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筆寫作促進了學生“自能讀書”,引導學生學會了“怎樣獲得完美的原料”,建構(gòu)了自己的“素材庫”“語言庫”“思想庫”,懂得了“怎樣把完美的原料寫作成文字”,促成學生“自能寫作”。
【關(guān)鍵詞】隨筆寫作;自能讀書;自能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1-0028-02
【作者簡介】宋明鏡,江蘇省淮安市教學研究室(江蘇淮安,223001)教研員。
當下應試的重壓,減損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抑制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寫作不再是天性的表露,不再是講述難以忘懷的故事,不再是對心中的美與生活的謳歌,不再是用文字描繪圖畫,作文教學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已然變成了單調(diào)的“增分訓練”,現(xiàn)實的功利與靈性的表達發(fā)生了本不應有的沖突。
葉圣陶先生在其作文教學論著中寫道:“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從天性上,從生活的實際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觀察、經(jīng)驗、理想、情緒等等宣示給人們知道,而且希望愈廣遍愈好。有的并不是為著實際的需要,而是對于人間的生活、關(guān)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歷、情思、想象等等,發(fā)生一種興趣,同時仿佛感受一種壓迫,非把這些表現(xiàn)成為一個完好的定形不可?!弊x后筆者頓生柳暗花明之感,葉老清晰地表明了寫作是人的天性和生活實際的需要,是“表達與交流”的切身關(guān)切。
不少學生甚至是教師,總想一下子尋得寫作的秘笈,以期頃刻間“注入什么”便馬上“取得什么”,而疏于觀察,忽略體驗,懶于思考,畏于探索,難于堅持,始終沒有推開順應天性,回歸本真的生態(tài)寫作的門窗。葉圣陶先生教導我們,“凡為教,最終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標,“達到”是過程。又說,語文課的“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我們在作文方面是需要下一些慢功夫的,我們不必視作文為畏途,筆者將“隨筆寫作”引入作文教學,致力于尋找行之有效的促進學生生命成長和寫作能力提高的途徑,經(jīng)過幾年的實踐有所收獲,下面來談?wù)勎覀兊膶嵺`和思考。
一、打下“自能讀書”基礎(chǔ)
隨筆寫作教學提倡、指導學生自由練筆,從生活和讀書中得題,借題發(fā)揮,縱橫古今,點躥自如,把自己的讀書感想、讀書思考,生活體驗、感悟、見聞、啟迪、熱點思考、時事評論等表達出來。建構(gòu)寫作與讀書、生活的聯(lián)系。
為此,我們編寫了校本隨筆作品閱讀引寫教材《精品隨筆100篇品讀》,編選了內(nèi)容表達俱佳、可讀性強、字數(shù)在800~1000字之間的優(yōu)秀隨筆小品,供學生揣摩、領(lǐng)悟、借鑒,讓學生了解熟悉隨筆的自主靈便的選材、自由靈活的筆調(diào)、活潑靈動的文風。學生自主閱讀后,在同伴交流、教師引導下,在閱讀中漸漸學會了閱讀,學會了品鑒,學會了如何吸納自己的“完美的原料”。
在這一階段,教師極力尊重不同寫作基礎(chǔ)的學生,引領(lǐng)并呵護他們的興趣熱情,呵護已經(jīng)具備的寫作基礎(chǔ),做好創(chuàng)境、供題、指向、示范、解惑,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熱愛生活、思考生活,引導學生先想清楚自己要表達什么。
二、學會了“怎樣獲得完美的原料”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喜好,涉獵得更廣,研讀得更深,更多地選擇那些“磨腦子的書”:有《詩經(jīng)》《楚辭》《論語》《孟子》《孔子家語通解》,有《唐宋八大家文鈔》《中國繪畫史》,有《唐語林》《東坡志林》《閑情偶寄》,有《蘇東坡傳》《人生哲思錄》《美的沉思》,有《侏儒警語》《在漫長的旅途中》《與神對話》,甚或還有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和原版的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學生也更喜歡選擇更為高位的“對話”對象,無論是史鐵生、周國平、余光中、畢飛宇、張承志、梁衡、劉亮程,還是米蘭·昆德拉、亨利·戴維·梭羅、弗吉尼亞·伍爾夫、阿蘭·德波頓、卡森·麥卡勒斯、杜魯門·卡波特、希瓦娜·達瑪利,無一不是古今中外杰出的智者、思想家。
明代譚元春《詩歸序》中說:“自出眼光之人,專其力,壹其思,以達于古人,覺古人亦有炯炯雙眸從紙上還矚人?!睂W生“專其力,壹其思”全心投入、全情投入、全智投入,忘我地進入這種深閱讀、精閱讀的狀態(tài),與賢哲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精神自我對話,提出自己獨特的極具個性的見解;作者雖不語,文本雖不言,但那些極具震撼力、穿透力的文字卻“亦有炯炯雙眸從紙上還矚人”。
有了這樣的涉獵、研讀、對話,有了這樣的思考、追問,有了這樣的閱讀積淀,學生自然而然地也就懂得了“怎樣獲得完美的原料”,并心如所愿地獲得了自己獨特而又完美的原料。
三、懂得了“怎樣把完美的原料寫作成文字”
隨筆寫作促進學生“自能讀書”,學會了“怎樣獲得完美的原料”,學生的寫作逐漸走向縱深、科學、有序、高效和常態(tài)化發(fā)展之路。
我們從課程設(shè)置的角度,采取宏觀規(guī)劃、中觀推進,微觀引導的策略,創(chuàng)制了“一書”——《精品隨筆100篇品讀》,“一本”——《隨筆拾貝本》,“一刊”——《隨筆周刊》,“一案”——《隨筆寫作教學經(jīng)典課型案例選編》等,一系列的有序、跟進、長效機制,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自覺,在閱讀中學會研讀、分析、思考,并獲得自己的“完美的原料”,在品味、模仿、嘗試中,書寫內(nèi)心體驗,表現(xiàn)智慧思考,從欣賞他人情感經(jīng)歷的描繪,到對自身經(jīng)驗世界的體察,逐漸強化其寫作期待,激發(fā)其純正的寫作主觀自覺,形成“讀寫互動”,達到“讀寫融通”,在現(xiàn)實的功利——“考試要求”與未來的理想——“生命成長”之間尋找到一個契合路徑——隨筆寫作。
隨筆寫作的實踐過程,猶如師生登山覽勝的過程,“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zhuǎn)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水通之,懸者植梯接之”。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和學生一起“鑿之”“級之”“架水通之”“植梯接之”,進而最終實現(xiàn)“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隨筆寫作,“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驗克服學習中困難的喜悅”。(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體驗感、更多的提升感、更多的獲得感。
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說:“絕大多數(shù)高考高分作文都不是在考場上從零開始的,即使妙手偶得、靈光一現(xiàn)的作文也離不開平時的積累?!彪S筆寫作促進學生“自能讀書”,幫助學生完成了兩個關(guān)鍵步驟,即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怎樣獲得完美的原料”與“怎樣把原料寫作成文字”。學生的寫作回歸到:我筆錄我口,我手寫我心,平日里的所見所聞、所感、所談、所思、所憂、所喜、所恨、所愛通過隨筆,變成一種傾訴、一種交際、一種享受。學生在隨筆寫作實踐中不斷“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隨筆寫作,讓師生欣喜地找到了達成現(xiàn)實的需要與實現(xiàn)未來理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