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享享王真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中藥材威靈仙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東北鐵線蓮(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干燥根和根莖,切段,生用。味辛,咸,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痛、消骨鯁的功效,主要用于風濕痹癥、骨鯁咽喉等疾病。王真教授從醫(yī)20余年,跟師國醫(yī)大師晁恩祥,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醫(yī)術精湛,在治療咳嗽方面有獨到的經(jīng)驗,靈活運用威靈仙治療咳嗽病,發(fā)揮了較好的療效。筆者有幸跟師,獲益頗多,現(xiàn)將王師運用威靈仙治療咳嗽病的經(jīng)驗作一略述,以供學習。
風咳為急迫性、攣急性咳嗽,主要癥候特點為陣咳,具有突發(fā)突止、變化莫測、咽癢等特點,可表現(xiàn)為有痰難咳或干咳。誘因較廣,如接觸某些過敏源、吸入異味、說話過多、冷空氣刺激、運動等均可誘發(fā)?!帮L為百病之長”“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風性攣急”“風勝則動”,說明風咳的變化多端,具有易復發(fā)及痙攣性的特點。風咳表現(xiàn)為咽癢后陣咳,部分患者同時伴有目癢、鼻癢、皮膚瘙癢等,亦屬于風咳范疇?!帮L勝則癢”“無風不作癢”,說明癢為特征的病因病機與風邪相關。在臨證中,咳嗽具有類似特點的患者較多,運用清熱化痰、斂肺止咳、溫肺散寒等方法時常療效欠佳。風咳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上的咳嗽變異性哮喘、變應性咳嗽、感染后咳嗽、嗜酸性粒細胞性支氣管炎、上氣道咳嗽綜合征等。
王師認為,風咳病因、病機及癥候表現(xiàn)均與風相關,故治療思路當“從風論治”,并采用“疏風宣肺、解痙止咳”之法。威靈仙可用于骨鯁咽喉的治療,研究顯示威靈仙醋浸液對魚骨刺有一定軟化作用,并能使咽部及食道平滑肌松弛[1]。還有研究證實,威靈仙可緩解支氣管痙攣所致的咳嗽[2]。同時,威靈仙性辛溫,善散風而驅邪外出?!侗静萁?jīng)疏輯要》云:“威靈仙,主諸風,為十二經(jīng)宣導善走之風藥也?!盵3]《雷公藥性賦》云:“威靈仙宣風氣通……散疴癢皮膚之風?!盵4]說明威靈仙在祛風止癢方面也有較好的療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威靈仙具有抗組胺作用,能夠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5]。因此王師在治療風咳時,運用威靈仙,結合夾雜如寒、濕、暑、燥、熱諸邪,四診合參,取得較好的療效。
患者張某,女,50歲,2016年11月28日初診。主訴:干咳2周。干咳,咽癢,夜間加劇,整夜干咳,呈攣急性,咳劇時咳醒,夜間盜汗,無明顯發(fā)熱,無胸悶氣急,肺部聽診無殊,舌偏紅苔薄白,脈弦細。追問病史,患者有鼻炎病史。四診合參,中醫(yī)診斷為咳嗽,辨證為風邪犯肺之風咳。治法:疏風宣肺、解痙止咳。處方:蘇葉 10g,射干 12g,桔梗 12g,山豆根 6g,細辛 3g,望春花 12g,前胡 12g,藏青果 3g,威靈仙 12g,肺形草 15g,茜草12g,炙枇杷葉12g,炙紫菀12g,炙冬花 12g,木蝴蝶 3g,蟬衣 6g,甘草 6g,淮小麥 30g,茯苓 15g,白術12g。共7貼,每日一貼,水煎服,早晚飯后溫服。
二診于2016年12月5日,患者訴夜間干咳明顯好轉,夜間仍有咳嗽,但無咳醒,仍有盜汗,余無所苦。原方去望春花,加生白芍20g、五味子9g、煅龍骨15g(先煎),滋陰斂汗,再服14貼。后患者再次復診,癥狀基本好轉。
按:患者證屬風痰證,咽癢,咳嗽劇烈,咳嗽呈攣急性,干咳為主,王師在運用射干、桔梗化痰止咳,炙枇杷葉、炙紫菀、炙冬花祛痰止咳、潤肺下氣,肺形草、茜草清肺的同時,使用威靈仙祛風解痙,咳嗽得以明顯緩解,二診后咳嗽基本治愈。
痰瘀互結型咳嗽主要癥候特點為咳嗽、咳痰、胸悶胸痛、氣短氣急、倦怠乏力,查體可見舌苔多膩,舌質(zhì)暗或有瘀斑,胸部CT常有兩肺彌漫性或散在纖維化,慢性炎癥等表現(xiàn)。咳嗽病位在肺,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故《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肺者,氣之本”“肺朝百脈”。若肺失宣降,肺氣逆亂,不能推動血行,久病入絡,日久可出現(xiàn)血瘀。同時,肺居上焦,其宣發(fā)肅降和通降水道的功能是“水津四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故有“肺為水之上源”之說。若肺失宣降,通調(diào)失職,水津不布,水濕內(nèi)停,化生痰濁。病理產(chǎn)物瘀血與痰濁,進一步阻滯肺氣的宣降,引起咳嗽加重、氣急氣短等癥狀。痰瘀互結型咳嗽類似于特發(fā)性肺纖維化、塵肺、肺部慢性炎癥樣改變等。
