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鄭文蘭
(1.貴陽中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2.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院,貴州 貴陽 550000)
崩漏是指經血非時而下,或陰道突然大量流血,或淋瀝下血不斷者,稱為“崩漏”。前者稱為“崩中”,后者稱為“漏下”,若經期延長達2周以上者,也屬崩漏范疇。[1]因其發(fā)病機制皆為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且病變過程中相互演變,故常將“崩”和“漏”合稱。其癥狀雖典型,容易辨識,但病機繁雜,涉及病理因素及臟腑較多,是婦科常見病之一。歷代醫(yī)家多傾向于由腎虛與脾虛、血熱和血瘀四個病理因素所致。治療上多從腎脾兩臟入手,以補腎健脾、養(yǎng)血止血為主。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肝的生理病理變化同樣在崩漏診療中不可小視。這可能與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臟是女子經、帶、胎、產的樞紐,并影響沖任二脈的盛通有著密切的關系。
(1)肝主疏泄,是指它具有宣泄、舒暢、條達以保持機體氣血津液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更是確保人體多個臟腑功能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其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主要作用包括調暢氣機、促進脾胃消化、調暢情志、調節(jié)生殖等功能。若疏泄有序,則氣機調和,血與津液循行有道;反之肝氣不疏,氣機阻滯,則可導致出血或其他方面的多種病理變化。
(2)肝主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的作用。因而肝有血海之稱。人體的血液來源于水谷精微,化生于脾而藏于肝。各臟腑器官的血流量常隨機體的活動量而改變,而肝在血量分配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端貑?五臟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肝血充盈,可調和氣血以滋養(yǎng)肝臟達到制衡其陽氣過亢的目的,還可以預防肝氣升泄太過導致的各種出血病癥。如衄血、崩漏、吐血等。
(3)肝生理功能的相互影響
肝的生理功能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的關系。一方面,肝主疏泄,氣機調暢,則血能歸藏。同時肝藏血以滋陰潛陽,維持肝疏泄功能不至郁結或發(fā)散太過。另一方面,肝氣郁滯,氣機失常,升降失序,則血亦隨之而瘀滯。反之若疏泄太過,肝氣上逆,血隨氣行,又可致出血。所以《血證論》說:“以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至遏郁,則血脈通利”。另肝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則致肝血不足,血不養(yǎng)肝,疏泄失常,臟腑功能不能正常運行。相應病癥也出現(xiàn)。總之只有疏泄與藏血功能之間協(xié)調平衡,臟腑才能正常運行。
《濟生方》指出“元氣不傷,七情不郁,營衛(wèi)調平,則無壅決之虞;節(jié)宣失宜,必致壅閉,遂不循經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顯焉?!彼杂懻摫缆┑牟≡⒉C、辨證、治療應以肝為中心[2]??偟脕碚f,女子月事正常來潮皆依賴于肝的生理功能正常。
肝體陰而用陽,既主疏泄又主藏血。在病理上肝血易虛,肝氣易郁,肝陰易損,肝陽易亢,從而導致生風、化火而動血。且肝氣主升發(fā),喜條達而惡抑郁,所以《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肝屬木,木氣沖和發(fā)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只有肝氣舒暢柔和,其生理功能才正常;若受到強烈精神刺激,肝氣郁結,日久不解,肝失疏泄,沖任損傷,血海蓄溢失常,氣滯血瘀,瘀阻胞宮,新血不守,可致崩漏。正如《醫(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云:“有暴怒傷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
善郁是多數(shù)女性的性格特點,任何刺激引起的情志不暢,首先犯肝,肝氣不舒,或肝氣郁滯,日久不散,抑或平素陽盛,肝火內熱,肝經感受濕熱、循經下行,灼傷沖任,經血失約而發(fā)崩漏。又因肝火內熾,陰血失守,肝陽失制,熱迫血行,或過服辛辣刺激之品,釀成內熱,熱迫沖任發(fā)為崩漏。《女科撮要》指出崩漏是“肝火”所致:“因肝經有火,血得熱而下行,血熱崩漏,或因怒動肝火,血熱而沸騰。”。再者從經絡循行來講足厥陰肝經與督脈交會于巔頂,一旦肝木之氣外散太過,鼓動督脈陽盛,也可致崩。
《陰陽別論》云:陰虛陽搏謂之崩?!杜R證指南醫(yī)案》指出:“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因肝陰有賴于腎陰涵養(yǎng),且肝腎同源,共同影響沖任,若肝腎陰虛,則沖任陰虛,陰虛則陽亢,陽亢不能制陰,故而經血妄行;或平素陰虛或失血過多傷陰,致肝藏血不足,陰虛血少而生內熱,熱迫沖任,經血妄行,致崩漏不止。如《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曰:“陰氣即虛,則無自主之權,而孤陽乘之,搏擊肆擾,所以失其常軌,暴崩直注”[3]。
肝陰虛者水不涵木,肝陽不藏,疏泄太過,致非經期出血,量時多時少,或有血塊,經色偏暗,經前乳房脹痛,經行腰酸腹痛,或煩躁不安,夜寐不寧。舌鮮紅,苔薄白,脈弦。疏肝解郁,理氣止血,從而達到氣血和則經水調暢的目的,在方劑的選擇上可予逍遙散或平肝開郁止血湯加減。可少量加入一、二味的化瘀藥,就能夠提升止血效果,因為離經之血,會阻塞隧道,此時可以加入山楂與雞內金等化瘀消滯的物品,從而產生止血效果[3-4]。
肝經郁熱,熱傷沖任,迫血妄行,可見陰道突然大量出血,量多如崩,或淋漓不盡,血色深紅,且情緒激動加重;若淋漓日久,暗耗津液,熱擾心神,則急躁易怒,面赤耳紅,口苦咽干喜飲,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皆為肝經郁熱之象。而劉炳凡[5]指出熱有實熱和虛熱之分,實熱宜清利,虛熱宜滋陰,且熱易擾心神,故崩漏的患者常常出現(xiàn)失眠等神志問題;治當以《內科摘要》的丹梔逍遙散加減以清瀉肝火、涼血止血。全方疏肝養(yǎng)血、泄熱并行以調經水。[6]若經血量多可加醋香附、蒲黃炭、血余炭以調氣理血止血。
因素體陰虛暗耗津液,內生熱邪,致沖任不固,經血妄行,漏下不止,則可見經血鮮紅,形體偏瘦,手足心熱,心煩易怒,脅肋隱痛,舌紅少苔,脈細弦等證。治療本證,須注意在止崩的同時滋養(yǎng)陰血,俾陰充血足,配氣以涵陽,血無熱迫,則自寧靜如常矣。故在治療上以滋陰養(yǎng)肝、止血固沖為法。可選用左歸丸、知柏地黃丸、二至丸等加減。以達到滋水涵木,清熱涼血止血之效[7]。
雖崩漏病因較多且復雜,不僅涉及虛、實、寒、熱還關聯(lián)多個臟腑;在診療的同時不能只注重其血量的多少、血色濃淡更應結合肝的生理病理特點,在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上,將治肝的思路貫穿于塞流、澄源、復舊三法之中,隨證加減,這不僅有利于固沖止血,更有利于月經周期的恢復,從而達到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