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丞1,2,胡若成2,顧燚蕓2,于 涵,呂 植1,2,賈建中
(1.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2.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北京 100871;3.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北京100044)
青??煽晌骼锸澜邕z產地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空間界定
聞 丞1,2,胡若成2,顧燚蕓2,于 涵3,呂 植1,2,賈建中3
(1.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2.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北京 100871;3.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北京100044)
于2017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青??煽晌骼锸侵袊娣e最大,世界第八的世界遺產地,其價值符合世界遺產標準(vii)和標準(x)。以藏羚為代表的高原特有哺乳動物,以及藏羚大規(guī)模遷徙景觀是青??煽晌骼锸澜邕z產生物多樣性價值的重要載體。文章采用物種分布模型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快速繪制了具有代表性的11種哺乳動物的分布圖和可可西里及周邊地區(qū)哺乳動物豐度格局,并確定了可可西里-三江源藏羚種群的遷徙范圍以及遺產地和緩沖區(qū)范圍,保證了遺產價值的完整性。
青??煽晌骼?;邊界劃定;生物多樣性;物種分布模型
在青藏高原北部,有一列平緩的山脈從西藏自治區(qū)羌塘腹地沿東西走向一直延伸至青海省三江源西部地區(qū)境內。該山脈南、北分別與唐古拉山、昆侖山脈平行,東與阿尼瑪卿山遙望,這就是可可西里山?!翱煽晌骼铩睋甲C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山梁”。地理意義上的可可西里包括可可西里山和周邊高原夷平面在內的廣大區(qū)域。而自20世紀末青海省治多縣西部工委索南達杰書記在與盜獵分子斗爭的過程中犧牲,90年代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成立以來,藏羚保護日益成為中國自然保護事業(yè)的象征,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就隨之成為更為人熟知的狹義“可可西里”。1995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決定建立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1997年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成立,同年11月,國務院公布可可西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煽晌骼镒匀槐Wo區(qū)位于青藏公路以西,總面積約為45 000 km2,核心區(qū)主要位于保護區(qū)南部和西部,總面積約25 500 km2。緩沖區(qū)從北部和東部圍繞核心區(qū),面積約19 500 km2。
2014年10月,青海省省政府正式決策啟動青??煽晌魃陥笫澜邕z產。2015年5月,由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等機構組成的技術支持團隊,啟動自然遺產價值調研和保護規(guī)劃編制工作。從2015年至2016年,技術團隊在青海省世界遺產申報領導小組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支持下,先后8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對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生物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了系統(tǒng)調研,也在可可西里周邊開展了廣泛的社會經濟調查和社區(qū)民意調查。在此基礎上,技術團隊利用遙感數(shù)據、測繪數(shù)據和物種分布模型輸出結果,系統(tǒng)解析了可可西里遺產價值中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多樣性元素的空間分布,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提名地和緩沖區(qū)的邊界和管理要求,編制了遺產申報材料。2016年1月青海可可西里成為中國政府正式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IUCN在2017年5月正式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評估決議,其中如此稱贊:“青海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后者是世界上最大、最高,也是最年輕的高原。提名地擁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麗超出人類想象,在所有方面都嘆為觀止?!辈⒆龀隽送扑]青??煽晌骼锪腥搿妒澜邕z產名錄》的決議。2017年7月7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青海可可西里正式列入名錄,成為中國的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中國面積最大,位列世界第八的遺產地。
