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宙,靳宏星 ,楚 琳,冀鯤鵬
(1.山西醫(yī)科大學醫(yī)學影像學系,山西 太原030001;2.山西省腫瘤醫(yī)院CT/MR室,山西 太原 030001)
肺癌是世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近年來我國肺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居我國癌癥死亡率的首位,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NSCLC)占肺癌的80%以上,且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處于晚期[1]。對多數(shù)患者而言,傳統(tǒng)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臨床治療效果較差。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及靶向治療的進展,針對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變的靶向治療取得了巨大的臨床效果,研究[2]證實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因此,判斷EGFR突變狀態(tài)對肺癌靶向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影像技術和影像手段迅猛發(fā)展,影像學與肺癌臨床診斷聯(lián)系日益密切,不斷有新的影像技術應用于肺癌基因檢測。本文主要對近年來EGFR突變的影像進展進行綜述。
EGFR屬于酪氨酸激酶受體家族,是一種跨膜蛋白,由細胞外配體結合域、疏水跨膜結構域和細胞內(nèi)酪氨酸激酶結構域3個部分組成,通過與配體結合反應,導致其細胞內(nèi)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下游信號通路激活與適配器分子相互作用,從而參與細胞的增殖、分化、血管形成及轉移[3]。EGFR基因突變主要發(fā)生在編碼細胞內(nèi)酪氨酸激酶結構域的18-21外顯子,最常見的突變?yōu)?9外顯子的缺失性突變和21外顯子的L858R點突變。EGFR特定位點的突變表達后,可不依賴于配體的結合,直接激活細胞內(nèi)酪氨酸激酶自動磷酸化,啟動下游信號轉導通路[4],導致腫瘤的發(fā)生。
2012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會議上報道[5],EGFR是亞洲地區(qū)NSCLC,尤其是肺腺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同時大量研究[6-8]表明,EGFR 突變與患者性別、種族、吸煙、病理類型有關,在東方人群、女性、非吸煙、腺癌的患者中變異發(fā)生率較高。此外,凌云等[9]關于EGFR突變與腫瘤分化程度的關系研究表明,高中分化腫瘤的突變率高于低分化腫瘤。
肺癌組織學標本檢測是最早的驅動基因檢測標本類型,其特異性及靈敏性遠高于其他類型標本,常作為其他標本對比檢測結果的金標準。肺癌組織學標本獲得依賴手術、支氣管鏡或穿刺等有創(chuàng)手段,且部分病灶所處部位不理想,難以取得標本,實際臨床中僅不到30%的患者能夠通過手術獲得足夠的組織標本[10]。由于肺癌的高度隱匿性,部分確診肺癌需依賴惡性胸腔積液或支氣管鏡下灌洗液。Ellison等[11]對肺癌細胞的EGFR突變進行檢測,總體敏感度僅20%~70%。針對惡性胸腔積液,尚無統(tǒng)一的檢測標準。腫瘤患者外周血檢測循環(huán)腫瘤細胞及其DNA、RNA、蛋白質等手段稱為“液體活檢”[12],取材方便,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但目前研究尚淺,且存在較大爭議,仍需大量的實驗研究證實。
目前臨床上NSCLC EGFR基因突變的檢測存在諸多不足,因此需要影像檢測手段獲取更多有效信息,幫助臨床鑒別EGFR突變情況。
近年來,國內(nèi)外對NSCLC EGFR突變的影像學方法研究較少,且主要集中在CT征象、CT灌注成像研究上。隨著能譜技術的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其具有物質分離及單能量成像等諸多優(yōu)勢,可替代傳統(tǒng)的CT掃描技術,獲得更多的組織學信息。
4.1 EGFR突變與CT征象研究 Rizzo等[13]通過研究285例NSCLC患者病灶的影像特征與基因突變的關系,結果顯示EGFR基因突變與空氣支氣管征、胸膜凹陷征、非吸煙女性、小病灶、不伴纖維化相關。李峻等[14-15]研究表明,CT征象中深分葉征、棘突征、縱隔淋巴結轉移及強化與周圍型NSCLC的EGFR的過量表達相關。國內(nèi)外學者對NSCLC的EGFR突變CT征象的研究結論存在差異,原因可能與影像征象無統(tǒng)一標準有關。
