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冬學”是我國農村冬閑時間開辦的學校,是鄉(xiāng)村掃盲和農民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市共有文盲、半文盲約75萬人,其中農民23萬人。列寧說過,“在一個文盲的國家里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1]1949年11月,北京市布置郊區(qū)冬學工作,開展農民教育。從1949年到1956年,京郊冬學發(fā)展為群眾性的學習運動,形成了“村村有冬學,處處讀書聲”的學習氛圍。本文以北京市檔案館館藏的冬學檔案為依據,對京郊冬學運動的辦學模式和辦學成效做一初步梳理,以豐富北京地方史的研究。
一、京郊冬學運動的辦學模式
冬學是農村成人教育的特殊形式,具有不同于普通學校的辦學特色。京郊冬學運動形成了組織部署、宣傳動員、教學實施和總結獎模的辦學模式。組織部署是辦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為了統(tǒng)一步調,加強領導,1950年10月,北京市成立市、區(qū)兩級冬學委員會。是否成立村級冬學委員會,不作規(guī)定。實際上,不少村也成立了冬學委員會。從1951年開始,改組市、區(qū)冬學委員會為農民業(yè)余教育委員會,村冬學委員會改為村文教委員會。每年10月中下旬,市冬學委員會(農民業(yè)余教育委員會)召開冬學工作會議,一方面總結上年的冬學工作,另一方面制訂11月至來年3月的冬學計劃,研究通過后,形成指示性文件,由政府公布,同時下發(fā)各區(qū)、村執(zhí)行。隨后,冬學工作進入宣傳動員階段。
宣傳冬學和動員農民入學是首要任務。每年開學前,各區(qū)、村召開干部大會和群眾大會,反復宣傳冬學政策和上學的意義,消除農民對冬學的顧慮和誤解。一些青壯年農民誤認為冬學就是動員征兵。1949年,平房村召開了一次村干部會議,區(qū)領導趙吉元出席并特別解釋“冬學不是征兵,二萬五千里長征、解放戰(zhàn)爭中都不征兵,現(xiàn)在也不征兵”。[2]村里的老太太們則擔憂女兒、兒媳上冬學會被人糟蹋管不了。八里莊專門召開了老太太會,著重解釋這個問題,“當場好幾位老太太便替閨女、兒媳婦報上了名”。[3]農民最大的顧慮還是上冬學耽誤冬閑搞副業(yè)賺錢養(yǎng)家。為此,各村召開小型文化訴苦會,讓積極分子帶頭訴苦,帶動文盲群眾訴說不識字、沒文化的苦處:花錯票子,進城走錯了路,熟胡同找不到,還有偽保長派款,不認條子出冤枉錢,地主瞎記賬等。訴苦使農民感同身受,激發(fā)了學習需求。此外,冬學委員會還采取了挨戶上門、個別交談和掛鉤串聯(lián)等方式,說服農民上冬學。
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方式,是冬學委員會宣傳動員工作的一大亮點。農村劇團根據真人真事編演話劇,在群眾大會上演出,收效很大。深溝村的一位婦女看了話劇《一封信》后,深受感動,第二天便報名上了冬學。第十區(qū)冬學教師以當時傳唱度最多的《東方紅》為曲調,填詞寫就一首《上冬學》,歌詞為:“不識字,害處大,算賬寫信求人家,出門花錢常上當,為人不做睜眼瞎;上冬學,求文化,提高技術好處大,生產致富把家發(fā),人人都要學文化;翻了身,做主人,學習文化最緊要,不懂政策不識字,怎么當家做主人;村干部,青年人,帶動群眾有責任,人人都把冬學上,人人識字有學問;上冬學,要授業(yè),隨時隨地要學習,認字講用全都會,學習模范要爭??;學政治,學文化,學習好了當好家,大家一齊來努力,建設咱們新國家”。[4]歌詞通俗易懂,深受農民歡迎,也有助于提高入學率。1949年,冬學入學人數(shù)為14898人,1953年則達到61587人。[5]
每年11月下旬,冬學陸續(xù)開學,進入最為重要的教學實施階段,師資、教學內容教材、教學形式、教學經費等都需要統(tǒng)籌安排。農村冬學的特點是群眾性教育,學員多,教員少,解決師資的最佳途徑是“以民教民”和“就地取材”。冬學教員最好從群眾中產生,聘請在鄉(xiāng)的知識分子兼任群眾教師。由于群眾教師的文化程度、政治覺悟、年齡等參差不齊,因此開學前必須集中對他們開展短期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教學水平。從1951年開始,每個鄉(xiāng)配備一個專任教師。專任教師負責檢查工作和輔導群眾教師的教學,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
