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雪娟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這也就說明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是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更好地解決傳統教學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傳授,而使得教學內容與生活脫節(jié)的現象,而且還能夠更好地踐行新課改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生自主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和領悟知識要領,并有效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應大力鼓勵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開展。主要從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思維訓練和課堂延伸三個方面談談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新課程;內容;思維;延伸
在素質教育逐漸深入和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數學教學生活化成為當前數學教學與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是時代的發(fā)展還是學生的學習,都要求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fā),聯系學生生活講解課本數學,把握生活問題解決數學難題,充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思想,以此來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教科書的聯系,讓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學到有意義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從而真正得到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
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想要實現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和嘗試有效的新方法。
一、選擇具有生活化特點的教學內容
數學知識本身就比較抽象、難懂,如果教師在教學時不注重知識和實踐的聯系,那么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時間一長,他們就會覺得數學抽象沒有意思,失去學習興趣而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就會事倍功半。反之,如果教師選擇具有生活化特點的教學內容,就可以讓小學生更加容易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產生對數學知識的認同感和需要感,這對于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數學知識探究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才會事半功倍。這也正是新課程改革理念中多次強調的“以學生現有的、有限的知識儲備以及生活經驗為背景來進行小學的數學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實現數學課堂的生活化,教師就必須要選擇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內容為教學素材,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將二者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和使用,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場景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和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求知的欲望。如加減乘除的教學中,以生活中逛超市為教學情景,學生拿著100元,選購自己喜歡的物品,并按照物品下方的價簽計算,應該付多少錢,應該找多少錢。
二、實施具有生活化場景的思維訓練
數學教育的本質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得到空間能力、邏輯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同時,得到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和發(fā)展,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除了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之外,教師還應該結合具體的生活事件,選擇具有針對性和思維訓練作用的生活問題,來訓練學生生活化的數學思維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如“銀行和利息”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因為基本接觸不到這類問題,所以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于是我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壓歲錢或者是零用錢拿到銀行去存錢,計算存多長時間,會得到多少利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了解存錢、取錢的過程,了解利息的相關概念和計算方法。學生經過親身的體驗,不僅思維方式得到了鍛煉,而且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甚至膽量都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三、進行具有生活化氣息的課堂延伸
數學知識的教學離不開課堂,但是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做好課堂延伸是十分關鍵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生活化的課堂延伸可以有效驗證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一些生活小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意識,能夠在生活中自主發(fā)現問題并應用已學的數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同時可以發(fā)現新問題、新知識。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針對某一個問題,讓學生探討解決的方案,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合作互助的意識和能力,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況且,通過生活化課堂的延伸,學生會更懂生活,更會生活。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要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解放思想,才能有效促進生活化教學的切實實現。我們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數學與生活,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問題,運用生活經驗理解、鞏固數學知識,在相輔相成中實現生活化數學教學,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王青青.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qū)及對策[D].四川師范大學,2014(6).
[2]馬會平.小學數學生活化若干問題簡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11).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