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一
爺爺?shù)臅坷锟傆幸幻鎵κ菍儆隰斞赶壬模且唤钦紦宋液芏嗟拈喿x時光。每當我走近那面墻,就仿佛走進了一代文學大師——魯迅先生的世界。
翻開書頁,我仿若站在三味書屋的窗前,看見講桌前站立著古稀之齡的壽鏡吾,他對面的正是尚值稚齡的魯迅。這時的魯迅,還看不出憤慨而深邃的氣場,靜默的屋梁下涌動著還未成形的思緒。一群禽鳥倏爾飛過,帶起一陣風聲,把一個懵懂的懷著崇拜和童心的我,帶進了一個鮮活而迷人的文學世界。
兒時的閱讀總是難忘的,在爺爺?shù)囊笙?,三年級的我便開始背誦魯迅先生的《社戲》《秋夜》等名篇。閱讀的魅力,就在于構筑情境、復制快樂,我仿佛和魯迅一起,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里,享受著童年的自由快樂。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伴隨著我對童年的記憶,使我度過了兒時最快樂的閱讀時光。
人生的幸福之一,莫過于在閱讀中成長。初中畢業(yè)的那個暑假,我被爺爺安排潛心閱讀魯迅先生的小說。告別了百草園的風光和三味書屋的讀書聲,我從《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一系列作品中,讀到了一種壓抑與沉重。家境的慘淡、潦倒的生活、重病的父親,讓年輕的魯迅立志要在醫(yī)術上有所建樹。為此,他求學海外,卻在京東的學堂上大徹大悟:原來還有比生病更要救治的國疾。于是,他放下手術刀,拿起筆桿,書寫救國良方。
《吶喊》《彷徨》為我打開的是一扇沉重而令人警醒的大門。面對在千瘡百孔中搖搖欲墜的中國,魯迅先生深思其因,發(fā)現(xiàn)原因之一在于國民的劣根性,魯迅作品中有許多極具代表性的人物。這一時期是革命派在百廢待興中掙扎突起的時候,最大的阻力不是舊政府施加的壓力,而是愚昧的國民對自身命運的麻木。譬如,阿Q在臨刑前被當街游行示眾,“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里咬他的靈魂?!卑不知道,那些魔鬼一般的人們,在圍觀完他生命的終結之后,竟發(fā)出了失望和不滿,因為阿Q臨行前沒有唱戲,害得他們白跟了一趟!多么令人唏噓嘆息,直至今日,這一國民的劣根性也未得到好轉,甚至愈演愈烈。
眼下的中國,是一個走向現(xiàn)代化的中國,我們不用再承受戰(zhàn)亂之苦,但人們的精神在和平中慢慢淪陷。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泛濫,人人以自我為中心,看重物質,道德缺失,對觸及自身利益的事情敬而遠之,但又被熱鬧吸引;時而發(fā)出不滿,但譴責的永遠是別人,保護的永遠是自己。如若魯迅先生看到這些,恐怕依舊會為此擔憂憤慨。因此,魯迅先生的可貴,就在于他雖冷眼旁觀,卻撕扯下了黑暗的幕布。他在黑夜里借著“單四嫂子”的軀體沉思,期待明天和希望;借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發(fā)出了“向來如此,便對么?”的質問。最后,他化身“狂人”,大聲呼喚“救救孩子……”正如他在《吶喊·故鄉(xiāng)》結尾處寫的那句廣為流傳的名句:“希望本無所謂有,有所謂無的;就像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明白空有革命理想還不夠,必須去做,去實現(xiàn)。他的清醒堅韌,支撐著他在社會濁流的夾縫中逆流而上,憑一己之力,找開鐵屋子的大門,讓清醒過來的國民沖破束縛,走向新生……這不由得讓我從一次次的靈魂震撼中,感受到閱讀的強大力量。
很多同齡人都說,讀魯迅的文字是痛苦的,但我認為,痛苦能給你啟迪,給你思想的浸潤與成長,這樣的閱讀是幸福的。讀魯迅先生寫于他最后十年的作品,如《紀念劉和珍君》《無聲的中國》等,又讓我走進了一個挺直脊梁、令人高山仰止的人格世界。
魯迅先生早已不是當初在三味書屋前編網捉鳥的迅哥兒,也不僅僅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斗士,而是一個敢于向所有丑惡、黑暗擲出“匕首”與“投槍”的戰(zhàn)士。他也不會如當初在仙臺學堂上,眼看國人受辱而隱忍不發(fā),他已站出來,如同替劉和珍憤懣發(fā)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面對洶涌暗流,先生拍案而起:“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痹陬嵉购诎椎沫h(huán)境里高揚正義之聲,即便面對暗殺,魯迅先生也挺直了脊梁,他抨擊黑暗,因為他看透了黑暗。一如他在《秋夜》中寫道:“高墻后面,大廈中間,深閨里,客室里,秘密機關里,卻依然彌漫著驚人的真的大黑暗?!蔽ㄒ蛉绱耍旁凇稛o聲的中國》中,號召青年們“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魯迅先生夜以繼日,奮筆疾書,一如王陽明“起向高樓撞曉鐘,不信人間耳盡聾”式的激憤,希冀能夠有更多人從昏睡中覺醒,沖破鐵屋的束縛,奮起抗爭。此時,魯迅先生已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社會,他提出了“國民性改造”,重鑄民族精神的重大社會課題,在近代中國啟蒙與救亡時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他是那個時代為數(shù)不多、活著的靈魂,他的世界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百讀不厭的生命教科書。
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贊譽魯迅先生:“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并指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如今的中國,正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信仰缺失、思想被誤讀的當下,更需要魯迅這樣的精神導師與文化旗手??梢哉f,這個時代需要魯迅。不可否認,魯迅先生頎長的背影,經過漫長的歲月,已在青年一代心目中漸行漸遠。但他留給世人的,是一個永不消逝的世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精彩世界,它呈現(xiàn)出所有掩蓋在亂象之下的真義奧妙與精神引領,一如他的文字,洪鐘大呂,響徹寰宇。
電視連續(xù)劇《人民的名義》熱播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再次讓人們思考和審視文學: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需要文學行使它的力量時,什么樣的文學才能擔此重任。試問,那些泛濫的商業(yè)文學、書齋文學、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能鞭笞丑惡、激濁揚清、振聾發(fā)聵、鼓舞士氣嗎?這讓我們更加懷念魯迅,倍加珍愛魯迅。
今天再讀魯迅,弘揚魯迅精神,說到底,我們不過是不甘心做一個沉默的看客,而是學習魯迅,做重鑄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建設者。對我來說,擁抱魯迅,不僅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的夢想,更是我們這代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與對家國情懷的擔當。
學習魯迅精神,是時代的召喚。而最好的路徑,或許就是再讀一遍魯迅。
(作者系北京市牛欄山一中高三3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