王師認為,痰瘀互結型咳嗽病因、病機及癥候表現(xiàn)均與痰瘀相關,故采用“活血化瘀、順氣化痰”之法。在中藥材中,“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jīng)絡”[6]。同時,十二經(jīng)流注起于肺經(jīng),威靈仙在宣通手太陰肺經(jīng)起著一定作用。《藥性賦白話解》載:“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盵7]《開寶本草》記載,威靈仙“宣通五臟,去腹內(nèi)冷滯,心膈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8]?!侗静萸笳妗份d:“威靈仙,辛咸氣溫,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臟十二經(jīng)絡……服此性極快利,通經(jīng)達絡,無處不到,誠風藥中之善走者也。”[9]威靈仙,性辛溫可宣通,咸能軟堅散結,提示威靈仙通經(jīng)散結的作用。王師運用威靈仙同時配伍桃仁、紅花等活血類中藥,可達到很好的通經(jīng)活血效果。同時,痰為陰邪,《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薄侗静菥V目》云:“威靈仙,氣溫,味微辛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10]同時也記載,“威靈仙治療停痰宿飲,喘咳嘔逆”[10],提示威靈仙良好的化痰作用。
患者項某,女,51歲,2015年12月24日就診。主訴:咳嗽,咳痰,痰黃厚,量不多,偶有胸悶,乏力明顯,聞到煙味時咳嗽明顯,夜寐欠佳,胃納可,舌紅苔白膩,脈弦數(shù)。西醫(yī)診斷為間質(zhì)性肺病。處方:射干12g,桔梗12g,虎杖根15g,敗醬草15g,肺形草 15g,紫草12g,茜草 12g,威靈仙 12g,藏青果 3g,穿山龍 30g,當歸 15g,桃仁 10g,紅花 10g,生白芍 30g,生甘草 6g,鮮蘆根45g,瓜蔞皮12g,薤白 12g,炒棗仁20g,柏子仁12g。共14貼,每日一貼,水煎服,早晚飯后溫服。
二診于2016年1月6日,患者訴咳嗽較前好轉,咳痰減少,痰色白質(zhì)粘,咽痛,無胸悶,乏力仍明顯,睡眠仍欠佳,余無所苦。原方去虎杖根、敗醬草、鮮蘆根、薤白,加山豆根5g、蘇葉10g清熱利咽,制遠志12g、夜交藤15g安神。后患者癥狀好轉,一直隨訪治療。
按:患者為慢性咳嗽,兼新感痰熱,治法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兼顧清肺化痰,體現(xiàn)了《金匱要略》中“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的思想。故一診時有新生之黃痰,予虎杖根、敗醬草、鮮蘆根清肺化痰,待二診黃痰轉為白粘痰后,繼續(xù)治療痼疾,予威靈仙配伍桃仁、紅花通經(jīng)散結,配伍瓜蔞皮化痰,患者咳嗽、氣急癥狀明顯好轉,癥狀得以較好控制。
《本草綱目》指出:“威靈仙……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久服?!盵10]馬書太[11]研究表明,威靈仙在規(guī)范劑量下(按成人常用最高劑量18g/d折算)短時間(不超過13周)使用對大鼠是安全的,無明顯腎功能和腎結構改變,大劑量長時間應用則可引起大鼠腎臟形態(tài)結構改變。威靈仙含有有毒成分白頭翁素,臨床過量服用或大劑量長時間外敷均可引起中毒癥狀。外用過量可引起皮膚發(fā)泡潰爛及過敏性皮炎,內(nèi)服過量則可有口腔灼熱、腫痛、腹痛或劇烈腹瀉、呼吸困難、瞳孔變大,嚴重者可導致死亡[12]。王師認為咳嗽病的治療,起效較快,病程宜短。在運用威靈仙治療急性、亞急性咳嗽時,中病即止,對于慢性咳嗽,十去其八,即需調(diào)整用藥,避免長時間使用。王師在臨床上使用威靈仙劑量一般為9~12g,尚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案例。
威靈仙屬祛風濕藥,臨床上多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独坠幮再x》謂:“其用有四:推腹中新舊之滯,消胸中痰唾之痞,散疴癢皮膚之風,利冷痛腰膝之氣?!盵4]王師根據(jù)中醫(yī)理論及中藥的性味歸經(jīng)理論,并結合臨床經(jīng)驗和現(xiàn)代藥理研究結果,探索出威靈仙治療咳嗽病的經(jīng)驗。在治療風咳時,威靈仙解痙止咳,可緩解痙攣性咳嗽;在治療痰瘀互結型咳嗽時,威靈仙通經(jīng)活血,化痰散結,對久咳、頑咳有較好的療效。王師認為威靈仙為臨床常用藥,雖有一定毒性,但是臨床應用中病即止,仍然是安全的。即便是氣血虛弱的患者,治療時配伍白術、黨參等健脾類藥物,也可取得滿意的療效。王師臨床重視辨證論治,指出治療應因時、因地、因人、因證而變?;颊呖人匀站茫C型易隨患者體質(zhì)發(fā)生改變,出現(xiàn)“從化”現(xiàn)象,因而需在治療上隨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