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秀娟 品升商品檢測(上海)有限公司
“民以食為天”,食品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其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廣泛關注。當前,人們更為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其主要包含餐廚具、包裝材料與食品容器等食品接觸材料,致使食品安全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結合我國《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guī)定,所謂的食品容器、食品材料就是指盛放與包裝食品所使用的木、竹、紙、塑料、陶瓷、搪瓷、金屬、化學纖維與天然纖維等制品和接觸食品的相關內壁涂料。食品接觸材料和食品接觸時,其核心成分與主要成分在具體使用時會逐步遷移到食品之中,若這些遷移物含有有毒物質,會威脅人體健康,而熒光性物質就是其中的代表。
增白劑是極其特殊的白色染料,其會吸收不可見的紫外光。通過分析與研究,食品接觸材料中所檢測出的熒光性物質主要為熒光增白劑。熒光的藍光或紫色可見光,能對基質內不需要的微黃色進行補償,能反射出相較于原本更多的可見光,會讓制品變得更亮、更白、更鮮亮[1]。從臨床實踐來看,熒光增白劑進入人體之后,不易被分解。若人體身上存在傷口,增白劑會和人體所存在的蛋白質進行結合,會對傷口愈合產(chǎn)生一定的阻礙性,且除去熒光增白劑也比較難,只能通過肝臟酵素分解,會加重肝臟負擔。若人體過度接觸熒光劑,熒光物質會讓細胞發(fā)生變異性,也會產(chǎn)生潛在致癌因素。
食品接觸材料屬于食品“貼身之物”,其是現(xiàn)代食品必不可少的,其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食品質量[2]。當前,由于食品接觸材料而引發(fā)的安全問題令人堪憂,塑料制品內所殘留的有害有毒物質成為食品污染的核心來源。熒光增白劑屬于一類熒光染料,基于其基本性質,被廣泛地應用到塑料、洗滌劑、造紙與紡織等行業(yè)。熒光增白劑OB、熒光增白劑OB-1、熒光增白劑KCB與熒光增白劑EBF均是塑料制品常用的熒光增白劑,對此,我國與歐盟都出臺了關于熒光劑使用的法律法規(guī),以此來限制食品接觸材料之中熒光性物質的使用。
熒光增白劑分子結構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或多個取代基與一個含芳環(huán)的連續(xù)共軛體系。取代基能夠有效改善連續(xù)共軛體系的基本熒光特性,其改善或損害了熒光增白劑的基本應用性能。通常來講,熒光增白劑的類型主要表現(xiàn)為噁唑環(huán)類熒光增白劑與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熒光增白劑[3]。我國造紙業(yè)所使用的熒光增白劑的化學結構是雙三嗪氨基二苯乙烯,且熒光增白劑化學結構中含有共軛雙鍵。在日照條件下,熒光增白劑會吸收日光之中的紫外線,能讓分子得以激發(fā),等到其再次回到基態(tài)時,會使得紫外線的能量逐步被削弱直至消失,而后會轉化成能量低的可見光而不斷被反射出來。反射光屬于藍紫色光,其波長為420~500 nm,會增加物體發(fā)射光的總量,還會提高藍紫光波的反射量,會將物體上由于黃色光發(fā)射量過多而產(chǎn)生的黃色感予以抵消,會增加物體彩度,會產(chǎn)生更為耀眼的色彩。等到入射光的光源發(fā)生變化時,熒光增白劑的實際效果也就會發(fā)生變化。若入射光之中的紫外線含量偏高,其效果十分顯著。若在缺乏紫外線光源或紫外線含量偏低的情況下,其所產(chǎn)生的增白效果微乎其微。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是將不同材質的塑料碗、塑料水杯、紙碟與紙杯等作為原料,使用不同的浸泡液來予以浸泡,而后測定蒸發(fā)殘渣內是否含有一定的熒光物質。以下筆者就食品接觸材料中熒光物質檢測展開具體的分析。
新時期,為提高人們食品食用的安全性,應加強對食品接觸材料中熒光物質的有效檢測,提出科學而合理的檢測方法,以求精準而高效地檢測出食品接觸材料之中所含的熒光物質,以確保食品的安全性。當前,檢測食品接觸材料中所含有的熒光劑時,必須要準備好一定的材料、試劑、儀器設備、測定方法,才能為熒光性物質檢測做好系列的準備工作。
2.1.1 材料和試劑
檢測食品接觸材料之中所含有的熒光性物質,應科學制備與保存一定的樣品,所選擇的樣品是送檢樣品,隨機抽取10種材質不同的紙杯、紙碟、塑料碗與塑料水杯。10種制品之中,2種是以聚乙烯為核心原料制成的,3種是以聚丙烯為核心原料制成的,2種是以聚苯乙烯為核心材料制成的,而其他則為紙質性材料[4]。
模擬物則主要包含水、正己烷、65%乙醇與4%乙酸。
2.1.2 儀器設備
選用ZF-C型三用紫外分析儀,該設備主要產(chǎn)自于上??岛坦怆妰x器有限公司。
2.1.3 測定方法
在測定紙質材料的食品接觸制品時,需充分參照GB 31604.4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 紙、紙板及紙制品中熒光增白劑的測定來測試熒光物質的定性[5],采取感官檢測方式,要求最大的熒光面積要<5.0 cm2,否則,是不合格的。而對于其他材質的食品接觸制品要分別使用上述四種模擬物,要求在常溫下浸泡上2 h,浸泡液蒸發(fā)殘渣則是在365 nm與254 nm紫外光之下予以檢測。
所選擇的10種食品接觸材料,分別使用水、正己烷、65%乙醇與4%乙酸浸泡液來予以浸泡,而后合理測定4種浸泡液中蒸發(fā)殘渣中的熒光性物質,而紙質材料則需要直接測定即可。
通過檢測,其一,三種以聚丙烯為核心原料的食品接觸材料,一種是將聚丙烯浸泡在65%乙醇、正己烷中,其所產(chǎn)生的蒸發(fā)殘渣之中檢測出熒光性物質,而在水與4%乙酸的蒸發(fā)殘渣之中未檢測出;第二種將聚丙烯浸泡在正己烷中的蒸發(fā)殘渣內檢測出熒光性物質,而在水、4%乙酸與65%乙醇的蒸發(fā)殘渣之中未檢測出;第三種均未檢測出熒光性物質。其二,兩種均以聚苯乙烯為核心的食品接觸材料中均為檢測出熒光性物質。其三,以聚乙烯為核心材料的接觸材料僅在正己烷浸泡液殘渣中檢測出熒光性物質。其四,三種紙質材料有兩種不合格,一種合格。通過具體的實踐與研究,可以了解到這四種浸泡液內不含熒光物質,然而在材質蒸發(fā)殘渣之中卻能檢測到熒光物質,這就表明可能是由于人為的添加熒光物質或材料本身就存在熒光物質。
食品安全已然成為社會性的主題,主要要求食品要滿足人們食用的安全性,保護人們的身體健康,以促進社會健康而和諧的發(fā)展。在食品接觸材料中會含有熒光增白劑,不僅僅是在紙質接觸材料之中,在其他接觸材料之中同樣含有。為避免食品接觸之中含有一定的熒光性物質,我國食品安全總局應強化對食品接觸材料衛(wèi)生質量的科學性管控,還要加大對衛(wèi)生安全食品接觸材料的研發(fā)和制標,形成更為規(guī)范性的國家標準,讓監(jiān)管部門能夠更為科學地把關,禁止人為產(chǎn)生的化學污染食品,以確保消費者的飲食安全與企業(yè)的基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