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麗+鄧杰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前身是成立于西柏坡的華北保衛(wèi)干部訓練班,后隨黨中央搬遷到北京,經周總理批準曾數易校名,并從當時的一窮二白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公安行業(yè)的最高學府。學校綜合檔案室內珍藏著新中國成立初期學校創(chuàng)設時的一批珍貴檔案,本文就圍繞這些檔案講講公安大學創(chuàng)建的故事。
1948年7月,為適應革命勝利形勢的發(fā)展,和大、中城市建立公安機構的需要,華北人民政府公安部決定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東、西冶村開辦華北公安干部訓練班,這就是如今共和國高級警官的搖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起源。1949年1月,經中共中央華北局批準,華北公安干部訓練班擴建為華北公安干部學校,由華北公安部副部長楊奇清兼任校長。同年2月,華北公安干部學校由河北井陘遷入北平東四北大街汪家胡同和安定門內方家胡同13號。同年7月,學校遷入西便門外的白云觀。1950年1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周恩來總理正式批準華北公安干部學校改銜為中央公安干部學校,由公安部領導,由地區(qū)性學校擴大為面向全國,專門培訓全國公安保衛(wèi)干部的基地。1952年10月,學校由白云觀遷入木樨地校舍。自遷入木樨地校舍至今,一代代公大人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為公安政法教育事業(yè)辛勤耕耘了六十余年,學校也從當時的只磚片瓦、一窮二白的地方性保衛(wèi)干部訓練班,發(fā)展成為擁有木樨地、團河兩個校區(qū),校園面積達到1200余畝,被譽為“公安系統(tǒng)最高學府”的現(xiàn)代化公安高等院校。
暫借校舍艱苦創(chuàng)業(yè)
1949年初,學校決定跟隨黨中央遷入北平,沒有固定的校舍,只能先暫借四合院,后遷至白云觀。當時,白云觀是一座年久失修的道觀,到處雜草叢生,瓦礫遍地,斷壁殘垣,破舊不堪。學校發(fā)動干部、學生自己動手,清除雜草和碎磚爛瓦,平整院落,整修廟堂,使校園面貌為之改觀。當時的學校沒有課堂,學員露天上課;沒有食堂,學員席地就餐;沒有宿舍,學員睡大通鋪,一二十人擠在一個殿堂里。為了解決寒冬上課和就餐問題,干部和學員積極參加義務勞動,掀起了勞動競賽熱潮,奮戰(zhàn)50多天,建起一座簡易的禮堂。但是,伴隨著學校辦學規(guī)模的擴大,學校從開始的一期學員80余人,全部師生員工100多人,發(fā)展到一期學員500余人,師生員工近千人。隨著學員數量增多,暫借的白云觀原有校舍已無法滿足學校長期發(fā)展的需要,校方開始籌劃擴大校舍面積。校方首先考慮的是以占用的白云觀為建筑原點,向外擴張建筑。白云觀有房舍300余間,共占地50000余平方米,如果作為永久校舍,必須進行改擴建。按照擴大建筑到80000平方米計算,需買老鄉(xiāng)住宅房屋等15000平方米,菜地10000平方米,這樣擴大建筑后最多可以容納3000至4500人,但活動場所很小。另外,當時白云觀西10米有平綏鐵路,南100米有平漢鐵路,鐵路交叉火車往返,不利于新建大型建筑物。后來綜合各種因素,從學校長遠發(fā)展來看,將白云觀作為永久性校舍并不適宜。
重新選址購置土地
否決了在白云觀擴建校舍的方案,經過反復勘察和集體討論,校方決定在復興門外羊坊店村另選校址。當時,該區(qū)域屬于羊坊店村村民私人所有,土地一片荒涼,多為耕地或墳地。該區(qū)域的優(yōu)勢在于面積寬廣,交通便利,有河流經過,原地建有水塔,且鄉(xiāng)風淳樸,為學校規(guī)模的擴大提供了彈性空間和便利的物質條件。
1951年1月,學校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申請購置新校舍用地。北京市人民政府復函學校,同意將復興門外、復興路南、京綏路西44萬平方米土地作為學校建校用地,并按分期建筑計劃,先行建筑河北部分(20萬平方米)。同時要求,收購農民耕地事宜、解決農民移居困難與合理照顧農民生活等問題,概由學校直接負責。
