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方式是有一定的促進效果的,但是在學生青春期的自我意識突然崛起時,家長及教師(尤其是家長)并未完全跟上適應的節(jié)奏,還按照以前的教育方法來繼續(xù),最終結果嚴重導致了學生的逆反心理的產生。傳統(tǒng)的教育教法下,面臨著日益增多的外界因素,如何找到新的教育方法對于當代教育心理工作者來說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新時期;傳統(tǒng)策略;過猶不及;中學生;自我意識
在學校教育中,現在部分教師教育傾向于運用題海戰(zhàn)術、疲勞記憶戰(zhàn)術,使學生對學習苦不堪言,而在教育心理學上是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可以應用在實際教學中的。如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以加強自我效能感、增加學生的附屬內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又如教師聯手學生對困難問題的解決方式的進行革新與發(fā)現都會很好促進學生的知識、成績的提高。但這種教學方法其實是把雙刃劍,尤其是面對初中學生的青春過渡時期。當今除學校生活外,學生接觸的外界刺激又參差不齊,加之辨別能力低下,易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對于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要確立把握,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主要以外部動機為主,但切不可逐漸演變成學習的主要動機,否則動機一旦失去學生變及容易叛逆。學生在校的活動情況、考試后的成績情況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很多注意的目光,而又在家長的面子壓力下,孩子初還會迎合父母的意愿,但逐漸進入初中后學習的壓力增大,加之家長的壓力不消反增,導致該生自暴自棄,最終破罐破摔,與家長發(fā)生爭執(zhí)。
其實青少年時期的學生的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自我評價成熟,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有較強的自尊心,表現在性格、個性等多個方面。在受到肯定和贊賞時,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反之易產生挫折感。情緒特點也表現出了強烈、狂暴、固執(zhí)等多種特點。初入青少年期的學生由于伴隨著心境的一些變化,如煩惱突然增多、孤獨、壓抑等多種因素,易出現反抗心理,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希望成人能尊重他們,成人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但多數時候卻未在經濟、行為等生活方面獨立,對父母的管教易產生反抗的表現?;诖朔N情況,老師、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抱以耐心,不應以長輩的身份去命令、批評,要與學生盡可能減少沖突,給予充分的尊重,多加肯定與贊揚,讓學校、班級、家庭成為引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道德的地方,引導學生的自我道德約束。
傳統(tǒng)的方式是有一定的促進效果,但是在學生青春期的自我意識突然崛起時,家長及教師(尤其是家長)并未完全適應的跟上節(jié)奏,還按照以前的教育方法來繼續(xù),最終結果導致了嚴重的學生逆反心理產生。學生其實在心理上不是故意與老師,家長等對抗的,更多的時候可能是由于煩惱的增多、班級同學的鼓動、非議等外界因素導致的。尤其是初入中學時,學業(yè)壓力突然增大,隨之而來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會日益增加,這時如果父母、學校依然不斷增加對孩子的壓力,那么學生隨時有可能處于崩潰的邊緣,進而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甚至過激的行為。所以說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法下,面臨著日益增多的外界因素,如何找到新的教育方法對于當代教育心理工作者來說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
其實正如貨幣可以作為資本經濟的一般等價交換券來說,作為班主任老師也可以在班級中營造出知識作為班級中的度量衡等價物的尺度標準,當然這種標準不是鼓勵教師高看優(yōu)等生,看低差生,而是要發(fā)掘每個同學所擁有的優(yōu)秀知識點,如有的同學成語故事知道的多,有的同學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電影看的多,又如有的同學小商小販的底層民眾家庭出身,對市井文化所知頗深,雖然有些人認為這些知識都是些難登大雅之堂,上不得考場的知識,但是只要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能談論些有益的知識,而教師在其中挑選出能結合到書本知識的地方,著重講述便能事半功倍,而學生也會因此增加興趣。知識作為一種等價物的好處在于,知道一些知識,哪怕是些雜七雜八零散的小眾知識,便可得到教師的贊揚,同學的羨慕,便會更好的去主動汲取知識,而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也想展示自己便會主動去學習。但這時教師一定要把握學生的知識學習方向,切不可使學生誤入歧途,要嚴格引導、把控、推薦優(yōu)秀的、與書本知識相關的、有益學生發(fā)展的、卻不失趣味的知識。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要把握到語文課程的學習和數學,英語等學科的不同之處,我們本身生活在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之中,日常生活容易內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從課堂的外顯學習轉化為全天型的內顯學習。在班主任工作開展中,要注重把握學生心理動向發(fā)展,及其正確學習動機的引導。語文,作為一個擁有良好實用環(huán)境的學校學科,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其有利優(yōu)勢,在班級中創(chuàng)建語文學科氛圍。拋開教材不談,只在于教材的內容除去古文等固定知識為顯性知識,其他更多要求學生掌握的多為閱讀、寫作等隱性知識思維。由此教師便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思考、實際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如課堂上對于閱讀的充分引導,先教授解題思路、技巧、過程等基礎部分,后不斷深化全程圖式,從易到難,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更要有效利用好學生的帶頭作用,讓他們分享自己的解題技巧,更多時候學生們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的應試技巧往往超過專業(yè)教師。又如古文技巧的學習,教師在集中教授教材古文之后,可以在班級中、課堂上營造一種講古語、用古文、談古事的氛圍,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學習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課本上的高深莫測的知識,而僅僅就是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生活素材。這樣即可以隨時不斷強化新學知識,更降低了學生對于學習的畏懼心。實用之初,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的原因,需要有一個時間過程,首先可由成語運用作為開始,因為成語是古人約定俗成的精簡語言,而學生又對其掌握、運用較為熟悉。教師可以先行示范,如把一件日常小事,趣事用白話文寫下來再翻譯成古文。再讓同學嘗試,教師在旁指導,并積極引入學生討論用詞、用句及可用的高級語法等?;钴S課堂氛圍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于古文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2]桑標.當代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簡介:
劉恩志(1996—),男,現就職于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