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琳
[提要] 政治技能是個體為實現(xiàn)其目標,在理解自我、他人與情境及三者關系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他人施加影響的能力。本文通過全面梳理研究政治技能的理論基礎發(fā)現(xiàn):(1)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個體特征與社會學習理論來研究政治技能的影響因素;(2)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資源保存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等來研究政治技能的影響效應及其作用機制;(3)未來研究的方向與重點是本土化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加強政治技能各維度的影響結果及其比較研究,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政治技能。
關鍵詞:政治技能;理論視角;個體特征;組織情境
本文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心理所有權從個體到群體:集體心理所有權的動態(tài)形成機制及其對創(chuàng)新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5A030313495);廣東高校特色創(chuàng)新人文項目(項目編號:2016WTSCX022)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1月7日
一、引言
1981年由學者Pfeffer提出了“政治技能”這一概念,在Pfeffer的基礎上,F(xiàn)erris等(2005)提出政治技能是在工作中,個體有效地理解他人,并運用自己的知識和工作中累積的經驗來影響他人,以此來提高個人或者組織目標的能力。研究指出,政治技能能夠預測個體的工作態(tài)度,如離職傾向(Harris,2009)、組織承諾(趙君等,2016);工作行為、建言(王永躍,2015)等;以及工作績效,如職業(yè)成功(劉軍,2008)。由此可見,政治技能引起了企業(yè)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目前,檢索國內外期刊數(shù)據庫近10年的文獻,發(fā)表與政治技能相關的文獻有近450篇,國內外已有部分學者相繼對政治技能進行了總結和述評(Ferris等,2007;Harris等,2009;劉軍等,2010;高婧,2011;王洪青,2012),這些綜述能夠幫助學者們從總體上把握政治技能的研究狀況,激發(fā)了學者們的研究興趣。但遺憾的是已有綜述文章多停留在前因和結果變量關系的概述,而對政治技能的理論基礎關注不足,致使對政治技能的理論基礎研究相對分散。為此,本文有別于傳統(tǒng)的文獻綜述,以政治技能研究運用的理論基礎為主線來評述已有研究,全面把握政治技能的研究現(xiàn)狀,更好地確定未來研究的方向與重點,系統(tǒng)和深化政治技能研究。
二、政治技能概念界定
1981年由學者Pfeffer提出了“政治技能”這一概念,并認為個體只有在具備政治技能時才能有效地參與組織的各項活動。Ferris等(2005)進一步將政治技能定義為:政治技能是在工作中,個體有效地理解他人,并運用自己的知識和工作中累積的經驗來影響他人,以此來提高個人或者組織目標的能力。Zellars等(2008)認為政治技能是一種結合了社會機敏性并在不同的情境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真誠的方式獲取他人信任,從而有效地影響他人的能力。目前,國內外學者大都采用的是美國學者Ferris等(2005)的定義。
三、政治技能內容結構與測量
最初,F(xiàn)erris等(1999)開發(fā)了相應的6項目政治技能量表,嘗試將政治技能用單一維度來測量,2005年Ferris等在其原有的單維度量表的基礎之上,開發(fā)編制了18個項目四維結構政治技能量表。其中包括:社會機敏是指個體快速地適應不同的社會交互情境,并敏銳地觀察和理解周遭的環(huán)境和人的能力。人際影響是指個體能夠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相處氛圍,從而對他人施加影響的能力。網絡能力是指在組織中,個體善于發(fā)現(xiàn),建立并拓寬自己可靠的人際網絡的能力。外顯真誠是指個體具備了較高的誠信與真誠最終能夠獲得他人信任的能力。
在本土化研究逐步興起的情況下,我國學者根據中國組織情境展開了對政治技能內容結構與測量的研究。柳盛超等(2008)提出了本土政治技能的五維度高階模型,該五維度分別是人際敏銳、處事圓通、關系經營、面子和諧和表現(xiàn)真誠。路燕利等(2009)提出政治技能的三維度結構,它包括情感表達、人際關系和情境理解。孫靈希等(2012)指出本土化政治技能包括兩個方面五個維度,主要是傳統(tǒng)政治技能和特色政治技能,傳統(tǒng)政治技能包含和諧人際和形勢機敏性維度,特色政治技能則包含面子經營、能力型社交和權術運用維度。
四、基于不同理論視角的政治技能研究
(一)基于個體特征與社會學習理論視角的政治技能影響因素研究。毋庸置疑,組織中個體的政治技能是存在差異的,這引發(fā)了學者們關注政治技能的前因變量研究。目前,主要是從人格特質和社會學習理論來探索政治技能的影響因素的。
1、人格特質與政治技能。Ferris等學者(2000)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和自我監(jiān)控與政治技能呈正相關系,隨后一些學者的研究也指出了主動性(Thompson,2005)、積極情感(kolodinsky,2004)都與政治技能呈正相關,之前的研究相對比較零散,無法形成有效的政治技能影響因素系統(tǒng)。Ferris等(2007)對之前學者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并在“人格系統(tǒng)模型”的基礎上,說明了人格特質對政治技能是有極大影響的。我國學者劉軍等(2010)在Ferris等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證實了自我監(jiān)控性格、內控人格、外向性格與個體政治技能呈正相關。
2、社會學習與政治技能。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1952)認為政治技能是個體社會技能的一部分,是可以通過個體的認知、行為和情感的交互作用在社會化的進程中習得的。在社會學習理論中,自我效能(self—effcacy)是一個重要概念(Bandura,1997)。社會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傾向于主動與他人接觸和互動,通過過往的經驗從容應對社交活動并獲得回報,此過程中政治技能得到了提升(顧佳施等,2014)。
同樣,F(xiàn)erris等(2007)在構建政治技能影響因素模型時提出,政治技能還與后天的學習與教導有重要的關系。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個體可以通過對示范者行為的觀察也能間接學習得到,即通過間接經驗獲得。在企業(yè)中,通常會通過行為角色塑造和師徒教導來改變或強化特定工作技能。endprint
(二)基于社會資本理論、資源保存理論、社會交換理論、信息理論、印象管理理論的政治技能結果變量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1、社會資本理論
