長度和增加水平張力使其恢復正常。
Byron Smith術是常用手術方式, 操作簡單。本次研究中, 采用Byron Smith術患者術后眼下瞼位置均恢復正常, 瞼球結膜炎癥和溢淚癥狀消失, 眼瞼緣平滑, 切跡無明顯變化,表明Byron Smith術療效較好。在手術中, 切除位置在下瞼中外1/3處, 能夠減少對淚點的移動;進行三角形皮膚輪匝適量切除和外翻褥式縫合瞼緣, 具有提吊和緩解切口張力作用。然而有研究報道, 對于外翻較為嚴重患者, 其矯正效果一般,部分患者還需進行2次手術[5]。此次研究結果中, 行外側瞼板條固定術患者眼下瞼位置均恢復正常, 瞼球結膜炎癥和溢淚癥狀消失, 患者對外觀無不滿。外側瞼板條固定術是直接縮短瞼板和下瞼緣, 增強多處水平張力, 有效抵抗下瞼下垂,可避免瞼緣切跡, 對患者外觀影響較?。磺覍τ谙虏€外翻攣縮程度較大者, 其治療效果更好[6-9]。劉輝[10]研究不同手術方式矯正退行性下瞼外翻療效, 結果表示外側瞼板條固定術相較于Byron Smith術, 具有適應證廣、并發(fā)癥少、術后美觀等優(yōu)點, 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 Byron Smith術和外側瞼板條固定術均可以有效矯正退行性下瞼外翻, 對于輕中度退行性下瞼外翻患者,兩種術式均可選擇;對于重度退行性下瞼外翻患者, 外側瞼板條固定術效果更佳。
[1] 曉琴, 白玉玲, 張?zhí)熨Y, 等.水平牽拉術治療重度退行性下瞼外翻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7, 35(5):514-517.
[2] 王秀青, 李蘭嬌, 周希瑗.兩種矯正退行性下瞼外翻手術方法效果比較.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3, 31(11):1479-1481.
[3] Voigt S, Broer PN, Lorenz S, et al.The hybrid approach for reconstruction of severely destructed lower eyelids: combination of skin grafting, temporary tarsorrhaphy, and autologous fat grafting for cicatricial ectropion after injection of commercial grade silicone.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15, 26(1):e8.
[4] 邊紅莉, 王飛, 馮延琴.改良Smith Lazy-T 術聯合淚道置管術治療老年下瞼外翻并發(fā)淚道阻塞30例.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6,45(9):1268.
[5] Yamashita M, Kishibe M, Shimada K.Incidence of lower eyelid complications after a transconjunctival approach: influence of repeated incisions.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14,25(4):1183-1186.
[6] 劉世杰, 莫志洋, 韓曉東, 等.外側瞼板條技術在下瞼外翻矯正中的應用.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 2017, 28(6):371-372.
[7] 葛志紅, 王偉麗.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老年性退行性下瞼外翻療效比較.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22):163-164.
[8] 李月芝, 周暢達, 張立友, 等.老年性下瞼外翻手術治療的探討.臨床眼科雜志, 2012, 20(4):354-355.
[9] 卿方強.不同手術方法矯正失張性下瞼外翻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4, 32(9):1116-1118.
[10] 劉輝.3種手術方式矯正退行性下瞼外翻的療效比較.安徽醫(yī)學, 2016, 37(7):838-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