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學習(識字和算術)與政治教育(時事政治和生產政策)。政治教育是最主要的,目的是為國家和京郊的中心工作服務。如1949年規(guī)定“冬學與土改結合,冬學要為土改服務”。[6]1953年指示要使“政治教育成為推動中心工作的力量”。[7]在教材方面,識字課用農民識字課本,算術課用成人補習學校課本。時事政治、生產政策的教材由市冬學委員會統(tǒng)一編印,供給教員參考。一般要求,冬學用完農民識字課本一冊、算術課本一冊,學員們要做到四會即會念、會寫、會講、會用,并了解生產、時事的內容。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采取集中與分散靈活運用。有條件的地方采用集中形式,成立冬學班;條件不具備的地方,成立適合群眾生產、生活的分散學習小組,如炕頭組、場院組、地頭組、石灰窯組、編筐組等。對不具備上學條件的干部和群眾,則采取了包教保學、送字條、送字塊等教學形式。為了照顧社會習慣,有的冬學實行了男女分班。不少冬學建立了考勤、請假、考試、會議等學習制度,使學習步入正軌。姚家園冬學學員自訂了八項規(guī)則:“學習要互助;不在教室內吸煙;不在教室內吃零食;不在教室內互相打鬧;不坐桌子;學習要徹底;上課不說話;上課不出校門”。[8]
教學經費的籌措由政府核發(fā)撥款到群眾自籌自管。經費支出包括燈油、烤火費、粉筆、教師用墨水、紙張、教員薪資補助等。1949年到1951年間,冬學費用由政府撥發(fā)。每班每月核發(fā)小米25斤至30斤,烤火費每班每日給煤7斤。群眾教師每人每月可補助小米30斤至80斤。專任教師每人每月薪資小米150斤。根據教育部的指示,1952年教學經費適當由群眾負擔一部分。從1953年開始,一律由群眾自籌自管。
總結冬學獎模在于發(fā)揮激勵和導向作用。1950年12月,北京市制訂了冬學獎模辦法,并布置到郊區(qū)各區(qū),進行醞釀及評選。至1951年2月中旬,全郊區(qū)共選出“14個冬學模范村,50個冬學模范班組,50名模范教師,30名模范工作者,228名模范學員”。[9]2月28日在中山公園召開了冬學模范招待會,各區(qū)又分別于3月上旬召開了獎模大會,布置冬學轉為常年民校。此后,每年冬學結束后的評模和獎模成為定例。評模和獎模起到了表揚模范與培養(yǎng)骨干的作用,也推動了冬學轉為常年農民業(yè)余學校(民校)。如十四區(qū)劉各莊村的學習模范劉安,冬學時便在班里醞釀常年學習,轉民校時他帶領學員糊窗戶,抬磚頭,搭桌子,借油燈,給群眾創(chuàng)造了常年學習的環(huán)境,為冬學轉為民校奠定了基礎。endprint
二、京郊冬學運動的辦學成效
通過統(tǒng)一的組織部署、深入的宣傳動員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過程,京郊冬學運動不僅提高了京郊干部和群眾的文化水平、政治覺悟,而且推動了中心工作的開展,鞏固了農村基層政權,破除了鄉(xiāng)村陋俗,加速了鄉(xiāng)村新風尚的形成。
冬學提高了干部和農民的文化水平,培養(yǎng)了鄉(xiāng)村社會的管理骨干和技術人才。冬學運動中,京郊農村掀起了學習文化的熱潮。村干部既是冬學運動的組織者,也是受教育者。他們帶頭上學,提高了文化水平、政治素養(yǎng)和工作能力。不少學員做到了書不離人,人不離書。有的婦女學員在燒柴鍋、推碾子、抱孩子時仍在念書。有的怕耽誤功夫,過了年都不回家娘住。春節(jié)時普遍要求少放假,大部分村冬學一般只放三四天,便接著開學。冬學結束時,大多數(shù)學員都主動提出要轉到民校,堅持常年學習。到1956年,京郊共掃除文盲50881人。[10]一般學員能認兩三百字,較好的能認四五百字,東郊官莊冬學中“最好的已能認識一千字左右”,[11]學會開條子、記賬,能寫短文和短信。在珠算方面,能算農業(yè)稅、丈量土地。不少學員當上了村里的文書、財糧、文教委員。許多模范學員成長為基層政權干部、生產管理干部和技術干部,有的甚至成為鄉(xiāng)村社會的管理者和精英人物。如南苑區(qū)南小街,從1949年到1954年共培養(yǎng)“教師二十二人,拖拉機手六人,鄉(xiāng)干部五人,會計三人,生產隊長二十六人”。[12]南苑區(qū)西燕窩鄉(xiāng)的張振敏,經過冬學、民校的學習和培養(yǎng),從一個家庭婦女蛻變?yōu)楦编l(xiāng)長。豐臺區(qū)郭公莊張文漢原為文盲,上冬學學習文化后當上了鄉(xiāng)長。
冬學提高了廣大農民的政治思想覺悟,成為推動中心工作的有力陣地。冬學結合國家和京郊的中心工作進行時政教育,使農民了解了中心工作的具體內容,增強了他們對新政權的認同和對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政策的擁護和踐行。1951年,抗美援朝募捐慰問品大會上,當場積極響應的大多數(shù)是冬學學員。在取締反動會道門組織“一貫道”的運動中,南安村冬學學員成為有力的宣傳員,“他們在白天做活時隨時隨地進行宣傳,將一貫道騙人的‘五字真言到處喊說,把一貫道騙人的勾當完全暴露出來”。[13]1953年冬學“大張旗鼓地進行了總路線的宣傳”,[14]使學員受到深刻的政治教育,在完成中心工作中起到了帶頭與推動作用。在收購余糧時,東郊區(qū)五合村學員孫淑珍給家人做了三次動員,共賣余糧1400斤。她還動員了3戶群眾共賣余糧1000斤。在發(fā)展互助合作運動中,京西礦區(qū)東楊坨鄉(xiāng)在冬學學員幫助下,互助組由20個發(fā)展到55個,并且還組織了一個生產合作社。此外,在帶頭貫徹《婚姻法》、優(yōu)撫及其他工作上,冬學都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村干部們說:“有了冬學,工作好做多了”。
