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麗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廣泛而深入的語言積累,世界名人的經(jīng)典語錄,源自底層生活的俗語諺語,凸顯傳統(tǒng)文化的詩句、成語等,都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值得積累的典范素材。為此,語文教材專門在每一單元的練習中集中安排了成語的誦讀與積累。語文教學就需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引領學生在廣泛誦讀、深入理解、高效積累的基礎上,發(fā)揮這些成語的教學效能,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基。
一、聯(lián)系課文內容,在統(tǒng)整類比中理解成語
語文教材對成語內容的選擇與設置,可謂是用心良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編者在內容的選擇上往往撇遠求近,從本單元具體的課文內容中遴選出或與故事息息相關,或與人物彼此相連的成語。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依托課文中的故事情境或人物品質,更好地理解成語大意,開掘成語的內涵。
如三年級下冊《少年王勃》這篇課文所處的練習中,編者就為學生選擇了“風華正茂、出類拔萃……筆下生花、力透紙背”等八個成語,這些成語有的表現(xiàn)了王勃的高超才情,有的則與王勃自告奮勇完成《滕王閣序》一文的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在教學這一練習中的成語時,教師就不能將這些成語與課文的內容完全割裂開,而是引領學生將這些成語與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教學中,教師首先引領學生初步了解這些成語的大體意思,然后嘗試將成語劃分類型,哪些與課文的故事有關,哪些成語是主要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從課文中的內容和細節(jié)入手,尋找可以印證這些詞語大意的資源,從而引領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依托文本的資源和素材,為這些詞語的感知與理解保駕護航。
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孤立地讓學生對成語進行機械理解,而是充分運用了課文中的資源,在感受成語的音韻之美的同時,更抓住了詞語的意蘊之美,更好地理解了成語、積累了成語。
二、創(chuàng)設可感情境,在認知體驗中演繹成語
教材中還有不少的成語,并不與課文的內容相關,而是教材編者為了拓展學生的語言積累,精心挑選編著而成的。脫離了具體的文本情境,這些成語就成為了僵硬而干癟的詞串。這就需要教師從這些成語的類型和共同特點入手,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鮮活可感的體驗情境,從而為高效理解和積累成語奠定基礎。
如四年級下冊練習6中編選了八個成語:欲言又止、吞吞吐吐……高談闊論、眉飛色舞。前后兩組成語意思相近,但展示出人物不同的說話神態(tài)。其中,第一組意在形容人物說話放不開,心中有顧慮,想要說但又不敢說的矛盾窘狀;第二組重在展現(xiàn)說話時含混不清,搪塞應付;第三組形容說話表達精彩,滔滔不絕;第四組則是形容人物說話時興高采烈的樣子。在誦讀積累這些成語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引領學生在深入理解成語大意的基礎上,對這些成語所要表現(xiàn)的狀態(tài)進行表演,合理地選擇人物的表情、動作以及其他身體語言,將成語所裹挾的豐富意蘊進行活化再現(xiàn),
學生思維偏向直觀化,浸潤在這種“手舞足蹈、眉飛色舞”的表演體驗中,學生盡情地感受著成語所形成的獨特魅力,高效地促進了對成語的積累內化,甚至是最后的實踐運用。
三、緊扣內在源頭,在還原故事中講述成語
我國的成語主要來源于歷史故事、神話故事與寓言故事。由此不難看出,每一個成語都蘊藏著一個鮮活的故事,每一個成語都是一段歷史的代表。這些與歷史、神話以及古典寓言緊密相關的成語,對于開掘傳統(tǒng)民族文化、豐富學生語言積淀、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師不能僅僅從成語的表面入手,而要拓展與成語相關的歷史典故、人物事件,從而對成語本身以及與其相關的內容進行全面了解。
如三年級下冊練習8中的成語“揠苗助長、杯弓蛇影……狐假虎威、黔驢技窮”都是源自傳統(tǒng)的寓言故事。教學這類成語如果僅僅停留在字面的含義上就顯得過于逼仄了。因此,閱讀教學就應該將教學的關注點從表面的字義逐步向成語的內蘊進發(f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前進行大量的資料收集,讓每個學生對這些成語的來龍去脈和相關故事形成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交流,并結合故事談談自己所受到的啟發(fā)。
這樣的方式不僅改變了以教師為主的傳統(tǒng)套路,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落實在文本的深處,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內在積極性,同時也喚醒了學生對成語全方位、深刻化的理解,真正豐富了學生的內在認知,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直觀性思維的特點,開掘成語插圖所起到的價值資源,喚醒學生內在的認知興趣,讓學生經(jīng)歷朗讀感悟、深入理解、積累內化的認知經(jīng)歷,真正促進學生對成語的深度把握。
成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寶,我們需要在教材的教學中習得方法,形成積淀,更需要將這種方法運用到課外自主學習中,從而不斷拓展自己認知和積累的范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