青??煽晌骼锓鲜澜邕z產標準(vii):具有絕妙的自然奇觀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和美學價值的重要區(qū)域。提名地具有世界上最大、最高、最年輕的高原上最完整的廣袤高原夷平面以及最密集的高原湖盆,并由處于不同演化階段的“冰川-河流-湖泊”系統(tǒng)形成了多樣的內陸高原湖泊濕地景觀[1]。湖泊周圍的草甸是藏羚的集中產羔地。在雄渾粗獷的高原上,成千上萬藏羚年復一年往返于湖盆產羔地和高寒草原越冬地的遷徙,構成了世界罕有、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大型哺乳動物長距離遷徙現(xiàn)象,這是這片鮮有人跡的荒野中生命之美的突出表現(xiàn)。
青海可可西里符合世界遺產標準(x):包含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和最顯著的自然棲息地,包括從科學和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提名地涵蓋了青藏高原保存最完整的高原夷平面,也是湖泊最密集的區(qū)域,其東部還是長江北源集水區(qū),完整體現(xiàn)了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由東南至西北變化的地帶性。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成分構成了區(qū)內植物的主體,其比例在種一級高達39.5%[2]。
生活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上的4種主要大型有蹄類食草動物均為青藏高原特有種[3],其中的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是伴隨著青藏高原隆升過程演化而成的單屬單型特有物種,在2016年以前,在IUCN Redlist中被列為瀕危(EN),也是CITES附錄I物種 。野牦牛(Bos mutus)是青藏高原上體型最大的動物,在IUCN Redlist中被列為易危(VU),也是CITES附錄I中的物種。
提名地是藏羚和野牦牛的關鍵棲息地[4-5]。青??煽晌骼锏暮璧貐^(qū)是目前已知規(guī)模最大的藏羚集中產羔地。雖然其面積僅占藏羚現(xiàn)有棲息地面積的2.7%,但其中的藏羚產羔地面積占已知藏羚產羔地面積的76.4%。初夏,雌藏羚從阿爾金山、羌塘和該區(qū)東部向腹地的湖盆集中遷徙。僅卓乃湖一地,每年就有超過16 000只雌藏羚集中產羔。短暫的產羔季節(jié)結束后,大部分藏羚沿來路返回,但仍有個體在原地越冬,青??煽晌骼锏貐^(qū)冬季居留的藏羚最多可達40 000只以上,約占全球藏羚種群的20%~40%,繁殖季節(jié)比例則更高[6-7]。這一遷徙模式不見于其他任何現(xiàn)存的大規(guī)模遷徙哺乳動物,其動因目前仍是科學上的未解之謎。青??煽晌骼锷娴? 000~15 000頭野牦牛[8-9]也占到了野牦牛全球種群的32%~50%,而面積不足野牦?,F(xiàn)有分布面積的6.4%。
提名地內目前有超過20 000 km2無人區(qū),受到嚴格保護,地貌景觀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其中完全不受人為干擾,這一狀態(tài)是藏羚這樣的瀕危物種得以繼續(xù)繁衍生息的關鍵。
在中國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過程中,可可西里申遺申報考察范圍最大,歷時最短。實地調查和物種分布模型結合使用,迅速確定了承載生物生態(tài)價值元素的空間分布,成為快速完成申遺工作任務的基礎。在此過程中形成方法和案例為今后其他具有生物生態(tài)價值的遺產地申報和管理具有借鑒意義。
鑒于大型哺乳動物遷徙是可可西里美景價值中的一項重要支撐元素,同時哺乳動物是可可西里各生物類群中特有程度(大型哺乳動物特有種比例60%)最高的[10-13],是可可西里生物多樣性價值中的重要支撐元素,所以主要以哺乳動物分布為基礎,界定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價值的空間。
采用物種分布模型物種分布歷史數(shù)據,對可可西里及周邊區(qū)域的大型哺乳動物的分布進行建模,如野牦牛,藏羚,藏原羚,巖羊,盤羊,藏野驢,高原鼠兔,旱獺,棕熊,狼,雪豹。檢索北京大學自然與社會中心歷年積累數(shù)據和2000—2013年間發(fā)表的與上述物種相關的中英文文獻,甄選出上述物種的分布點(GPS定位)信息。
用Maxent模型預測其潛在分布。共選擇了77個能夠反映氣候特征,棲息地和人類影響的環(huán)境變量[14]。其中67個與氣候相關的變量來自WorldClim1.4數(shù)據庫(www.worldclim.org/);海拔、坡度和坡向3個變量來自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圖像[15];到公路的距離、到鐵路的距離、土壤類型、土地利用類型、2000年GDP和人口分布等6個變量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到水體的距離通過提取土地利用類型中的“水體”,之后用Arcmap軟件中的“buffer”功能計算得到。所有變量均轉化為ArcGis柵格數(shù)據格式(Dem格式)使用,柵格數(shù)據的像元精度為0.8421°。
對特定物種,首先用所有變量進行初步建模;然后計算并檢驗物種分布點所對應變量值的兩兩Pearson's相關系數(shù),對于物種記錄點上取值的Pearson's相關系數(shù)∣r∣≥0.8的1對變量,取對初步模型結果貢獻大者,以降低每個物種建模時采用的變量個數(shù),避免建模時的過度擬合。再根據初步建模的Jackknife檢驗系數(shù)結果,舍去貢獻值小于0.4的變量,用最后剩下的4~6個變量進行最終建模[16]。
