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乃貴 張曉軍 劉秉仁 蘇波
作者單位:710010 陜西西安,西安航天總醫(yī)院脊柱外科
Pilon骨折是脛骨遠端復雜骨折,骨折錯位嚴重,軟組織挫傷重,臨床治療措施多樣,手術并發(fā)癥多,術后功能恢復差,是踝關節(jié)骨折中較難處理的骨折。Pilon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所致,多為開放骨折,臨床預后更差,致殘率較高,我科自2012年1月~2016年5月共收治開放Pilon骨折42例,采用延期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42例開放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21~68歲,平均(38±3.5)歲;左側24例,右側18例;合并腓骨骨折34例;按Ruedi-Allgower分型[1]:Ⅰ型6例,Ⅱ型 9例,Ⅲ型27例;按Gustilo開放骨折分型[2]:Ⅰ度20例,Ⅱ度18例,Ⅲ度4例;車禍傷14例,高處墜落傷22例,重物壓傷6例。42例開放性骨折,一期均行傷口清創(chuàng)縫合,其中38例清創(chuàng)術后給予跟骨結節(jié)骨牽引,4例行超關節(jié)外固定架固定。術后給予消腫、抗炎等對癥治療,二期行Pilon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受傷到二次手術時間為傷后7~14d,平均(8.5±2.0)d。
1.2 手術方式 42例開放Pilon骨折均采用分期治療措施,一期行外傷傷口清創(chuàng)縫合、血管、神經探查,對Gustilo分型中Ⅰ~Ⅱ型清創(chuàng)的同時行跟骨結節(jié)骨牽引,Ⅲ型采用超關節(jié)外固定架固定,固定踝關節(jié)于功能位。術后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及消腫等對癥治療,定期換藥,觀察傷口及軟組織消腫情況。對傷后出現(xiàn)的張力性水泡定期換藥,清理水泡內積液,凡士林紗布覆蓋。待軟組織條件改善、踝關節(jié)腫脹消退后,二期行腓骨及脛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3]。二期手術時,如存在腓骨骨折,先行腓骨骨折解剖復位并固定,恢復腓骨的長度,切口通常采用腓骨后外側切口,選取腓骨遠端解剖板、管型鈦板或重建鈦板固定。脛骨遠端骨折手術切口根據(jù)骨折的情況選取脛骨遠端前內側及前外側擴大切口,手術切口時兼顧外傷傷口,必要時將外傷傷口擴大,如有腓骨骨折均先行腓骨骨折解剖復位固定,恢復腓骨長度,手術切口選擇腓骨后外側入路,采用腓骨遠端解剖板、管型鈦板或重建鈦板固定。再處理脛骨遠端干骺端骨折,Pilon骨折的脛骨干骺端及關節(jié)面根據(jù)受傷機制,手術切口可選擇脛骨遠端前內側或前外側擴大切口,兼顧外傷傷口情況順延,必要時將外傷傷口擴大,再次開放外傷傷口,按清創(chuàng)原則再次沖洗,避免感染,脛腓骨兩切口間皮橋至少寬7cm。內植物選擇:采用脛骨遠端L型鎖定解剖板34例,脛骨遠端內側解剖板8例。對于關節(jié)面及干骺端缺損,如缺損較大,首選自體骨植骨,如缺損較小,可采用同種異體骨,本組采用自體骨移植14例,同種異體骨移植18例。固定完成后C型臂透視確認關節(jié)復位情況,活動踝關節(jié)檢查固定情況。
1.3 術后處理 術后傷口放置引流管1枚,根據(jù)引流情況術后24~48h拔出引流管,術后給予抬高患肢、預防感染、消腫及預防深靜脈血栓等對癥處理,術后第2天行足趾屈伸功能鍛煉,2周后行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鍛煉,術后4周拄雙拐不負重功能鍛煉,術后2月根據(jù)骨折愈合情況逐步負重行走。
1.4 效果評價 骨折術后放射學評價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學評價標準[4],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采用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踝與后足評分標準[5]進行評估。AOFAS評分指標包括有無疼痛、步態(tài)、踝關節(jié)功能活動范圍、對線等方面,評分:90~100 分為優(yōu),75~89 分為良,50~74 分為可,<50分為差。
2.1 手術情況 手術時間為90~135min,平均108min;術中出血量為110~135ml。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24個月,平均15.8個月。
