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紅
(廣水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湖北 隨州 432700)
出血性腦梗死是一種腦梗死期間缺血區(qū)域血流再灌注引起梗死區(qū)繼發(fā)性出血現(xiàn)象。[1]其致病機理主要為在腦動脈出現(xiàn)栓塞的狀態(tài)下出現(xiàn)動脈再開通,病變血管出現(xiàn)滲漏,血液進行腦組織,使血液動力學發(fā)生改變,進而造成再灌注損傷?;颊叱鲅潭?、病灶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預后情況,需要盡早為患者提供準確的診斷,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本次實驗研究對CT及MRI診斷出血性腦梗死的臨床價值進行了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本次實驗研究共選取出血性腦梗死患者24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斷標準,排除精神系統(tǒng)疾病、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未采取溶栓治療,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其中120例患者通過初步診斷與排除并納入本次調查研究,本組患者男女比例為66/54,平均年齡55.3±7.2歲,平均體重55.39±4.76歲,平均病程17.5±2.3日,MRI與CT平均檢查間距時間5.46±2.4日,入院時6例患者清醒、26例昏迷、31例嗜睡、5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13例患者既往患有缺血性腦血管疾病,20例患者既往患有冠心病,37例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壓;38例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12例患者合并患有頸動脈粥樣斑塊。
1.2.1 CT檢測 CT檢測儀器為西門子64排螺旋CT,調整患者體位至仰臥位。掃描參數(shù):管電流250mA,管電壓120kV,層距10mm,層厚10mm,以0M為基線,其中67例患者靜脈注射50ml的300mgI/ml碘海醇進行增強投其掃描。[2]
1.2.2 MRI檢查 MRI檢查儀器為GE Disecoery MR 7501.5T磁共振成像設備。T2WI參數(shù):TE 109ms,RT 4720ms;T1WI參數(shù):層厚5mm,F(xiàn)OV230mm,ET95ms,TR20ms;T2FLAIR參數(shù):TI 2500ms,TE 95ms,RT 7050ms,采用冠、矢、軸位掃描。行增強掃描共計80例,為患者靜脈注射13~13ml Gd-DTPA。
對兩種成像下出血性腦梗死檢測病灶距發(fā)病時間、出血部位及病灶大小、不同出血分期三個方面的指標差異進行對比。出血性腦梗死依照ECASS標準進行分型處理,其中HI-1型表示沿梗死區(qū)邊緣小點狀出血,其中HI-2型表示梗死區(qū)內片狀無占位效應出血。
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采集,通過SPSS18.0軟件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通過頻數(shù)和百分比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表示。在對組間資料進行對比的過程中,組間通過χ2值來進行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組間通過t值來進行檢驗;在P<0.05的情況下,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0例患者中,CT檢測幕下HI-1型0例,HI-2型2例,占比1.67%,幕上HI-1型13例,占比10.83%,HI-2型13例,占比10.83%,診斷結果呈陽性28例,占比23.3%;
120例患者中,MRI檢測幕下HI-1型11例,占比9.17%,HI-2型9例,占比6.67%,幕上HI-1型52例,占比46.67%,HI-2型25例,占比19.17%,診斷結果呈陽性97例,占比80.83%。
組內差異P<0.05。
120例患者中,CT診斷病灶大小12.13±3.89mm,檢出病灶距發(fā)病時間1.48±0.51日,檢測所需要時間9.36±3.75分鐘;
120例患者中,MRI診斷病灶大小9.03±4.26mm,檢出病灶距發(fā)病時間0.72±0.43日,檢測所需要時間16.47±4.82分鐘。
組內差異P<0.05。
經(jīng)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MRI診斷技術相比于CT診斷技術來說,在檢出病灶距發(fā)病時間、幕上、幕下出血點檢測率等方面均具有十分明顯的優(yōu)勢(P<0.05),通過成像結果對比可知,MRI檢測技術能夠更加敏感地將梗死區(qū)出血點情況顯示出來。MRI能夠以圖像的形式清晰地展現(xiàn)出腦細胞核的腦細胞與氫元素共振組成情況,通過腦細胞活動水平對出血大小與出血部位進行判斷。SWI出血灶更為敏感,能夠顯示低信號,依照T1、T2序列對出血分期進行判斷,為主治醫(yī)師提供更加可靠的臨床參考。
綜上所述,為血性腦梗死患者提供MRI與CT診斷,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但MRI診斷相對敏感,能夠將血腫形態(tài)、出血部位以及不同出血期等方面的指標充分顯示出來,對于接下來的治療工作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1]曾鳳仙,羅明財.CT、MRI診斷出血性腦梗死的臨床價值比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8):2759-2761.
[2]吳延春.CT、MRI診斷出血性腦梗死的比較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09):1556-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