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程云杉
摘要:兒童游樂設施中元素的互動,是人、景、物的互動,體現(xiàn)了生活美、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融糅。因此本文基于兒童游樂設施,探究兒童游樂設施中各元素互動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分析得出兒童柔性設施在兒童成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of elements in children's amusement facilities is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scenery and objects, which reflects the blending of life beauty, natural beauty and artistic beaut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hildren's play facil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elements in children's play facilities. Through this process, we can conclude that flexible facilities for childr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growth.
關鍵詞:互動;變化;教育;生活;自然;藝術
Key words: interaction;change;education;life;nature;art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02-0153-02
0 引言
作為給兒童嬉戲玩鬧的場所,兒童游樂設施主要考慮到兒童游戲中的安全性、可變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因此這就需要在兒童游樂設施中加入安全、變化、有趣的互動性元素,讓兒童活動過程中的一舉一動,都體現(xiàn)出其與自然和游樂設施的交流互動,對兒童產生重要的教育意義。
1 互動性概念
“互動”一詞的解釋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配合。本意強調互相推動、互相溝通和互相參與。在詞語的構成中,“互”代表交替,“動”代表起作用。社會學中,將“互動”定義為社會交往活動,主要指人的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過程。
筆者認為,兒童游樂設施中的互動性體現(xiàn)在兒童與游樂設施和環(huán)境的互動。其中具體體現(xiàn)在兒童游樂設施中柔性材料對兒童的保護;柔性材料和自然環(huán)境(主要為植物)的變化帶給兒童的趣味性體驗;柔性材料和自然環(huán)境(主要為植物)對兒童心理成長的教育意義。在這過程中可以上升到生活美(兒童),自然美(自然、植物)與藝術美(材料設計)的三者相融。因此下文中筆者主要以“兒童樂園4.0光之隧道”的設計為例,從兒童與柔性材料和植物的互動中,展示其安全性、可變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2 構思和設計
本次“兒童樂園4.0”設計,根據兒童設施功能形式的不同分成了十二個主題,而我們是其中唯一一個自由命題的小組。自由意味著無限發(fā)揮的空間和獨特性,要跟其他爬、滑、鉆等小組有所區(qū)分,突出我們的特點與魅力。
考慮到設計的對象是兒童,因此我們站在兒童的視角觀察發(fā)現(xiàn),兒童游樂設施中加入柔性材料和植物能更加貼合兒童的需求和安全。一方面兒童發(fā)育沒有完全,最容易受外界影響,柔性設計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呵護他們的成長。另一方面,植物與柔性材料能夠在剛性材料和自然之間很好地進行柔性過渡。而兒童在活動過程中更需要這種柔性過渡來引導他們的行為,保護他們的安全。
起初我們就前期的理論分析和資料查找,設想出了一個內部由三維的網狀攀爬繩組成的正方體空間。但考慮到整體尤其是豎向的承重受力,正方體12條邊都不足以承受住這個力。而且,用繩子組合成攀爬網的游樂設施也因為太常見而缺乏新鮮感,無法突顯出我們的創(chuàng)新。
因此,一番討論后,我們便決定采用更接“地氣”、豎向承重壓力較小的“隧道空間”。采用簡單的單體重復的形式,以木棍為框架結構,柔性材料為構筑主體,重復、變化四面體單體,組合而成一個環(huán)形的螺旋狀“隧道”。
在柔性材料的選擇上,我們選取了新穎性、易得性和可創(chuàng)造性的柔性材料—汽車窗玻璃紙和彈力帶。
玻璃貼紙趣味性的特性讓我們決定將它用在隧道外側界定內外空間:這樣隧道外的人不能看到隧道內的人,而隧道內的人卻能夠看到隧道外的一切事物。它的趣味性還體現(xiàn)在外側有鏡面反射的效果,能根據其所處環(huán)境映襯周圍事物融入其中。另外,為了加強內外的溝通交流,我們還在外部的玻璃貼紙上剪開一些三角形的洞口,這樣兒童就可以從隧道外部參與進來:穿梭其中(鉆)或是透過洞口張望。在兒童鉆和張望的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到玻璃紙柔軟的表面,使一個鏡面效果變成多個鏡面效果,呈現(xiàn)“一閃一閃”的視覺吸引力,十分有趣。這些趣味性和可變性的特性結合起來讓玻璃紙具有非??捎^可賞的藝術美。
彈力帶的彈性給兒童帶來另一種不同的柔性感受:它的彈性富有很強的變化性和趣味性。受到兒童的力伸長,感受不到力就又縮回原形。設計中我們選用白色而拋棄彩色的彈力帶吸引兒童的目光,是考慮到彈力帶、玻璃紙和木棍整體的藝術美感。白色與銀白色和木頭的顏色搭配起來整體協(xié)調,不顯突兀。
