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程飛,郝敬云,程蔚蘭,史飛飛,季春麗,李潤植
(山西農業(yè)大學分子農業(yè)與生物能源研究所,山西 太谷 030801)
杜氏鹽藻(Dunaliella sallina)是一種單細胞、無細胞壁的綠藻,在高鹽環(huán)境下能夠正常生長,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耐鹽的真核藻種之一[1-3]。鹽藻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它合成積累的β-胡蘿卜素可被用作食品添加劑與著色劑、飼料添加劑、復合維生素制劑、化妝品中的抗氧化劑等[4-5]。此外,鹽藻富含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蝦青素及甘油等極具經濟價值的成分。鹽藻還是一種優(yōu)良的生物反應器[6-7],經基因工程改良可用于生產多種高值化合物。由于鹽藻細胞結構簡單、較易培養(yǎng)且自身營養(yǎng)豐富,使得其成為微藻研究和規(guī)?;囵B(yǎng)開發(fā)利用的理想生物種質材料[8-9]。與其他真核微藻相比,鹽藻細胞帶菌少,但在培養(yǎng)過程中,特別是大規(guī)模培養(yǎng)時,雜菌污染依然存在,嚴重影響試驗結果,制約鹽藻商業(yè)化開發(fā)利用[10]。
有研究表明,真核藻細胞對多種抗生素有較好的耐受性,而鏈霉素有時還能促進一些真核藻類的生長[11]。鹽藻與細菌極易形成共生體系,不易除去。王長海等[12-13]報道了帶菌生長的鹽藻生長速度很快,但穩(wěn)定期的時間卻明顯減少,穩(wěn)定期天數不到無菌鹽藻的1/4。穩(wěn)定期是鹽藻細胞中類胡蘿卜素等代謝產物積累的主要時期。因此,建立杜氏鹽藻無菌培養(yǎng)體系,進而延長其穩(wěn)定期,對增加藻細胞中高附加值天然產物的含量是至關重要的。
常用的微藻藻種純化方法主要有抗生素法[14]、毛細管顯微分離法[15-17]、離心洗滌法[18]和稀釋過濾法[19]等。本研究采用平板稀釋法與抗生素法結合的方法,從山西運城鹽湖水樣中鑒定獲得1株細胞形態(tài)較為均一的杜氏鹽藻株YC-011,選取6種常用抗生素(卡那霉素、頭孢霉素、氯霉素、鏈霉素、潮霉素和氨芐青霉素),研究其不同劑量對鹽藻培養(yǎng)體系的除菌效果,并測試鹽藻細胞對抗生素的耐受性。通過綜合分析各種試驗數據和參數,建立鹽藻無菌培養(yǎng)體系,旨在為優(yōu)質鹽藻規(guī)?;囵B(yǎng)和開發(fā)利用提供技術參考。
藻種:試驗所用杜氏鹽藻(Dunaliella salina)是由分子農業(yè)與生物能源研究所在運城鹽湖所取水樣中分離純化所得,并命名為YC-011。
抗生素:試驗所用的抗生素均購自Sigma公司(母液經0.22 μm的濾膜過濾除菌)。
培養(yǎng)基:DM培養(yǎng)基配方(表1),調節(jié)pH值至7.5左右,121℃,0.1 kPa下滅菌20 min。DM固體培養(yǎng)基在滅菌前加入1%的瓊脂。
表1 DM培養(yǎng)基(母液)配方
2216E細菌培養(yǎng)基的配方[8]:蛋白胨5 g/L,酵母膏1 g/L,磷酸鐵0.1 g/L,調節(jié)pH值至7.6~7.8,固體培養(yǎng)基添加15 g/L的瓊脂,121℃,0.1 kPa下滅菌20 min。
1.2.1 藻種培養(yǎng)及純化 首先將采于山西運城鹽湖的含藻水樣經離心收集藻細胞,用DM液體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一段時間,然后對藻液進行梯度稀釋,取100 μL稀釋液均勻涂布于DM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將平板正置培養(yǎng)于溫度(24±0.5)℃、光強3 000 lx、光暗比16 h∶8 h的光照培養(yǎng)箱內,24 h后將平板倒置。培養(yǎng)至第7天時,觀察培養(yǎng)基表面單藻落的生長情況。挑取部分單藻落,用牙簽均勻涂布于載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鹽藻細胞的形態(tài)。挑取形態(tài)均一的單藻落,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擴大培養(yǎng)。