對于每個物種,采用Maxent模型的自舉重復(bootstrap replicate)功能產生5個子模型,將這些模型在每個像元上的輸出值加和平均,輸出的結果作為物種分布現(xiàn)狀預測結果。分別利用模型給出的符合敏感性特異性相等(equal training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ETSS),敏感性特異性之和最大(maximum training sensitivity plus specificity,MTSS)和均衡考慮建模點遺漏率,預測面積和閾值(balanced training omission,predicted area and threshold value,BTOPT)標準的閾值將預測結果轉化為Presence/Absence二值圖[17-18]。將3個二值圖與已知分布范圍比較[19],取最接近者。將單個物種的二值分布圖疊加,獲得可可西里及周邊地區(qū)哺乳動物的分布格局。定義單個像元上可能出現(xiàn)的最受關注瀕危物種不少于7種的區(qū)域為哺乳動物分布熱點地區(qū)(hotspot)。以上所有柵格計算在Arcmap10.0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
另一方面,由于可可西里地區(qū)夏季凍土消融,調查車輛和人員難以進入,我們采用的歷史數(shù)據幾乎全部來自秋冬季節(jié),模型輸出結果是可可西里及周邊地區(qū)哺乳動物的冬季分布,與春夏季節(jié)野生動物分布情況差異較大。于是,結合實地調查結果和遙感、測繪圖,確定了上述動物的夏季分布。將通過以上方式的單個物種的二值分布圖疊加,獲得可可西里及周邊地區(qū)哺乳動物的夏季分布格局。
基于模型結果,藏羚在整個青藏高原地區(qū)的冬季、夏季分布,及其與現(xiàn)有保護區(qū)(青海三江源、青??煽晌骼铩⑽鞑厍继痢⑿陆柦鹕絿壹壸匀槐Wo區(qū))的空間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在秋冬季節(jié),藏羚分布主要在整個分布區(qū)的外緣,如可可西里東部和三江源極西部、阿爾金山南部,羌塘南部、西部。以上分布對應藏羚的4大種群:可可西里-三江源種群、阿爾金山種群、羌塘中部種群和羌塘西部種群。而春夏季節(jié),藏羚分布向分布區(qū)腹地延伸,融合成相連的一大片。藏羚分布范圍在春、夏季和秋、冬季之間的這種變化,正是藏羚的季節(jié)性遷徙。
圖1 藏羚分布與現(xiàn)有自然保護區(qū)體系的關系
在圖1所示的藏羚4大種群中,可可西里-三江源種群分布完全位于青海省境內,且隔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分別位于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和三江源保護區(qū)索加-曲麻河分區(qū)境內。冬季該種群主要分布在青藏公路、鐵路兩側區(qū)域內。部分母羊春夏季節(jié)向西遷入可可西里卓乃湖等地產羔。阿爾金山種群冬季主要分布于昆侖山主脈以北海拔較低的區(qū)域。母羊在春夏季節(jié)遷徙進入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產羔。羌塘種群冬季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區(qū)那曲、雙湖地區(qū),部分母羊在春夏季節(jié)向北、東北方向遷徙至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產羔。羌塘西部種群冬季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區(qū)。部分母羊春夏季節(jié)向北遷徙至中昆侖地區(qū)產羔。
將建模得到的藏羚、野牦牛等11種哺乳動物秋冬(基于歷史數(shù)據)和春夏(基于調研補充數(shù)據)分布分別疊加,獲得可可西里及周邊地區(qū)哺乳動物秋冬和春夏季節(jié)分布豐度格局分別如圖2、圖3所示。
圖2 可可西里地區(qū)秋冬季節(jié)哺乳動物分布豐度格局
圖3 可可西里地區(qū)春夏季節(jié)哺乳動物分布豐度格局
結果顯示,在秋冬季節(jié),青藏公路沿線從不凍泉保護站以南至五道梁鎮(zhèn)以北兩側約50 km范圍內是哺乳動物種類最為集中的區(qū)域。尤其是藏羚、藏原羚、野牦牛和藏野驢四種大型草原有蹄類動物。而在青藏公路以西、可可西里山以南的廣袤范圍內,哺乳動物種類較為稀少。在春夏季節(jié),昆侖山沿線、可可西里山兩翼和位于昆侖山、可可西里山之間的五雪峰等地,以及庫賽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沿岸等地是哺乳動物最為集中的區(qū)域。實地調研情況與模型輸出結果基本一致。
無論模型輸出還是實地調研都反映出如下情況: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境內被劃定為核心區(qū)的腹地區(qū)域,野生動物數(shù)量稀少;反而是主要位于保護區(qū)北部、東部的核心區(qū)北部、緩沖區(qū)和實驗區(qū)范圍內,野生動物數(shù)量豐富。同時,可可西里-三江源藏羚種群分布東西橫跨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尤其在春夏季節(jié),秋冬季節(jié)主要分布在青藏公路以東三江源保護區(qū)境內的母羊群先自東向西穿越鐵路高架橋、橫跨公路遷徙至可可西里腹地的湖盆區(qū)域產羔,之后再帶領羊羔自西向東橫跨公路、穿越鐵路高架橋返回三江源保護區(qū)。這一遷徙行為是可可西里自然遺產的關鍵價值點。然而,三江源保護區(qū)和可可西里保護區(qū)的邊界范圍并未包括公路和鐵路在內。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公約》)和《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簡稱《操作指南》)要求,世界遺產地的范圍要能充分、完整地體現(xiàn)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分布、狀態(tài)和演化?;诖耍覀兎謩e從物種和物種的遷徙過程兩個層面來考慮遺產地的合理范圍,同時考慮了山脈、水系等景觀單元的完整性。
