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即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所引起的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冠心病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病人入院率和死亡率較高的一類疾病。中醫(yī)學對冠心病的病名、病因病機及其治法都有比較成功的臨床療效,許多醫(yī)家認為冠心病“不離于心,不止于心”。筆者試從中醫(yī)“三焦氣化”的角度探討冠心病的中醫(yī)病機。
中醫(yī)學文獻中并沒有冠心病這一病名,從其臨床表現(xiàn)上屬于中醫(yī)的“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疇?!靶耐础币辉~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曰:“其草有萆荔,狀如烏韭,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是中醫(yī)學中關于心痛的最早記載[1]。秦漢時期的文獻中,多篇論及“心痛”。 到了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才正式提出“胸痹”這一病名。而“胸痹”的臨床癥狀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靈樞·五邪》中指出“邪在心,則病邪心痛”,《素問·臟氣法時論》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鷹背肩胛間痛,兩臂內(nèi)痛”。 本病的病因病機在歷代醫(yī)籍中也均有論述,《素問·痹論》曰: “心痹者,脈不通”?!督饏T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為胸痹心痛病機進行了闡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2]; “陽微陰弦”是本病病因病機的總綱?!瓣栁ⅰ敝复缑}微,寸脈在上,主上焦,寸為陽,寸脈微,知其為上焦陽虛;即正虛為本,“陰弦”指尺脈弦,尺脈在下,主下焦,尺為陰,尺脈弦,知其下焦陰寒氣盛;即陰邪干犯為標,“陽微陰弦”高度概括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故其根木病因病機為“責其極虛”“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就是說在其上焦陽氣極虛的情況下,陰寒之邪乘上焦之虛而發(fā)胸痹心痛,如果只虛而無實邪,亦不會發(fā)生疼痛,疼痛是由于邪盛痹阻胸陽心脈,不通則痛。所以該病在臨床上絕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即由于上焦陽虛,陰寒之邪易擾,胸陽痹阻,則胸痹而痛,而本虛標實則是病機的關鍵。本虛是該病的病理基礎。關于對標實的論述,大體是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等因素?!端貑枴ぶ琳嬉笳摗贰昂鶆伲兠}中……民病厥心痛”,又如《素問·調經(jīng)論》:“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說明了由于寒邪入侵,氣血運行不暢,凝滯脈中,心脈痹阻而發(fā)為心痛?!蹲C因脈治》中有云:“胸痹之因……痰凝血滯”。 近代岳美中也說:“年高者,代謝失調……血行緩慢瘀滯,易成痰濁、血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維持氣機的正常功能需要靠血的濡養(yǎng);而血在脈中運行,又有賴于氣的推動。如氣虛無力運血或氣機郁滯,血行阻滯,痹阻心脈,則發(fā)生胸痹心痛。寒凝、痰瘀、氣滯之間的相互影響,導致痰濁內(nèi)生,氣滯血瘀,心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不能濡養(yǎng)于心,故發(fā)生胸痹心痛。而現(xiàn)代醫(yī)家對待冠心病的病因病機的看法也是百家爭鳴。蒲輔周認為胸痹者多虛,虛證的病人多于實證[3]。病因是心氣血不足,病位在心。汪慰寒認為,本虛標實是胸痹的病機核心[4]。鄧鐵濤認為胸痹的邪實,不外乎氣滯、痰阻、血瘀、寒凝、食積,而從中醫(yī)病機理論分析,這些都屬于內(nèi)生之邪的范疇,為繼發(fā)的第二病理因素[5]。鄧鐵濤還認為“五臟相通,心脾相關”。 由于滋陰派”創(chuàng)始人朱丹溪首創(chuàng)六郁學說認為,即 “氣火痰食濕血(瘀)”[5]。方居正則認為胸痹的發(fā)病都與“氣火痰食濕血(瘀)”這六郁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與氣血痰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6]。任繼學認為:病雖在心,但不能唯知治心,要從中醫(yī)的整體觀出發(fā),治病求因,推求致病之源,方是治病的根本之道[7]。路志正善調脾胃以治療胸痹,路志正認為冠心病的重要基礎病機就是脾胃失調[8]。許多醫(yī)家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胸痹心痛,非獨心也”,故本病病位雖然在心、卻與肝、腎、脾、胃等臟腑有著密切相關??偨Y歷代醫(yī)家關于胸痹心痛的理論,認為其發(fā)生多與寒邪侵襲、飲食失調、痰瘀阻滯、熱結、七情內(nèi)傷及年邁體虛等因素有關。主要病機虛實夾雜,在病情的發(fā)展及其變化的過程中,病機轉化可因虛致實,亦可因實致虛。