冬學破除了陳規(guī)陋習,加速了鄉(xiāng)村新風尚的形成。在生產政策教育上,冬學宣傳勞動發(fā)家、生產自救、組織起來生產致富的道理,幫助農民改掉不良習慣,促進了農業(yè)生產。有些懶漢、懶媳婦上了冬學和民校后變勤快了。十區(qū)豆各莊有兩個青年學員不安心農業(yè)生產,不愿意“掄大鋤,出臭汗”,上冬學后經老師及學員幫助,參加了生產勞動,改進了作風。從來不下地的婦女班學員經過冬學、民校的教育也組織了生產互助組,參加了主要勞動。官莊冬學每次課前讀報,介紹其他地方生產自救的經驗,使群眾相信,只要能組織起來,參加生產,便能克服災荒,掃除了群眾依靠救濟與靠天吃飯的思想。在生產知識教育上,冬學傳授農業(yè)常識,進行農業(yè)科普,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生產的觀念。如十區(qū)辛四村麥葉蜂成災,群眾迷信愈捉愈多不敢捕打。冬學進行了麥葉蜂防治的科普,最終學員帶動群眾消滅了蟲災。此外,冬學聯(lián)系實際進行反迷信和婦嬰衛(wèi)生等科學教育,受到群眾歡迎,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官莊關帝廟香火不斷,官莊人迷信關帝,靠賣紙元寶為生。冬學教員方三厚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一個二流子夜間的供仙吃,把馬糞從廟內赤兔馬擺到村外,造謠說晚上聽見馬蹄響,這是關公出去了。便及時向群眾宣傳,斗爭了他,破除了迷信”。[15]結合此事,冬學及時安排了破除迷信的教學,使群眾覺悟過來,不再迷信了,紙元寶賣不出去,開始想辦法進行農業(yè)生產。還有官莊的婦女生孩子,過去由神婆接生,致使新生兒死亡率極高。冬學有計劃地向婦女傳授婦嬰知識,進行新生兒接生的教育,說明舊法的不衛(wèi)生與害處。很多不上學的婦女,每天也來上學,聽老師講課。冬學還是婚姻法宣傳的陣地,通過學習解決了打老婆、虐待童養(yǎng)媳及婚前索取財禮等陋習,樹立了社會新風尚。
總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京郊冬學運動是對農民進行社會教育的重要手段。其辦學模式對當今的農民教育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釋:
[1]列寧.青年團的任務[M].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309.
[2][8]北京市文教局.視察東郊冬學報告(1949年12月31日)[Z].檔號:152-001-00051.
[3]北京市文教局.北京市郊區(qū)1950—1951年冬學工作初步總結(1951年)[Z].檔號:152-001-00121.
[4]十區(qū)人民政府.北京市第十區(qū)人民政府冬學教員訓練班總結(1950年11月22日)[Z].檔號:009-002-00020.
[5][10]北京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教育志·成人教育志[M].北京出版社,2001:224.
[6]北京市文教局.開展郊區(qū)冬學的意見(1949年)[Z].檔號:152-001-00051.
[7]北京市政府.關于1953年冬學工作的指示(1953年10月)[Z].檔號:002-005-00162.
[8]視察東郊冬學報告(1949年12月31日)
[9]北京市文教局.冬學獎模工作總結(稿)(1951年2月)[Z].檔號:152-001-00107.
[10]北京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教育志·成人教育志》,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頁。
[11]冷林.翻身后要求學文化京郊普遍辦冬學入學農民已達二萬余[N].人民日報,1950-1-30.
[12]南苑區(qū)委.南苑區(qū)農村1955年到1957年三年掃除文盲工作計劃(草案)(1955年11月15日)[Z].檔號: 037-001-00073.
[13]李一帆.介紹京郊南安河村的冬學[N].人民日報,1951-1-30.
[14]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郊區(qū)1953年冬學工作總結報告(1954年7月3日)[Z].檔號152-001-00187.
[15]北京市文教局.郊區(qū)冬學視察報告(1950年)[Z].檔號:001-014-00100.
作者單位:北京石油化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