最終,確定青海可可西里遺產地范圍(如圖4所示)涉及青??煽晌骼镒匀槐Wo區(qū)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索加-曲麻河分區(qū),兩保護區(qū)中間有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分隔,但遺產地是完整的地理單元,在生物學上為一個整體。緩沖區(qū)從遺產地以南、以東包圍提名地。遺產地與緩沖區(qū)邊界的劃定遵循以下原則:①提名地與現(xiàn)有可可西里保護區(qū)和三江源保護區(qū)索加-曲麻河分區(qū)邊界一致;②依據地形和自然邊界,即以山脊、溝谷、河流、地貌單元等為界,便于識別和管理;③包含必要的自然成分,如重要的山峰、山脈、河流、湖泊、山間盆地,代表性的植被類型、動物棲息地和遷徙路線、自然與生態(tài)景觀區(qū)域;④最少的人類活動影響,保持提名地的自然特征與真實性。提名地邊界描述如下:
東界與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索加-曲麻河分區(qū)核心區(qū)東界重合;南以“可可西里山山脊線以南山麓坡度25°處,楚瑪爾上游集水區(qū)南界山麓坡度25°處-風火山山脊線以南山麓坡度25°處-通天河河谷右岸山脊線”為界;西界與青??煽晌骼镒匀槐Wo區(qū)西界重合;提名地北以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北界及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曲麻河分區(qū)北界直至玉珠峰為(昆侖山山脊線)界限。緩沖區(qū)從東、南兩面包圍提名地,為提名地提供緩沖和額外的保護地。緩沖區(qū)邊界的確定同樣考慮自然成分的連續(xù)性、地形地勢和人類活動影響等因素。緩沖區(qū)南界西段與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qū)南界重合;南界東段為通天河河谷右岸山脊線;東界與三江源索加-曲麻河分區(qū)緩沖區(qū)東界重合。
青藏公路沿線,不凍泉保護站、索南達杰保護站和五道梁保護站兩側各10 km范圍內路段納入遺產地,作為野生動物遷徙廊道。而其余路段兩側各2 km范圍作為緩沖區(qū)。
最終,青??煽晌骼锸澜邕z產地面積為37 356 km2,緩沖區(qū)面積為22 909 km2。
遺產地絕大部分區(qū)域處于渺無人煙的原始自然狀態(tài),僅在東部有少量保持藏族傳統(tǒng)游牧生活方式的居民,干擾程度極低。雖然有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南北縱貫提名地,但由于建設、管理中充分考慮了野生動物廊道建設和維護,藏羚種群和其他野生動物很快適應環(huán)境,動物遷徙未受明顯影響。而公路、鐵路周圍由于保護巡護頻繁,在冬季反而成為野生動物密度最大,而動物最不懼怕人類的區(qū)域。
遺產地面積廣大,涵蓋了“三山間兩盆”的主要地理單元,以及藏羚的產羔地、越冬區(qū)和跨越公路的主要遷徙路線,足以保護提名地遺產價值的完整要素,并保障維系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自然演化過程的持續(xù)性。遺產地在地圖和實地有清楚的標定,并已完成勘界。內有少量保持傳統(tǒng)游牧生活方式的藏族牧民,受藏傳佛教和政府宣傳教育的影響積極參與保護;青藏公路沿線(主要在夏季)有少量自駕游客,總體上不影響遺產價值的完整性。
青海省已經制定專門針對提名地的行政條例和保護規(guī)劃;遺產地分屬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已經具有國家一級的法律保護地位。而位于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之間,有公路、鐵路縱貫的區(qū)域,則按《公約》和《操作指南》,以及行政條例要求,按世界遺產標準進行管理。而2016年以來,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建立,青??煽晌骼锸澜邕z產地和緩沖區(qū)包括其中的公路、鐵路整體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qū),更從國家制度層面順應了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價值的空間分布,加強了對其完整性、真實性的保護。
我們在可可西里申報世界遺產過程中采用物種分布模型,結合實地調研,快速地確定了廣袤空間中承載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物種、物種遷徙過程和地貌景觀的空間分布。其范圍區(qū)劃科學性得到了國際咨詢機構的認可。期待這一技術流程今后能夠更多地在世界遺產申報和管理過程中發(fā)揮作用。
(致謝:青海省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單位對調研工作的支持。)
圖4 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地、緩沖區(qū)邊界與現(xiàn)有保護地邊界關系
[1]CAI X F,LIU D M,WEI Q R,et al.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of tibetap plateau uplift at paleocenemiocene the evidence from kekexili basin[J].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8,82(2):194-203.