“三焦”“氣化”之名首見于《內(nèi)經(jīng)》,而“三焦氣化說”明確記載于明清時期文獻。歷代醫(yī)家對此的研究與探討莫衷一是,各有說辭。
2.1 關于“三焦” 歷代醫(yī)家均對三焦進行過探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三焦的概念,綜合《靈樞》《素問》三焦概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是《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9]二是對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三是指在病理方面,多以下焦代替三焦整體功能的失調?!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認為三焦為“十二官之一”,即六腑之一,《素問·靈蘭秘典論》曰: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盵10]《難經(jīng)》對三焦的功能進行了描述,如《難經(jīng)·三十一難》: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始終也”[9],說明了三焦同脾胃運化之間的關系?!峨y經(jīng)·三十一難》: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主納,以傳導也”。這表明文獻對三焦的位置和功能也有敘述,《難經(jīng)·二十五難》說:“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其中提到“有名而無形”, “有名”是說三焦是有部位和功能,但是它的形質是看不見的,所以稱為“無形”??v觀歷代醫(yī)家對三焦的認識是百花齊放,對當今中醫(yī)學對三焦氣化的研究與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2.2 關于“氣化” 在《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焙笫泪t(yī)家都用此來說明氣在津液轉化為尿液過程中的作用。氣化是精、津、液化生的動力。唐代王冰再次注“氣化則出焉”時提及津液代謝是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并強調“腎”的氣化是關鍵[11]。宋元時期,氣化論進一步發(fā)展。李東垣創(chuàng)脾胃元氣說,尤其重視脾胃升發(fā)作用對氣化的重要意義, 明代命門學說的形成促進了氣化學說的發(fā)展。古代醫(yī)家對氣化的理解大多推崇《內(nèi)經(jīng)》,多據(jù)自然界氣候的物化現(xiàn)象類比氣化在人體臟腑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并認為“氣化”貫穿人體生命活動的始終,也為“三焦氣化”奠定了基礎。
2.3 關于“三焦氣化” 三焦與氣化之間的關系在《內(nèi)經(jīng)》中早有闡述,但是只局限于與下焦的關系。趙獻可認識到小便的排泄是一個由上、中、下三焦,肺、脾、腎多臟共同完成的過程,率先提出“三焦氣化”之說[12]。從明清時期有了“三焦氣化說”之后,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進一步指出: “人之一身,皆氣所撐懸也,此氣在下焦為元氣,在中焦為中氣,在上焦為大氣”,在臟腑功能的正常發(fā)揮中三焦氣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三焦氣化的作用下,臟腑功能正常,這樣才能確保氣、血、津液升降出入通暢,人體才會健康。
3.1 從三焦氣化角度談冠心病的病機 冠心病的主要病位在心,心主血脈,心血的正常運行離不開心氣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脈管的通利。《靈樞經(jīng)·經(jīng)脈》云: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可見三焦布氣于心包絡,三焦氣化與心氣氣化不可分割。三焦主持全身氣化,也是氣血津液運行的通道,所以一旦三焦中任何一個臟(腑)氣化功能異常,或是氣血津液升降出入運行不暢,就會產(chǎn)生血瘀、痰濁、氣滯等病理因素,導致三焦氣化失司,氣機升降不通,氣血津液運行不暢,最終會導致經(jīng)脈閉塞不通,血液運行失調,心血不能濡養(yǎng)心臟,心臟組織灌注不足,會出現(xiàn)心胸憋悶疼痛、唇舌青紫、脈澀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總結歸納三焦氣化角度論冠心病中醫(yī)病機為三焦氣化失司,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奉心化赤而為血”,氣血生化不足,血虛不足濡養(yǎng)心臟,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三焦氣化失司,氣機的升降出入異常,心藏血脈之氣,心動則血行諸經(jīng),心脈阻滯;最終導致心失所養(yǎng),不榮則痛,脈絡痹阻,不通則痛。
