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
勇往直前,積極進取,是開拓者的精神,是革命者的信條,似乎前進是永恒不變的真理,然而也有人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柳岸花明。道家素有知守之說,兵家素有進退之論。其實,進退并非是謂涇分明,后退往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政壇的千古絕唱,其激進性與先進性并存,令世界上所有改革家無不側目。然而就是這著名的變法,在反對派如巨浪般的聲勢下依然敗下陣來,淹沒于歷史長河中,其遺產也被消耗怠盡。究其原因,是其只知改革不知變通,只知前進不知后退;不缺乏勇氣與創(chuàng)新,但缺乏氣量與手段。相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總路線師鄧小平同志,進行了一場“退步”的改革,將計劃經濟改為市場經濟;但正如斯大林所說,前進與后退都需要勇氣。這一改革,洽似一石入潭,激起千層漣,一時姓資還是姓社的討論風行全國。然而,鄧小平同志一錘定音,創(chuàng)新性的制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這場看似后退一小步實則前進一大步的改革,才有今日中國經濟的起飛,才有了中華民族佇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
而在軍事方面進與退的關系則更加緊密,兵法云:后者形象水,避實而擊虛。中國的游擊戰(zhàn)大師毛澤東說:“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逃我追,敵疲我打,不在一城一地爭得失,運動戰(zhàn)中殲敵人?!瘪R其頓的征服者亞歷山大、法國皇帝拿破論、納粹元首希特勒,都是在高奏凱歌的前進中被拉斷戰(zhàn)線,最終兵敗山倒,一潰千里。而中國的解放戰(zhàn)爭、兩萬五千里長征,都是軍事上進與退結合的最完美體現(xiàn)。第五次反圍剿中,以王明、布林斯基為首的中央號稱根據(jù)地寸土不讓,命紅軍與國民黨打陣地戰(zhàn)、消耗戰(zhàn),最終城丟人亡。而解放戰(zhàn)爭初期,面對國民黨部隊的絕對優(yōu)勢,毛澤東命解放軍采用靈活戰(zhàn)術,人存地失,則地終可得,地存人亡人地將失。奪得了最終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有句俗話說,握拳后退是為了更有力的打出,進與退也是如此,后退不代表軟弱,更需要勇氣,后退是為了更有力地前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