1.2.2 6種抗生素的除菌試驗 滅菌后的DM固體培養(yǎng)基冷卻到室溫后,分別向其中加入不同濃度的卡那霉素、頭孢霉素、氯霉素、鏈霉素、潮霉素和氨芐青霉素6種抗生素,濃度梯度分別為0,50,100,200,300,400 μg/mL,設置 6 個重復,充分混勻后,分裝到9 cm的一次性塑料培養(yǎng)皿中,晾至凝固。取100 μL鹽藻藻液至培養(yǎng)基表面,均勻涂布后密封,培養(yǎng)條件同1.2.1。在該條件下培養(yǎng)至第10天,對各培養(yǎng)皿中的菌落數進行計數。
1.2.3 鹽藻細胞對氯霉素、氨芐青霉素和頭孢霉素的敏感性測定 取抑菌效果較為理想的3種抗生素:氯霉素、氨芐青霉素和頭孢霉素,設置相應的濃度梯度,分別添加到生長至對數期的鹽藻藻液中。各抗生素的終濃度梯度設置為 0,100,200,400,600,800 μg/mL,培養(yǎng)條件同 1.2.1。每天 9:00 和 16:00定時搖動培養(yǎng)藻細胞的三角瓶,10 d后,觀察藻細胞生長狀況。
1.2.4 紙片擴散法檢測鹽藻藻液中細菌對6種抗生素的敏感性 取100 μL培養(yǎng)至對數期的鹽藻藻液,加入2216E液體培養(yǎng)基中,30℃下擴大培養(yǎng)約8 h。吸取100 μL該菌液,涂布于2216E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從分別浸在6種抗生素中的紙片中取4片均勻地貼在同一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每個平板設置6個重復。30℃下培養(yǎng)24 h,測量抑菌圈大小,同種抗生素下,取其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作為最終值。
1.2.5 紙片擴散法聯合抑菌試驗 取1.2.4中抑菌效果較為理想的4種抗生素(氯霉素、頭孢霉素、潮霉素和氨芐青霉素)進行聯合抑菌,取100 μL菌液涂布于2216E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培養(yǎng)基平均分為4部分,然后再將從不同抗生素中取出的紙片,對稱地貼于同一培養(yǎng)基表面,30℃下培養(yǎng),觀察細菌生長情況。
1.2.6 鹽藻藻液多次除菌試驗 滅菌后的DM固體培養(yǎng)基冷卻到室溫后,添加的抗生素為50 μg/mL氯霉素、100 μg/mL氨芐青霉素和 100 μg/mL頭孢霉素,充分混勻后,分裝到直徑為9 cm的一次性塑料培養(yǎng)皿中,冷卻至凝固。將鹽藻藻液均勻涂布在培養(yǎng)基表面后密封,放入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條件同1.2.1,培養(yǎng)10 d,記錄各培養(yǎng)皿中菌落的數量。對于仍然有菌落出現的培養(yǎng)基,再重復上述操作,直至無菌為止;如果沒有菌落則無需接種。經過上述除菌方法處理的鹽藻,再經5次傳代培養(yǎng)(按1∶10的接種量培養(yǎng)于150 mL的三角瓶中,每代培養(yǎng)15 d),培養(yǎng)條件同1.2.1。培養(yǎng)期間,每日搖動藻液3~5次,徹底消除殘留抗生素影響。最后,將藻液涂布在DM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培養(yǎng)10 d后,觀察有無細菌生長及菌落數。
將采自運城鹽湖的藻樣經連續(xù)平板稀釋法進行分離純化,多次稀釋培養(yǎng)后,挑取生長均勻的鹽藻單藻落,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圖1)。該藻細胞的顏色為黃綠色,單細胞呈橢圓形或梨形,有1對鞭毛,這是杜氏鹽藻的典型特征,表明試驗已經獲得1株杜氏鹽藻系(YC-011)。