3.2 三焦氣化失司與冠心病發(fā)病的相關性 在《靈樞·營衛(wèi)生會》曰: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吧辖埂笔侵感刂?,包括心與肺及其功能,人體三焦之氣化,依靠心肺之陽氣以宣通。心和肺都隸屬于上焦,經(jīng)脈相同,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肺主氣主治節(jié),朝百脈;血液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而氣的正常輸布也需要血為載體運行。再者,肺氣不僅有助心行血的作用,還參與宗氣的生成以“貫心脈”,心與肺在生理及其病理上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感受外邪,肺為華蓋,上先受之,肺失肅降,通調水道的功能受到影響,會產(chǎn)生痰飲、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亦或是素體肺虛,生成宗氣不足以“貫心脈”,氣血運行無力,瘀阻脈絡影響心血的正常運行,也會出現(xiàn)胸悶、痛、脈澀等冠心病初期的表現(xiàn)。
“中焦”主要指脾胃及其功能。脾與胃同屬中焦,以膜相連,足太陰經(jīng)屬胃絡脾,足陽明經(jīng)屬胃絡脾,二者構成相互表里的配合關系。脾胃是后天之根本,氣血化生之源泉,氣機升降之樞。脾胃之氣即中氣。張錫純認為,中氣為和降水火之機括,三焦氣化之樞紐。脾與胃之間一運一納的功能協(xié)調才會使水谷納運相得、氣機升降相因、陰陽燥濕相濟,才能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及其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確保中焦氣機通暢,氣血化生充足,氣血陰陽調和。脾易濕,得胃陽以制之;胃易燥,得脾陰以制之。中焦脾胃之間的陰陽燥濕相濟,才能保證氣機納運、升降的協(xié)調。脾胃陰陽燥濕異常,氣機運行不暢,水谷精微不能完全被運化輸布,膏堆積體內(nèi)成為膏濁,聚濕成痰,導致痰飲,血瘀等病理產(chǎn)物的出現(xiàn),導致經(jīng)脈痹阻,氣血運行失常;《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出:“脾足太陰之脈……其之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胃化生氣血虧虛不暢,血不充,不能濡養(yǎng)心臟,心臟氣血灌注不足,也會出現(xiàn)胸悶、痛及唇紫暗等表現(xiàn)。所以中焦氣化失司也是引起冠心病的基礎病機。
“下焦”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腎臟,腎臟的生理功能與冠心病的發(fā)病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張景岳稱:“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安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由乎精”“五臟之傷,窮必及腎”[13],久病的病人最終必將累及腎虛。而腎氣是三焦氣化的原動力。如今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發(fā)人群,高齡久病的病人腎氣虛衰,心無腎陰的滋潤則火熾;腎為命火,命火秘藏,則心陽充足,若腎陽不足,則心氣心陽亦不足,心腎不交。由于久病腎虛,易感受寒邪,寒邪侵襲,致寒凝經(jīng)脈;而下焦腎陽又能溫脾陽,運化水谷,水谷精微與肺中清氣結合成宗氣,通過三焦氣化散布到五臟六腑,濡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經(jīng)絡皮部。而腎氣虧虛的病人,氣機運化不暢,無法濡養(yǎng)五臟六腑;下焦有主水液之所出的功能,腎氣虧虛,調節(jié)機體的水液代謝功能也發(fā)生異常,均可產(chǎn)生血瘀、痰濁、氣滯、寒凝等病理變化,瘀阻心脈,心脈不通,也是發(fā)生冠心病的病機。
三焦氣化功能的正常運行,依賴于各個臟腑的共同協(xié)調發(fā)展,否則三焦氣化升降失司,都會引起冠心病“不通則通”“不榮則通”等本虛標實的病機。
在冠心病治療過程中,雖然強調辨證論治,但無論臨床上從心論治、從脾胃治、從腎論治、從瘀論治、從痰論治、從火毒論治等治療方向,都是三焦氣化功能異常的某一環(huán)節(jié)的論述與側重。人是一個有機整體,無論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中的任何一個臟(腑)氣化功能出現(xiàn)異常,都會導致氣血津液通道不暢,化生、運行、輸布異常,血瘀、痰濁、水飲、濁毒等病理產(chǎn)物隨之而生。只有三焦氣化功能正常,氣機升降通暢,氣血運行無阻,才會使身體處于陰陽調順、氣血調和的最佳狀態(tài)。所以,從三焦氣化的角度闡述冠心病的中醫(yī)病機,三焦氣化是中醫(yī)學重要的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