2.2 放射學評價 依據(jù)Burwell-Charnley放射學評價標準,在Pacs影像工作站上判定關節(jié)面復位質量,其中:解剖復位33例,復位較好4例,復位一般5例。術后無踝關節(jié)力線不佳及內植物進入關節(jié)情況發(fā)生。
2.3 功能評價 42例患者中除2例出現(xiàn)骨折延遲愈合外,其余患者骨折均在3~9個月愈合,根據(jù)AOFAS評分進行功能評價,術后6月優(yōu)14例,良18例,可8例,差2例,優(yōu)良率為76.2%,術后12個月AOFAS評分69~100分,中位評分88.0分。
開放Pilon骨折多為高能量暴力所致的脛骨下端干骺端骨折,常合并腓骨骨折,骨折損傷重,軟組織并發(fā)癥多,一期清創(chuàng)加骨折復位內固定常導致皮膚壞死、感染及骨髓炎等并發(fā)癥。近期有文獻報道,分期手術治療開放Pilon骨折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6]。分期手術治療Pilon骨折在臨床工作中越來越受重視。
3.1 分期治療的優(yōu)勢 開放Pilon骨折常合并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如一期手術治療,雖能取得骨折的解剖復位,但進一步加重了軟組織的損傷,勢必造成皮膚壞死,鋼板及骨質外露,長時間外露易導致傷口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嚴重者甚至導致骨髓炎的發(fā)生。延期治療,首先將外傷傷口縫合,跟骨牽引或超關節(jié)外固定架固定,維持踝關節(jié)的力線,有利于保護軟組織、血管、神經的二次損傷,降低患者傷后的應激反應,利于消腫,待軟組織情況好轉后,二期行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手術的復位影響及踝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無影響,反而利于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我們采用分期治療的措施,踝關節(jié)術后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達到76.2%,遠高于文獻報道的優(yōu)良率。
3.2 手術時機的選擇 開放性Pilon骨折軟組織損傷重,如何選擇手術時機是手術成敗的關鍵。傷后3~5d,踝關節(jié)軟組織進一步腫脹,如此時進行手術,勢必加重軟組織的二次損傷,造成皮膚壞死等并發(fā)癥。如傷后超過2周后行手術治療,骨折周圍肉芽組織粘連重,對骨折復位及固定影響較大,如患者存在骨質疏松,對復位的質量及要求更高,手術效果較差。因此,如何選取手術時機是保證手術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7]。我們通過42例病例發(fā)現(xiàn),適當推遲至傷后7~14d,踝關節(jié)腫脹消退,皮膚出現(xiàn)皺褶及骨折區(qū)張力性水皰愈合,此時手術并發(fā)癥最少,手術效果最佳。
3.3 手術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手術切口的設計:由于是開放骨折,受傷時傷口不定,首次清創(chuàng)在保證清創(chuàng)徹底的情況下,盡量不要擴大傷口和創(chuàng)面,為二期手術切口設計提供保障。二期手術切口首先根據(jù)骨折塊的范圍及移位情況,確定是前內側切口還是前外側切口,切口之間皮橋至少7cm,切開時盡量避免軟組織剝離,保證皮膚切口與深部軟組織切口一致,盡量不損害皮膚及軟組織血運。②術中復位技巧,由于踝關節(jié)遠端解剖的特殊,如存在腓骨骨折,需要復位固定,二期手術中首先行腓骨骨折固定,恢復踝關節(jié)的長度,再行脛骨遠端骨折塊的固定。Pilon骨折中重建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的重點是內踝、前外側和后唇三個主要骨折塊復位,復位順序按照從外向內、由后及前的順序進行,復位關節(jié)面以距骨頂為參照,通過牽引、撬撥復位,力爭達到解剖復位。③骨折區(qū)骨缺損的處理,我們術中根據(jù)骨折缺損的大小決定采用自體骨還是同種異體骨,消滅死腔,減少感染機會,促進骨折愈合。本組有32例術中植骨,選用自體髂骨或同種異體骨移植,骨折均一期愈合。
總之,分步延期治療開放Pilon骨折,有效的避免了軟組織的二次損傷,提高了軟組織對手術創(chuàng)傷的應激能力,二期骨折復位內固定具有并發(fā)癥少,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復滿意等優(yōu)點,在臨床工作中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