(1)政治技能與職業(yè)成功。社會網絡和網絡結構是社會資本理論理解職業(yè)成功的關鍵。首先,將政治技能作為整體展開的研究。Wolff和Moser(2009)指出通過社會資本中社會網絡行為的發(fā)展能促進職業(yè)成功。另外,蘇雪梅等(2016)發(fā)現(xiàn)政治技能高的員工在知覺到組織政治氛圍高時會更多地投入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進而影響自身的職業(yè)晉升;其次,對政治技能各維度展開的研究。Wei等(2012)發(fā)現(xiàn)通過對社會網絡資源的發(fā)展,政治技能中網絡能力維度獲得提高,從而能提高個體職業(yè)發(fā)展?jié)摿Α?/p>
(2)政治技能與工作績效。政治技能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兩種方式檢查:一種是分析其客觀的績效;另一種是分析政治技能對下屬的工作績效給上司留下的印象的影響。前者可以用社會資本理論解釋,政治技能可以通過建立和利用社會資本去有效地影響他人(Blickle,2011)。
(3)政治技能與領導有效性。領導有效性包括了各方面的領導層成果,如組織績效、管理績效、員工的態(tài)度和工作績效(Ewen,2013)。高政治技能的領導可以從組織重要的個體中發(fā)展和維護關系型社會資本以便獲取和利用關鍵性資源(Tocher,2012),從而有助于提高團隊績效以及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績效。
2、資源保存理論
(1)政治技能與壓力管理。資源保存理論源于壓力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會努力建立、維持和保護他們認為寶貴的資源,當這種資源損失或者失去時,對個體會產生威脅或壓力。當感知到職場壓力時,高政治技能的個體通過對壓力的敏銳感覺,努力維護自己的人際資源,減少壓力(Perrewé et al,2005)。
(2)政治技能與員工建言行為。在差序格局的中國文化組織中,基于“親—忠—才”的框架,員工與領導的親疏關系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上級會通過此判斷與其下屬關系的好壞(Zhou等,2012)。因此,建言效能感在政治技能與員工建言行為之間又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
3、社會交換理論。社會交換理論指出高政治技能的員工一般會與同事或者領導建立高質量的關系,并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1)政治技能與職業(yè)成功。薛亦倫(2016)發(fā)現(xiàn),基于中國差序氛圍的組織情境,高政治技能的員工會致力于與領導搞好關系,從而避免被公司同事邊緣化或排斥的處境,同時促進職業(yè)發(fā)展。
(2)政治技能與領導有效性。從社會交換角度看,高政治技能的領導因為他們的社會機敏性高,Brouer等(2013)的研究中顯示了領導成員交換關系在政治技能與領導有效性之間起中介作用,對員工有效性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3)政治技能與員工建言。根據社會交換理論,通過影響他人來建立起自身高質量的人際關系網絡(Ferris,2008),與領導形成高質量的“圈內人”關系。劉永仁等(2013)也利用社會交換理論證明了組織信任在政治技能與員工建言中正向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4、信息理論與印象管理理論。信息理論與印象管理理論在有關政治技能的研究中主要是從他人對個體的主觀評價出發(fā),來解釋政治技能與有關行為與態(tài)度的關系。
(1)政治技能與職業(yè)成功。高政治技能的個體通過發(fā)展與上司親密的關系來傳遞其卓越的工作績效以及個性特征。Treadway等(2013)發(fā)現(xiàn)當個體政治技能較高時,高工作績效能使個人權利得到提升。
(2)政治技能與領導有效性。從印象管理的視角來看,高政治技能的領導者因其社會機敏性高,能快速從他人的評價中獲取關鍵的信息并概述了政治技能對變革型領導(Sunindijo,2012)創(chuàng)業(yè)動機(Phipps,2012)的正向影響作用。
(3)政治技能與員工建言。高政治技能的員工通過自身影響能力以及給他人留下的真誠印象,特別是高政治技能員工他們對自我服務的意識高于他人(張生態(tài),2012),所以政治技能高的個體在與領導建言時更能獲得領導的認同,從而促使個體更多地向領導建言。
五、未來研究
(一)政治技能的影響因素。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在個體因素上,新員工在剛進入新組織情境時,他與組織中的其他個體聯(lián)系相對較少,這時可能會與其他個體形成“弱關系”網絡,而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可能會與組織其他個體形成“強關系”網絡,個體是否會隨著工齡的增加使得個體關系網絡與政治技能產生一種倒“U”型的影響關系。
(二)整合理論,探討政治技能的影響結果和潛在作用機制研究。已有研究基于資源保存理論,社會資本等研究了政治技能對于職業(yè)成功,個體績效的影響,多是對其直接效應進行研究,缺乏間接效應研究,并且政治技能各維度對特定結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Momm,2013),因此需要加強政治技能各維度的作用分析。
從上文的總結中可以發(fā)現(xiàn),政治技能與領導有效性的研究目前還不成熟,許多作用機制還有待完善,而政治領導行為可以對之后領導有效性的研究起到幫助。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已經確定了多種政治領導行為如資源管理。而這類領導行為并沒有體現(xiàn)在目前的實證研究中。政治領導理論可能成為實現(xiàn)政治技能與領導有效性的研究的一種融合途徑。
(三)推進本土化政治技能的研究,優(yōu)化研究方法。目前,我國有關政治技能的研究學者們大部分采用的是Ferris等開發(fā)的四維度量表,而這個量表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目前也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盡管已經有學者對政治技能本土化量表進行了開發(fā),但本土化量表并沒有得到一致性的結果。因此,在差序格局的中國文化情景下,政治技能的影響結果及其邊界條件研究有待于進一步發(fā)展和深化。
在數(shù)據收集方式上,現(xiàn)有關于政治技能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被調查者自評的方法。但是受個人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社會期望等因素的影響,此種數(shù)據收集方式可能導致同源偏差的產生。并且Shi(2011)指出用自我評價的方式去評價外顯真誠這個維度是不實際的,因為外顯真誠不能從自身的視角來反映他人對被試者真誠度的評價。因此,學者們應該分清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實質性區(qū)別,并且用對應的理論去解釋為什么用這種評價方式。endprint
主要參考文獻:
[1]Andrews M C,Kacmar K M,Harris K J.Got political skill?The impact of justice on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skill for job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94.6.