本試驗選擇卡那霉素、氨芐青霉素、氯霉素、鏈霉素、潮霉素和頭孢霉素6種抗生素進行殺菌/抑菌試驗,分別分析不同濃度抗生素對鹽藻藻液的除菌效果。鹽藻在含有0~400 μg/mL抗生素的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10 d后,共出現5種菌落,分別為紅色菌落、紫色菌落、淺黃色菌落、乳白色菌落和水泡狀菌落。
從表2可以看出,在6種抗生素中,卡那霉素、鏈霉素、潮霉素對鹽藻藻液的除菌效果較差,在400 μg/mL 濃度下,仍有菌落生長;在 50 μg/mL 時菌落數量多于20個,故單獨除菌效果不太理想。頭孢霉素、氨芐青霉素和氯霉素單獨處理對鹽藻藻液的除菌效果明顯,且氯霉素除菌效果略好于氨芐青霉素和頭孢霉素。因此,頭孢霉素、氨芐青霉素和氯霉素可用作鹽藻除菌的抗生素。
表2 6種抗生素對鹽藻的除菌效果
從圖2可以看出,鹽藻對氯霉素很敏感,低濃度下即可抑制其生長,培養(yǎng)至第6天時,含有氯霉素200 μg/mL以上的鹽藻藻液顏色發(fā)黃,藻細胞分解,細胞內容物流出。因此,必須選擇低濃度的氯霉素去除鹽藻藻液中的細菌。高濃度(800 μg/mL)頭孢霉素和氨芐青霉素也未完全抑制鹽藻細胞生長(圖3,4)。因此,低濃度的氯霉素和高濃度的頭孢霉素或氨芐青霉素均可用于杜氏鹽藻除菌培養(yǎng)體系。
取100 μL鹽藻藻液均勻涂布于2216E表面,將抗生素中浸泡過的紙片貼在培養(yǎng)基表面,通過計算抑菌圈的直徑(表3),進而估算抗生素對細菌的抑制作用。6種抗生素對細菌的生長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菌效果不同。每種抗生素能抑制藻液中某1種或2種類型細菌的生長。卡那霉素抑菌效果較差,其他5種抗生素的抑菌效果較好(表3)。選用抑菌效果較好的前4種抗生素進行后續(xù)的聯合藥敏試驗。
表3 鹽藻培養(yǎng)液中細菌對抗生素敏感性的測試
選擇的4種抗生素(氯霉素、頭孢霉素、潮霉素和氨芐青霉素)兩兩組合后,顯著地抑制了細菌的生長,而且可以同時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說明混合抑菌處理比單一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更好。氯霉素和氨芐青霉素組合處理時,抑菌圈最大;其次是氯霉素和頭孢霉素組合,其他組合抑菌效果都較好(表4)。因此,可以選擇這4種抗生素中的任意2種或2種以上進行組合,進而抑制藻液中細菌的生長,從而獲得杜氏鹽藻無菌柱。
表4 4種抗生素聯合抑菌的試驗結果
從表 2 可以看出,50 μg/mL氯霉素、100 μg/mL氨芐青霉素和100 μg/mL頭孢霉素單獨處理鹽藻細胞時,藻內雜菌數量已經有了減少,說明抗生素對其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只處理1次時,菌落不能完全被抑制。因此,設計了氯霉素、氨芐青霉素和頭孢霉素的多次除菌試驗。經過3次除菌處理后,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均無菌落出現。經過上述除菌方法處理的鹽藻,再經5次傳代培養(yǎng),藻液中的殘留抗生素可以徹底消除。將培養(yǎng)后的藻液均勻涂布于DM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培養(yǎng)10 d后,培養(yǎng)基表面沒有菌落長出,說明鹽藻培養(yǎng)液內已無細菌存在。經過以上試驗處理,杜氏鹽藻的無菌培養(yǎng)體系已經建立。
本研究從運城鹽湖藻樣中分離、純化、獲得1株杜氏鹽藻株系YC-011。該鹽藻細胞對氯霉素耐受性低,能抵抗一定濃度的頭孢霉素、氨芐青霉素。氯霉素、頭孢霉素和氨芐青霉素單獨處理對該株系鹽藻藻液的除菌效果明顯,然而,卡那霉素、鏈霉素和潮霉素單獨處理的除菌效果較差??股亟M合處理抑菌效果更顯著。應用50μg/mL氯霉素、100μg/mL氨芐青霉素和100 μg/mL頭孢霉素組合,對鹽藻藻液進行3次除菌處理和5次繼代培養(yǎng),獲得了純化的鹽藻細胞,即建立了杜氏鹽藻無菌培養(yǎng)體系。這為后續(xù)鹽藻商業(yè)化培養(yǎng)利用和該鹽藻株系多維生物學分析及鹽藻種質的遺傳改良奠定了基礎。