4.2 EGFR突變與CT灌注成像的研究 CT灌注成像通過注射對比劑對同一層面連續(xù)掃描,獲得該層面每一像素的TDC,反映對比劑在器官內(nèi)的濃度,間接反映器官血流灌注情況。EGFR突變與CT灌注參數(shù)相關性研究如下:EGFR突變—EGFR活性↑—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產(chǎn)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 density,MVD)生成↑—反映血流的灌注參數(shù)↑。劉愷[16]研究發(fā)現(xiàn),EGFR突變型患者灌注參數(shù)血流量、血容量較野生型患者高。目前該方向研究少,尚未有定論,需更多的病例加以驗證。
4.3 EGFR突變與能譜CT相關研究 CT能譜成像利用高低管電壓的瞬時切換,得到一系列相應能量水平的CT圖像[17]。能譜CT的單能量圖像可明顯消除硬化偽影及CT值漂移,提高圖像質量、SNR及對比噪聲比,進而優(yōu)化腫瘤細微結構的顯示。此外,能譜CT還能利用物質的衰減特性,將任何組織或結構通過2種基物質產(chǎn)生相同的衰減效應來表達,表現(xiàn)為2種基物質的密度圖,此過程稱為物質分離。能譜CT通過物質分離技術實現(xiàn)物質的定量分析,完成了CT值的單參數(shù)成像向多參數(shù)成像轉變[18]。
能譜CT可獲得的常規(guī)參數(shù)包括標準碘濃度值、能譜曲線斜率、有效原子序數(shù)、不同keV下的CT值等。Wang等[19]研究表明,肺炎與肺惡性腫瘤的碘濃度值、能譜斜率曲線、40 keV的CT值存在顯著差異。Yang等[20]研究顯示,NSCLC轉移淋巴結較非轉移淋巴結動脈期、靜脈期的能譜曲線斜率明顯增高,且動脈期差異更明顯。邴晶[21]研究表明,肺癌能譜CT的碘基質與CD105標記的MVD直接相關。因此,筆者認為EGFR突變導致的MVD增高可通過能譜CT參數(shù)反映,這與周航[22]報道的標準碘含量、能譜曲線斜率與EGFR表達密切相關相符。由于能譜成像技術與EGFR突變研究例數(shù)有限,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4.4 EGFR突變與PET-CT相關研究 PET-CT利用18F-FDG檢測NSCLC EGFR突變狀態(tài)已成為近10年來分子影像學研究的熱點,實現(xiàn)了基因、蛋白質表達與實時影像相融合,成為一種重要的在體檢測技術[23]。近年來,PET-CT分子標記顯像劑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研究[24]表明18F標記的吉非替尼較常規(guī)顯像劑18F-FDG診斷EGFR表達有更好的特異性,對EGFRTKI臨床應用有指導性意義。Pyo等[25]對小鼠的實驗結果顯示,64Cu-rEgA復合物對EGFR表達腫瘤的特異性和快速攝取,可能成為PET針對EGFR表達的新型顯像劑。
4.5 EGFR突變與MRI相關研究 近年來,MRI快速成像序列迅速發(fā)展,胸部MRI掃描已經(jīng)初步開展,其組織分辨力高、可多參數(shù)、多功能成像。目前,DWI對預測EGFR突變型與野生型肺癌化療療效已有初步研究[26]。
目前,針對NSCLC EGFR基因突變的臨床應用已取得很大進展,包括特異性靶向藥物治療的敏感性及治療效果,腦轉移患者的治療、預后分析等,但對肺癌EGFR基因突變狀態(tài)尚無統(tǒng)一完善的檢測手段。CT作為一種常規(guī)的肺癌影像學檢測手段,現(xiàn)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肺癌EGFR突變的CT征象,國內(nèi)外尚無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且研究結論尚有爭議,因此,目前臨床意義有限。CT能譜成像、CT灌注成像作為新興的影像技術,解決了常規(guī)CT存在的許多問題,但定量分析EGFR突變狀態(tài)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PET-CT在基因蛋白表達的檢測領域,尤其是EGFR突變狀態(tài)檢測方向技術逐漸成熟,并不斷涌現(xiàn)出新興的顯像方法,其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DWI、動態(tài)對比增強MRI等技術對EGFR突變狀態(tài)研究尚淺,其研究價值有待證實。近年來,影像組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研究方法,利用自動化算法從影像的ROI內(nèi)提取出大量的特征信息作為研究對象,并進一步采用多樣化的統(tǒng)計分析和數(shù)據(jù)挖掘方法提取關鍵信息,獲取病變的本質特征。該研究方法已逐步應用在惡性腫瘤病變基因突變領域,Gevaert等[27]利用該模型對NSCLC EGFR突變狀態(tài)預測已有初步研究。
綜上所述,影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影像組學和分子影像學日漸成熟,進一步加深了影像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聯(lián)系,推動了影像學與臨床相結合,可為臨床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時影像技術也將在基因突變領域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