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閻文靜,扈羅曼,馮晶,宋金花,朱其秀
吞咽障礙是卒中后常見并發(fā)癥,據(jù)文獻報道,卒中患者有16%~50%會發(fā)生吞咽障礙[1-2]。吞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在生理上可致患者誤吸、脫水、電解質(zhì)失衡、營養(yǎng)不良等,嚴重者可窒息死亡;在心理方面可造成患者進食恐懼、社會隔絕、抑郁等負性社會心理[3]。吞咽障礙是卒中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所以治療卒中后吞咽障礙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價值。磁刺激因其安全、無創(chuàng),目前已用于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治療[1],但相關研究不足。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對頜下肌群行磁刺激,探究磁刺激對亞急性期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7月在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治療的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
入選標準:①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卒中診斷標準[4],并經(jīng)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證實;②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洼田飲水試驗(water swallow test,WST)達到3級或3級以上;③首次卒中,病程1~6個月;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復發(fā)卒中,卒中病程<1個月或>7個月;②口咽喉頸部腫瘤史、手術(shù)史,既往有其他原因所致的吞咽困難;③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24分,不能聽懂指令,不能配合治療;④意識障礙;⑤頭顱、頸部帶有金屬異物,佩帶心臟起搏器、有耳蝸植入者,有顱內(nèi)壓增高者;⑥嚴重感染、心肺功能衰竭者。
1.2 研究方法 將入組患者按照入院時間排序編號隨機分配到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常規(guī)吞咽功能訓練和頜下肌群重復周圍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對照組僅給予常規(guī)吞咽功能訓練。每位患者均治療2周,每周連續(xù)治療5 d,每天1次。兩組患者都避免應用影響肌力的藥物。
常規(guī)吞咽功能訓練包括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頜下肌群rPMS采用武漢依瑞德醫(yī)療設備公司生產(chǎn)的經(jīng)顱磁刺激儀CCY-1型,采用圓形刺激線拍,直徑為12.5 cm。治療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頸下墊枕,枕頭位置比正常偏下,雙耳塞入棉塞以減小噪聲刺激。放置刺激線拍于舌骨上肌群位置(下頜緣下方頸前正中線旁開約3 cm),盡量貼近皮膚,雙側(cè)分別刺激10 min。單側(cè)治療參數(shù)見表1。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不同,微調(diào)刺激強度。刺激過程中可見患者一側(cè)口角及面部明顯抽動,并可觸到患者刺激側(cè)咬肌、胸鎖乳突肌、斜角肌的收縮及舌骨上抬。刺激前后監(jiān)測患者血壓、脈搏和呼吸。
表1 單側(cè)周圍磁刺激治療參數(shù)
1.3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前后對每位患者行藤島一郎吞咽障礙評分(severity of the swallow disorders,STSD)、才藤氏7級評價(Saitoh seven stage scale,SSSS)、表面肌電圖檢查(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檢查。
STSD[5]為1~10分,分數(shù)越高吞咽功能越好,10分為攝食吞咽功能正常。SSSS,1~7級分別記為1~7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吞咽功能越好[6]。
表面肌電圖檢查,采用Nicolet肌電誘發(fā)儀多通道模式同步記錄電位(multiple mode potential,MMP)程序進行,表面電極采用方形片狀表面電極貼。患者取坐立位,將記錄電極貼分別置于左右兩側(cè)舌骨上肌群,參考電極距離記錄電極2 cm,地電極置于左手腕。保持頭頸部位置固定,吞咽10 ml糊狀食物,囑患者將食物放在口中,肌電基線平穩(wěn)后盡量一口咽下食物,抓取募集肌電活動圖形,重復測量3~5次,選取最理想的一次表面肌電信號作為研究結(jié)果。吞咽動作開始至結(jié)束的波形持續(xù)時間作為吞咽時程,波形最高點與最低點間的垂直高度作為最大振幅。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用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2.1 一般情況 研究共納入40例患者,兩組各20例。治療組20例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平均(62.07±11.54)歲,腦梗死7例,腦出血13例;對照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平均(64.53±9.04)歲,腦梗死9例,腦出血11例。兩組年齡、性別比、卒中類型及病程均無顯著差異。
兩組患者均完成2周的治療,其中治療組磁刺激前后監(jiān)測患者血壓、脈搏和呼吸,未見明顯波動,未出現(xiàn)癇性發(fā)作、惡心、嘔吐、耳鳴等不良反應,其中有1例患者在第4次治療時訴頭痛,稍微減小刺激強度后,癥狀緩解。
2.2 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價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較本組治療前STSD及SSSS評分增高,差異有顯著性(均P<0.05);sEMG吞咽時程縮短,最大振幅增高,差異具有顯著性(均P<0.05)。
治療前兩組STSD和SSSS評分、sEMG吞咽時程和最大振幅均無顯著差異。治療后治療組STSD評分(P=0.043)和SSSS評分(P=0.028)均較對照組顯著增高;sEMG吞咽時程較對照組縮短,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5),但兩組最大振幅無顯著性差異(表2~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藤島一郎吞咽障礙評分及才藤氏7級評價結(jié)果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表面肌電圖檢查吞咽時程及最大振幅比較
磁刺激技術(shù)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最早應用于周圍及中樞神經(jīng)運動誘發(fā)電位的研究[7],經(jīng)過不斷嘗試與創(chuàng)新,rPMS已成功應用于治療胃排空障礙[8]、呼吸肌無力[9]、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10]等疾病的治療。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通過對卒中亞急性期存在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比較頜下肌群rPMS和常規(guī)吞咽康復訓練的療效,結(jié)果顯示rPMS可更好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的STSD及SSSS評分,縮短吞咽時程。結(jié)合既往研究結(jié)果,考慮其治療機制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1-13]:①周圍磁刺激作用于周圍神經(jīng)后形成感應磁場和感應電場,高頻閾上刺激可使神經(jīng)細胞膜發(fā)生去極化,維持神經(jīng)的興奮性,保持興奮的神經(jīng)可產(chǎn)生運動效應。磁刺激作用于口咽部肌肉、皮膚、黏膜組織,增加了口咽部的感覺輸入,形成新的反射回路。②周圍磁刺激可以改善刺激區(qū)血流供應,調(diào)節(jié)基因表達,營養(yǎng)神經(jīng)、肌肉,間接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周圍磁刺激作用類似于電刺激,但是磁刺激作用部位更深,刺激能量可到達深層的頦舌骨肌和甲狀舌骨肌,甚至環(huán)咽肌,因其不需要克服皮膚電阻抗而不引起患者疼痛。