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復函要求,學校立即安排專門人員負責購買新校舍地基的工作。針對可能發(fā)生的補償問題,工作人員將購地工作分為三個步驟來完成。首先是熟悉情況,領會政策。該片土地權屬于100多戶農民,有的地塊較小僅幾分地,有的地塊較大有數畝之多。雖然村民對于學校購置土地持理解態(tài)度,但也有部分村民為發(fā)泄不滿,乘機挑撥關系,造謠胡說,煽動群眾請愿。學校為解決這一問題,認真學習《中央關于購買私人土地的決定》,根據實際情況,向群眾揭示宣傳,揭發(fā)孤立壞分子,爭取絕大部分群眾的支持,并及時進行量地繪圖工作。第二步是評地價,召開骨干會議。起初,在有村民骨干代表參加的評地價會議上,大家認可120萬元(第一套人民幣)每畝的地價,但散會后,又有部分人召集群眾開會進行煽動,要求抬高地價到150萬元每畝。學校通過搜集材料,召開群眾大會,使群眾對學校的態(tài)度有了基本的轉變,群眾表示,“地一定給,不能讓老百姓吃虧,但也不能讓政府吃虧?!弊罱K學校以旱地110萬元每畝,水地170萬每畝的價格與群眾達成一致,順利向群眾購買了土地。第三步是收尾登疑工作。學校認真審核地契,無主土地暫時登記,以備后來購買。同時對地上青苗和遷墳費用進行補償,做好收尾工作,保證購地工作順利完成。至1950年底,學校順利完成新校舍土地購置工作,共購置土地448200平方米。
全員參與艱苦建校
在前期購置土地工作順利完成后,1951年2月,學校成立校舍修建委員會,教育長張德含任主任,張國安任副主任。4月2日,周仲英副校長主持開工儀式,中央公安干部學校木樨地校舍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學校開始了熱火朝天的校舍建筑工作。在房屋質量上,將校舍主要分三種:第一種基本上是鋼骨水泥結構,如大禮堂、教學樓、辦公樓等;第二種是瓦頂、鋼骨水泥磚木混合結構,如學員干部宿舍、自修室、診療所等;第三種是平房磚木結構,如伙房、飯廳、大教室、會議室、倉庫等。在房屋內部的裝飾設備上,根據用途有所不同。至于房屋價格,依據設計公司的估計和學校新建房屋的預決算,除大禮堂為250萬元每平方米外,其余每平方米都不超過200萬元。建筑原則為自備材料,委托施工。由設計公司直屬工程公司負責工程的設計施工,學校派員購置建筑材料,配備行政保管、會計人員,全體學員參加義務勞動,配合建筑單位施工。
學校組織全校干部、學員輪流參加校舍建設義務勞動,大家把勞動的場面用樸實的文字記錄下來:“警干大隊第一隊的同志,晨曦未曉,浩浩蕩蕩的隊伍走上了勞動廣場,向荒野展開了斗爭,挖的挖,鏟的鏟,長長的道路上來往走著抬著土筐的行列。在這里,看不到男、女、老、少的區(qū)別?!薄澳昙o較大的,像一隊六組王亞清同志、四隊六組賈生貴同志,他們和青年同志一樣地積極,抬起土來跑得更快,三分鐘抬兩次。女同志如十四隊王頌申、五隊六組李惠英,辦公室秘書科郭鳳林、丁秀芝等同志,在勞動中始終堅持和男同志一樣抬五筐才休息。二隊二組崔杰,組教處葉云珠等同志年級最小,但他們抬起土來又穩(wěn)又快。老同志有的過去在戰(zhàn)場上受過重傷,像一隊四組咸同德同志至今身上還有一顆子彈未取出,他們不顧同志們的勸阻,也積極地來參加了勞動。”
大家精神飽滿,情緒高漲,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奮斗,戰(zhàn)勝了建校勞動中的種種困難,保證了校舍建筑任務的順利完成。為了鼓舞全校師生的勞動熱情,十八隊的高春生同志還創(chuàng)作歌曲《勞動謠》,其真摯感人的歌詞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當時的勞動場景和勞動熱情:“一片野原寬又廣,開荒的人兒汗?jié)M襟,不怕日曬不怕風沙,加一把油哎,使一把勁哎。平坦的大路咱們來開,美麗的校舍咱們來蓋,勞動創(chuàng)造新世界,加一把油哎,使一把勁哎……”
新校園的建成,凝結著全校干部、學員的共同心血,1951年至1952年兩年的時間里,學校在木樨地校區(qū)的校園內建設了辦公樓、東西配樓、平房教室、學員食堂、北大門等各類校舍274334平方米,建成了基本滿足需要的校園,并于1952年10月底由白云觀正式搬遷到新校園。
木樨地校區(qū)這塊土地見證了公安大學六十多年的風雨變遷,也見證了一代代公安英才走向五湖四海。如今校園幾經整修,有的建筑已成為記憶,但是公大人永遠不會忘記在剛剛建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美麗校園的第一代公大人,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購買土地,鏟除野草,填平土坑,搬走碎石瓦礫,修筑道路,修建校舍,為學校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也將激勵一代代公大學子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