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妤 孟長明 陳昌福
(1.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康大消毒劑有限公司,453700;2.華中農業(yè)大學,430070)
在1996年,該病在四國的養(yǎng)殖場首先發(fā)生,其后發(fā)病海域擴大到日本西部海域的多個縣的牙鲆養(yǎng)殖場。
【癥狀】患病魚外觀可見體色變黑、腹水導致的腹部膨大的特征性變化。解剖檢查時可見病魚腹腔和圍心腔內積水,肝臟淤血或褪色,多見肝臟、脾臟腫大。有時可見肝臟的點狀或斑狀出血,生殖腺出血,也可能看到肌肉內出血。
在海面養(yǎng)殖和陸地水槽養(yǎng)殖的魚均可發(fā)生這種疾病。疾病流行期的水溫位于8~15℃之間,但是,在18℃水溫條件下也可能發(fā)生。另外,從稚魚到成魚均可發(fā)病。低水溫期發(fā)病時多為慢性死亡的病例,魚群的累計死亡率各不相同,從百分之幾到90%左右。在養(yǎng)殖場可見這種疾病病原的水平傳播現象。
【病因】病原為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病毒(viral hemorrhagic sepncenna virus,VHSV),屬于彈狀病毒科,病毒粒子呈子彈狀,有囊膜。依據G和P遺傳基因的分型,日本國內分離到的病毒株,1株為歐洲型,其他均為北美型病毒株。牙鲆VHSV和已經報道的牙鲆彈狀病毒(HIRRV)相比,在結構蛋白分子量、敏感性細胞以及血清學特性上均存在差異。
這種疾病具有在低水溫期發(fā)病的特點,這是值得注意的。牙鲆彈狀病毒病伴有嚴重的肌肉內出血,而該病基本看不到這種病例變化,因此,可以作為區(qū)別這兩種疾病的指標。確診這種疾病可用FHM細胞進行病毒分離以及使用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法進行。
【對策】除合理飼養(yǎng)管理(可能的情況下升高飼養(yǎng)水溫等)之外,一般認為及時處理病魚,徹底消毒,使用干凈的餌料,不引入可疑的病魚等是防治該病毒病的有效對策。
這種病是1984年3月份被初次確認的疾病,從冬天到春天感染當年魚。患病魚死亡率由2%~90%,在不同的養(yǎng)殖場差異很大。該病產生的危害曾經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但是,最近已經沒有這種疾病的發(fā)生。
【癥狀】病魚在外觀上以鰭條發(fā)紅為主要癥狀,其中也能見到腹部膨脹的個體。體內癥狀主要以腹腔積水、肌肉內出血以及生殖腺的淤血為特征。
【病因】病原是屬于彈狀病毒科的病毒,命名為牙鲆彈狀病毒(Rhabdovirus olivaceus),一般稱為牙鲆彈狀病毒(HIRRV)。該病毒可以用RTG-2細胞進行分離,觀察到IHNV樣細胞病變(CPE)。
【對策】尚沒有有效的防治對策。不過,將水溫升高到18℃以上,疾病會自然平息。
海產魚病毒性神經壞死?。╒NN)最初是發(fā)生在日本的石鯛,隨后這種病在多種魚類中均有發(fā)生,并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此外,東南亞、大洋洲、歐洲以及美國也有歐洲真鱸、斑雙棘石斑魚、花斑、星鰈等30種以上的魚類發(fā)生了這種疾病。該病毒還能感染天然魚。
1992年,在廣島縣下屬的牙鲆種苗生產場的稚魚(17~18mm)首先被確認發(fā)生了這種疾病。隨后,該病給牙鲆的養(yǎng)殖場和種苗生產場帶來了重大損失。
【癥狀】雖然這種疾病在體長40mm以上的魚體中的發(fā)病率較高,即使體長20mm以下的小型魚體也可發(fā)生。通常在外觀和解剖檢查時,難以見到具有特征性的癥狀,不過,在部分個體中可見到腦發(fā)紅,受感染組織的神經細胞存在顯著的空泡變性。
【病因】和其他魚種患該病的情況一樣,原因病毒為粒子大小約27nm正二十面體、沒有囊膜的RNA病毒,該病毒屬于野田病毒科(Alphanodavirus)的β野田病毒屬(Betanoda virus)。
可用PCR法進行診斷。確診時需要確認病魚神經組織(腦、脊髓、網膜)的空泡變性和用熒光抗體法、電鏡法觀察到的病毒顆粒。另外,使用SSN-1細胞分離培養(yǎng)也可診斷這種疾病。
一般認為,該病的傳播方式是垂直和水平傳播。從牙鲆的親魚的卵巢、精巢所監(jiān)測到的病毒基因、親魚血清中抗體檢查、親魚的病毒檢測以及仔魚發(fā)病之間的相關性來看,認為該病毒可通過受精卵從親魚垂直傳遞給仔魚。此外,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從死亡個體到健康仔魚存在病毒的水平傳播。
【對策】由于該病的感染源是產卵親魚,因此獲取不帶毒的親魚或病毒感染性低的親魚所產的卵是最重要的。臭氧消毒受精卵也有預防疾病的效果。
此外,作為水平感染的防治對策,應降低仔魚的飼養(yǎng)密度,消毒飼養(yǎng)用水以及用具,限制其他人員進入飼養(yǎng)設施,消毒飼養(yǎng)員的手臂,注意通風,防止水槽間的飛沫感染等。
通過實施以上綜合預防措施,可以降低牙鲆的VNN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