[2]GUO K.Vegetation of Qinghai Hoh Xil region[J].Acta Phytoecologica et Geobotanica Sinica,1993,17(2):120-132.
[3]FENG Z.Wild animal resources in the Hoh Xil region[J].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1991(4):247-253.
[4]CHEN Y Y,CHEN Y F,LIU HZ.Studie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Qing hai-Xi zang Plateau Region in zoogeographic divisions and its eastern demarcation line[J].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1996,20(2):97-103.
[5]HARRIS R B.Conservation of large mammals in non-protected areas in Qinghai and Gansu.Tibet's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M].Beijing:China Forestry Press Publishing House,2000:29-39.
[6]SCHALLER G B,LIU W.Distribution,status,and conservation of wild yak Bos grunnien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96,76(1):1-8.
[7]WU X M,ZHANG H F.Resources regarding populations of Tibetan Antelope(Pantholops hodgsoni)and the status of its prote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2011,33(3):143-154.
[8]BERGER J,CHENG E,KANG A,et al.Sex differences in ecology of wild yaks at high elevation in the Kekexili Reserve,Tibetan Qinghai Plateau,China[J].Journal of Mammalogy,2014,95(3):638–645.
[9]YAO J,YANG B H,YAN P,et al.Analysis on habitat variance and behaviour of Bos gruiens in China[J].Acta Prat acultaure Sinica,2006,15(2):124-128.
[10]WU S G.Kekexili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survey[J].Acta Geologica Sinica,1994,46(1):46-49.
[11]WU S G.The hinterland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 integrated scientific survey to Hoh Xil[M].Shanghai: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ublishers.1994.
[12]WU S G,FENG Z J.The biology and human physiology in the Hoh Xil Region[M].Beijing:Science Press,1996
[13]HUANG W,XIA L,YANG Q S,et al.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zoo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mammal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J].Acta Theriologica Sinica,2008,28(4):375-394.
[14]HIJMANS R J,CAMERON S E,PARRA J I,et al.Very high resolution interpolated climate surfaces for global land are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5,25:1965-1978.
[15]HOF A R,JANSSON R,NILSSON C.The usefulness of eleva-tion as a predictor variable in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ling[J].Ecological Modelling,2012(245):86-90.
[16]HU J H,LIU Y.Unveiling the conservation biogeography of a data-deficient endangered bird species under climate change[J].Plos One,2004(9):84529.
[17]LIU C,BERRY P M,DAWSON T P,PEARSON R G.Selecting thresholds of occurrence in the predic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s[J].Ecography,2005(28):385-393.
[18]JIMéNEZ-VALVERDE A,LOBO J M.Threshold criteria for conversion of probability of species presence to either-or presence-absence[J].Acta Oecologica,2007(31):361-369.
[19]SMITH A,ANDREW.T,XIE Y.et al.A Field guide to the mammals of China[M].Shanghai:Hunan Education Press,2009.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Values of Qinghai Hoh Xil
WEN Cheng1,2,HU Ruocheng2,GU Yiyun2,YU Han3,Lv Zhi1,2,JIA Jianzhong3
(1.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Shanshui Nature Conservation Center, Beijing 100871,China; 3.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Design, Beijing 100044, China)
Qinghai Hoh Xil, enlisted to 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July 2017, is the largest world heritage site in China, while the 8th in size in the Globe. This site meets Criteria (vii) and(x) of world heritage. The endemic mammals on the plateau, e.g. Tibetan Antelope, and Tibetan Antelope's large scale migration embody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s (OUVs) on biodiversity in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This paper applied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ling in collaboration with field survey to draw the distribution maps of 11 mammal species and the richness of mammals in Hoh Xil and adjacent regions. We also outlined the full range where the migration of Tibetan Antelope's Hoh Xil-Sanjiangyuan population occurs. Through these, we determine the range of the world heritage and its buffer zone, which ensures the integrity of the OUVs.
Qinghai Hoh Xil; delimitation; biodiversity;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G07
A
聞丞(1981—),男,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和保護。E-mail:823358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