吞咽肌電活動的基本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末被提出,直到1997年才被正式應用于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評估,隨后表面肌電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近10年來,表面肌電技術(shù)已逐漸從科研階段走向臨床[14],2004年后,隨著一系列研究[15-16],sEMG才正式出現(xiàn)在吞咽障礙的評估方法中。卒中后吞咽障礙主要是口腔期和咽期功能障礙[17],在sEMG上主要表現(xiàn)為吞咽時限的延長和振幅的降低[18]。張杰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吞咽動作吞咽時限和振幅表現(xiàn)不同,時限越低、振幅越低患者完成吞咽更輕松,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費力提示吞咽肌群的協(xié)調(diào)性、靈活性受損,需募集更多的吞咽肌才能完成吞咽。本研究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吞咽時程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而振幅增高不明顯,一方面提示rPMS主要貢獻在于提高吞咽肌群的協(xié)調(diào)性、靈活性,提高了吞咽效率,而提高肌力不顯著,另一方面考慮可能與rPMS治療時間較短其治療作用未能完全體現(xiàn)出來有關。
STSD是臨床常用吞咽評估量表,可整體反映患者攝食吞咽功能。SSSS將患者吞咽功能及治療相結(jié)合,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患者的誤咽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治療后STSD和SSSS評分較同組治療前均明顯改善,而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提示rPMS和常規(guī)吞咽訓練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而且rPMS短期治療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吞咽訓練。
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僅對卒中亞急性期的患者進行了治療對比,缺乏急性期和慢性期的rPMS治療效果的對比,而且在本研究中,治療時間為2周,沒有觀察更長期的療效。在以后的研究中會開展更大樣本量,針對不同卒中亞型和不同病程時期的治療觀察,以為臨床提供更多的治療經(jīng)驗。
1 Momosaki R,Abo M,Watanabe S,et al. 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ith intensive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for poststroke dysphagia:an open-label case series[J]. Neuromodulation,2015,18:630-635.
2 Lim KB,Lee HJ,Yoo J,et al. Effect of low-frequency rTMS and NMES on subacute unilateral hemispheric stroke with dysphagia[J]. Ann Rehabi Med,2014,38:592-602.
3 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組. 中國吞咽障礙康復評估與治療專家共識(2013年版)[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916-929.
4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jīng)雜志,1996,29:379-380.
5 蘇文華,閻文靜,鐘明華,等. 神經(jīng)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及其表面肌電圖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183-186.
6 高懷民. 腦卒中吞咽障礙的7級功能分級評價[J]. 現(xiàn)代康復,2001,5:78.
7 Mills KR,Murray NM,Hess CW. Magnetic and electrical transcranial brain stimulation: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Neurosurgery,1987,20:164-168.
8 Lin VW,Kim KH,Hsiao I,et al.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acilitates gastric emptying[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02,83:806-810.
9 Lin VW,Nino-Murcia M,F(xiàn)rost F,et al.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colon in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 Arch Phys Med Rehabili,2001,82:167-173.
10 郄淑燕,王叢笑,宋德軍,等. 重復周圍磁刺激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效果[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1218-1221.
11 王學義,陸林. 經(jīng)顱磁刺激與神經(jīng)精神疾病[M]. 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4:3-10.
12 Freed ML,F(xiàn)reed L,Chatburn RL,et 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swallowing disorders caused by stroke[J]. Respir Care,2001,46:466-474.
13 Van Soens I,Struys MM,Bhatti SF,et al. Reference val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in cats[J]. Vet J,2012,193:290-292.
14 李益飛,周玫. 表面肌電圖技術(shù)在吞咽障礙診療中的應用進展[J]. 東南國防醫(yī)藥,2013,15:55-57.
15 Vaiman M. Standardization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utilized to evaluat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J]. Head Face Med,2007,3:26.
16 Monaco A,Cattaneo R,Spadaro A,et al.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pattern of human swallowing[J]. BMC Oral Health,2008,8:6.
17 汪進丁,徐麗君. 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23:666-668.
18 韓婕,閻文靜,戴玲莉,等. 表面肌電圖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康復療效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579-581.
19 張杰,李進讓. 表面肌電圖在吞咽功能檢查及康復中的應用[J]. 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37:271-274.
【點睛】重復周圍磁刺激聯(lián)合常規(guī)吞咽訓練,可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為臨床治療卒中后吞咽障礙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