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江
近日,德國媒體報道稱,發(fā)達國家游客很少來中國旅游,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中國會講英語的人不多,溝通不便。也許有人覺得德媒有些吹毛求疵,但我認為不盡然。
從旅游業(yè)角度來看,多年來,來中國投資經商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但來中國旅游的外國人確實不見明顯增長。其中雖有旅游業(yè)本身的問題,如市場不夠規(guī)范、服務水平不夠高等,但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小覷。從語言的角度來說,外國人來我國旅游的確不是很方便。眾所周知,中國早已是學英語大國,也是世界上學英語投入最大、耗時最多、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實際效果并不是那么好。據英孚教育發(fā)布的《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顯示,在亞洲12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我國大陸地區(qū)英語熟練度排名倒數第二。這反映出一種現象,即我國是一個語言大國,也是英語學習大國,但卻是一個語言能力小國。
毋庸諱言,語言能力是個體生存和發(fā)展必需的一種基本能力,是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之一。研究表明,語言能力和收入成正相關,會兩種語言(不包括方言)的人比會一種語言的人收入要高,找工作也更容易。當前我國語言能力的現狀是:從個體層面來說,國民所掌握的語言主要是適用范圍小、競爭力弱的方言,而通用語和外語能力相對較弱;從國家層面來說,我國外語資源匱乏,結構也不夠合理,掌握的語種數量極其有限。如“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涉及官方語言達40多種,但我國目前教授的語言僅20種。伴隨“一帶一路”的推進,任何一種外語都有可能為我們所需,如果儲備不足,會制約發(fā)展,影響安全。有鑒于此,我們急需在提高國民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方面有所作為:
第一,要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發(fā)展國家語言能力。國家語言能力直接影響綜合國力、國家競爭力和國家地位,是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但當前發(fā)展國家語言能力更多還是停留在規(guī)劃層面,多是高校和科研單位在關注、研究,還缺少專門的機構組織去具體實施,缺少資金支持,以致很多想法不能有效協(xié)調、真正落地。
第二,要從文化走出去、引進來的高度統(tǒng)籌規(guī)劃語言教育。研究顯示,當前全世界6000多種語言中,我國至多了解100種,能夠較好使用的約20種,能開設課程的不到50種。因此,要調查并統(tǒng)籌相關的語言資源,在專業(yè)院校開設那些資源匱乏但又具戰(zhàn)略重要性的語言專業(yè),在師資引進、運行機制等方面給予政策和待遇上的傾斜,抓實語言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
第三,要打造語言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輸送聯動機制。對于這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可采取定向培養(yǎng)的方式,與相關的科研單位、企業(yè)、組織機構聯動,解決專門人才的后顧之憂。
國強則語興,語興國愈強。加強國民語言教育,豐富統(tǒng)一而多樣的語言資源,建設語言強國,需要馬上行動起來?!?/p>
(作者是《語言文字報》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