除此之外,玻璃紙的褶皺,白色彈力帶的“松松垮垮”與木棍的表面的平整和硬挺形成對比,前者的可變性和趣味性又與后者的不變性形成對比,在兩組對比沖突中展現(xiàn)整體的藝術美感,吸引兒童參與其中。在這過程中,兒童表現(xiàn)出的身體上的活動,內心的好奇歡樂,一點一滴融入到設計中去,充分體現(xiàn)了兒童與游樂設施的互動。
以上材料通過設計,展示其整體的可變性和趣味性,充分引起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給予他們參與的機會,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參與性,發(fā)揮他們的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強兒童與柔性設計材料的互動,即人與物的柔性互動。并且,玻璃貼紙和彈力繩能夠在變化中形成光影效果,吸引兒童的目光,讓其在感應初期就能夠拉近兒童和游樂設施的距離,為兩者的互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endprint
3 建造過程遇到的問題
施工過程中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柔性與剛性材料的連接方式。
“隧道”內側的彈力繩一端連接在下面的木棍上,另一端連接在上面的彈力繩上。從牢固性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本來打算將彈力繩一段段捆綁在木棍上,但是那樣不僅費時費力,還影響美觀。后來我們通過嘗試了圖釘、釘子、螺絲等小工具,發(fā)現(xiàn)大圖釘才是最適合的選擇。既牢固,又不會破壞木頭的整體性。再加上其可愛的圓形外形,散發(fā)著金屬光澤,則又為整體設計的趣味性做了點綴。
4 最后的效果
在兒童樂園最后的成果展示活動中,我們將作品置于一處林下空間,玻璃貼紙的性質使周圍的自然與綠色映襯其中,仿佛隧道上爬滿了植物,使置于自然環(huán)境中的游樂設施與自然景物之間更好地交流互動,兩者結合呈現(xiàn)與眾不同的美感。
活動中,有部分兒童忍不住好奇被光影吸引來。他們大多數都能按照柔性材料的變化和指引知道游戲規(guī)則:根據玻璃貼紙的洞口鉆進“隧道”,根據彈力帶可以撥動的彈性來回穿梭等。雖然其中較大些的多是喜愛熱鬧玩耍的兒童,在摸索清楚大概后就興趣索然。但是一些安靜點的兒童和年齡較小的兒童能夠慢慢體會其中的樂趣:他們中有在“隧道”的空間內外來回穿梭著前進,有直接躺在里面曬著太陽,透過窗口或縫隙看外面的世界,似乎在思考著一些問題。他們通過看、鉆、爬、摸、撥等動作參與進游樂設施,看到玻璃紙的“閃耀”,感受它的輕薄與脆弱;撥動彈力繩,體會拉伸感??梢哉f是兒童通過行為動作和感官體驗,感受到變化中的趣味性,這種特征吸引著兒童,讓兒童主動與其發(fā)生互動的行為。在這其中體現(xiàn)的藝術美、自然美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對生活的審美。
在這次的“兒童樂園4.0”的建設中,我們基本達到預期效果。能夠將設計融入到自然,在設計的人工美中映襯出自然美,又能將兒童帶入到設計和自然中,體現(xiàn)了人、景、物自然的互動。
5 后期發(fā)展的設想
結合上述兒童游樂設施的設計,我們設想加入攀援性植物和垂吊性植物進一步加深植物與兒童和柔性材料的互動。
因此在“光之隧道”的基礎上,我們又進一步加入垂吊型植物錦屏藤,將它用在整體設施的最高處,下垂點綴空間,并且將一部分植物通過柔性材料的引導,在四面體的一個面上長成一面綠墻界定空間。它生命力較頑強,氣生根由黃綠色到紫紅色過渡,一年四季都不會有太大變化。正是這種獨特的美,不僅發(fā)揮了它遮擋性的特點,垂掛在柔性材料之上,使兩者形成互動,而且顯示了它視覺焦點的獨特性,能夠成功地吸引兒童的視線,在視覺上與兒童進行互動。
錦屏藤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干旱、高溫的耐抗性,它能在柔性材料上蔓延生長,為兒童遮陽庇蔭。它的特性和為兒童所做的貢獻,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兒童的內心,激發(fā)兒童天生對植物和自然的興趣,讓他們主動了解植物和自然,從而發(fā)自內心的去愛護植物,保護環(huán)境,在兒童成長的初期呵護了兒童內心的柔軟和愛,對兒童成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這是兒童和植物互動的升華,是兒童的心理與植物的特性的互動。
6 結語
在兒童與柔性材料和植物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了可以變化和發(fā)展的游樂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不僅能夠增強空間帶給兒童可變性和趣味性的感受,引導兒童的行為,而且能夠讓兒童主動地參與進游樂設施和自然環(huán)境,了解植物和自然,激發(fā)兒童對自然以及一切變化發(fā)展的自然天生的興趣,讓兒童學到更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對兒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馮迪.蘇州古典園林的“柔”性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2]王云煥.兒童戶外空間設計淺析[J].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2(9):170-171.
[3]田先方,編著.《二十世紀中國“美學原理”教材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9.
[4]張青.兒童游樂設施的無形化設計[D].東華大學,2010.
[5]胡筱瀟.用天然素材編織兒童的游戲空間[D].中國美術學院,2008.
[6]李娟.淺析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互動式設計[D].科技與創(chuàng)新,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