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欣
“全學習”理念的由來
北京市育英學校的校訓是1952年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毛主席為學校題詞“好好學習,好好學習”。這是“全學習”理念的學校文化與歷史傳統(tǒng)根據(jù),作為她的一所分校,需要積極踐行與發(fā)揚她的辦學理念與文化內涵。
在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的觀點。這是“全學習”的時代背景,也是未來社會需要的全新理念。
“全學習”理念也正好適應北京市新中考改革的理念。新中考方案明確指出,今后的中考將注重考查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積累,注重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情況的考查。重視發(fā)揮考試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試內容中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考查。擴大選材范圍,突出首都特色,貼近生活,注重實踐。較以往相比,中考要考得寬泛了,這就需要老師在日常的實踐中改變原來的舊習慣,積極探尋課程建設與學習方式的新理念。
“全學習”理念的基本內涵
劉云生老師曾經(jīng)在2001年《遼寧教育》第4期上撰文《全學習:新時代的學習理念》,對“全學習”概念的基本內涵作了如下的解釋,筆者深受啟發(fā)。近年來,我國從西方引進了不少“全”的新概念,如“全語言”“全智能”“全民教育”“全育人”,等等?!叭珜W習”,是從這些新概念引申出來的?!叭珜W習”思想在我國也有其歷史的積淀。它散見于我國古代典籍中,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
“學習是全面的也是完整的;是復雜的也是具體的;是整體的也是個體的;是傳承的也是創(chuàng)造的;是自主的也是內省的;是現(xiàn)時的也是終身的?!?/p>
筆者理解,在學習方式快速迭代的今天,教學需要關注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激發(fā)學習的動力,關注孩子的終身學習,應該創(chuàng)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環(huán)境與文化,豐富學習資源,支持“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我學習,滿足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生理與心理需求,面向未來學生學習的需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
“全學習”課堂要素解讀
具體到“全學習”的課堂,受特級教師崔成林“思維碰撞”課堂教學研究成果的啟發(fā),結合筆者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目前把其操作要素規(guī)定在“成果指標、優(yōu)質問題、學習活動與嵌入式評價”四個方面,現(xiàn)分別予以解讀。
“全學習”的課堂學習目標是指“預期的學習結果”,是學生一節(jié)課中應當知道、理解或能夠做的事情,它是完成某項學習任務的結果,因此稱之為成果指標。
具體需要注意以下四個緯度的設計:一是行為主體,關注誰來學。 學習者是學生不是教師。如我能、我們組能等。二是行為表現(xiàn),關注怎么學和學到什么??刹僮鞯木唧w行為如“寫出”“列出”“解答”等,旨在說明“做什么”。三是行為條件,關注范圍條件。如“根據(jù)參考書”“按課文內容”等,旨在說明“在什么條件下做”。四是表現(xiàn)程度,關注學到什么程度。如“沒有語法或拼寫錯誤”“90%正確”“30分鐘內完成”,旨在說明“有多好”。
所謂“優(yōu)質問題”也可以理解為“核心問題”,是相對于課堂教學中那些過多、過細、過淺、過濫的提問而言的,是指在教學中能起主導作用,能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討論、理解的問題。
問題設計要凸顯“思維成果”,變封閉性問題為開放性問題;不要內含答案,明知故問,讓學生簡單迎合的問題;把問題變成一種對正誤的判斷;把記憶性問題變?yōu)榉治霰容^、異同對比、分類和尋找例外情況的問題;不要只求答案,更要關注如何得出答案的問題;設計“宏大”或“本質”的大問題,大問題是指沒有簡單“正確”的答案,能激發(fā)思考,需要討論和探究,觸及到學科的核心,引發(fā)出其他問題,挑戰(zhàn)未經(jīng)驗證的假設,質疑某些想當然的觀點。
學習活動包括學生個體的學習活動、群體的協(xié)作活動、師生的交互活動。教學設計的核心是活動任務的設計。比如,協(xié)作學習活動設計的基本流程可以是“確定學習內容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搜集學習資料、小組合作完成作品、展示學習產品、師生評價總結”。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可以是“問題假設、設計實驗、實踐驗證、形成結論、反饋評價”。
教師在設計一節(jié)課整體活動時要注意有計劃、分步驟、遞進式的特點,首先確定好主問題,再依次確定活動任務、組織形式與活動方法。每項活動均按此步驟執(zhí)行設計。
“全學習”課堂的評價叫嵌入式評價,它不僅僅重視評價這一動作,還要求設計好量規(guī),它是和學習同時發(fā)生的評價,將評價融合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評價不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載體。它主要用于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饋,是內在評價而不是外加評價。而評價量規(guī)是指向學生的問題解決活動,是給學生搭建前進臺階,讓學生拾級而上。完整的評分規(guī)則包括“等級、要素和指標”三個部分。如以下案例:優(yōu)秀(4分):完整、清楚、合乎邏輯。良好(3分):本質上是對的,但不完整或不完全清楚。中等(2分):含糊不清,但是有彌補的余地。較差(1分):與方案無關、不對或沒有解釋。
以上四個課堂要素構成了“全學習”課堂的基本框架,也確定了“全學習”教學的新理念,讓課堂學習由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由任意為之走向專業(yè)設計,讓“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這幾個問題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有效、更加科學的解決策略。
(作者單位:北京市育英學校密云分校)
責任編輯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