[2]Blickle G,Kramer J,Schneider P B,et al.Role of Political Skill in Job Performance Prediction Beyond General Mental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in Cross Sectional and Predictive Studies1[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1.41.2.
[3]Blickle G,Diekmann C,Schneider P B,et al.When modesty wins:Impression management through modesty,political skill,and career success—a two-study investig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2.21.6.
[4]Ferris G R,Berkson H M,Kaplan D M,et al.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political skill inventory[C].Academy of Management,59th annual national meeting,Chicago,1999.5.
[5]Ferris G R,Treadway D C,Kolodinsky R W,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olitical skill inventor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31.1.
[6]Harris K J,Harris R B,Brouer R L.LMX and subordinate political skill:Direct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n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job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9.39.10.
[7]Kapoutsis I,Papalexandris A,Nikolopoulos A,et al. Politics perceptions as moderator of the political skill job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two-study,cross-national,constructive replic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1.78.1.
[8]Kolodinsky R W,Treadway D C,F(xiàn)erris G R.Political skill and influence effectiveness:Testing portions of an expanded Ferris and Judge(1991)model[J].Human Relations,2007.60.12.
[9]Mintzberg H.The organization as political aren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5.22.2.
[10]Shi J,Chen Z,Zhou L.Testing differential mediation effects of sub-dimensions of political skills in linking proactive personality to employe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11.26.3.
[11]Sunindijo R Y.Integrat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political skill,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construction[J].Civil Engineering Dimension,2012.14.3.
[12]Treadway D C,Shaughnessy B A,Breland J W,et al.Political skill and the job performance of bullies[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13.28.3.
[13]Wei L Q,Chiang F F T,Wu L Z.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network resources:Roles of political skill[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2.
[14]Wolff H G,Moser K.Effects of networking on career success: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94.1.
[15]Whitman M V,Halbesleben J R B,Shanine K K.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 and abusive supervision:Political skill as a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J].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2013.38.3.
[16]Zellars K L,PerrewéP L,Rossi A M,et al.Moderating effects of political skill,perceived control,and job related self 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physiological strai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9.5.
[17]Zinko R.A continued examination of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skill and strain reactions:exploring reputation as a mediating fact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3.43.8.
[18]柳恒超,金盛華,趙開強.中國文化下組織政治技能的結構及問卷的編制[J].杭州:應用心理學,2008.14.3.
[19]路燕利,丁桂鳳.企業(yè)員工的政治技能及其相關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
[20]林忠,孫靈希.企業(yè)員工政治技能的本土維度確認與測量[J].財經問題研究,2012.11.
[21]劉軍,吳隆增,許浚.政治技能的前因與后果:一項追蹤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11.
[22]劉永仁,尹奎.員工政治技能對建言行為的影響——組織信任,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經濟與管理,2013.2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