[1]柴玉榮,王天云,薛樂勛.新型生物反應器——杜氏鹽藻研究進展[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4(2):30-33.
[2]Ettl H.Taxonomische Bemerkungen zuden phytononadina[J].Nova Hedvigia,1983,35:731-736.
[3]隋曉.鹽藻中β-胡蘿卜素及多糖的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5.
[4]虞海天.杜氏鹽藻中β-胡蘿卜素的提取純化及制備生物燃料的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4.
[5]孫協軍,李秀霞,馮彥博,等.杜氏鹽藻β-胡蘿卜素超高壓提取工藝優(yōu)化[J].中國食品學報,2016(3):88-94.
[6] BOROWITXZKA L J,BRWITZKA M A,MOULTON T.Mass culture of Dunaliella:from laboratory to pilotplant[J].Hydrobiologia,1984,116/117:115-121.
[7]尹衛(wèi)強,劉穎芬,李炳乾,等.國內杜氏鹽藻綜合利用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鹽業(yè)與化工,2013,42(12):1-3.
[8]GINZBURG M.Dunaliella:Agreen alga adapted to salt[J].Adv Bot Rev,1987,14:93-183.
[9] FISHER M,GOKHMON I,PICK U,et al.A structurally novel transferring-like protein accumulates i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the unicellular green alga Dunaliella salina grown in high salinities[J].Biol Chem,1997,272(3):1565-1570.
[10]王逸云.小球藻外源基因轉化系統(tǒng)的建立及其表達植酸酶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5.
[11]黃健,宮相忠,唐學璽,等.鏈霉素對海洋微藻的毒物刺激效應[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2000,30(4):639-644.
[12]唐穎,王長海,李克錦,等.杜氏鹽藻無菌純化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0(6):871-876.
[13]唐穎,王長海,黃笛.無菌與帶菌鹽藻礦質元素含量的比較分析[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0,30(7):1956-1959.
[14]林偉.幾種海洋微藻的無菌化培養(yǎng) [J].海洋科學,2000,24(10):4-6
[15]汪志平,陳聲明,賈小明,等.環(huán)境因子和γ射線對鈍頂螺旋藻形態(tài)和生長的影響 [J].浙江農業(yè)大學學報,1997,23(1):36-40.
[16]龔小敏,胡鴻鈞.60Co-γ射線誘變鈍頂螺旋藻的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1996,14(1):58-66.
[17]秦松,童順,王希華,等.鈍頂螺旋藻質粒的電鏡觀察及雜交研究[J].海洋與湖泊,1994,25(5):560-562.
[18]汪志平,賈小明,付俊杰,等.不同形態(tài)鈍頂螺旋藻藻絲體分離和純化的方法[J].浙江農業(yè)學報,1998(5):52-54.
[19]甘旭華,唐欣昀,劉廣金,等.螺旋藻的純化[J].微生物學通報,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