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燕
(富順縣人民醫(yī)院 四川 自貢 643200)
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癥狀,病理性黃疸患病率較高,且種類繁多,包括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等。一旦患者出現(xiàn)黃疸癥狀,會導致其血清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臨床表現(xiàn)出皮膚、鞏膜等組織黃染等癥狀[1]。以往,臨床上多采用肝功能檢測的方法進行診斷,但是部分梗阻性黃疸與肝細胞性黃疸患者的肝功能化驗值存在交叉重疊現(xiàn)象,影響肝功能檢測法的診斷準確性。現(xiàn)階段,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腹部超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具有操作簡單、費用低廉、效果確切等特點。本研究為深入探討腹部超聲的診斷價值,回顧性分析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經(jīng)實驗室檢查確診的病理性黃疸患者的一般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所選研究對象為本院收治的經(jīng)實驗室檢查確診的病理性黃疸患者,年限為2016年2月-2017年2月,共82例。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82例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調查。本組患者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18例;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78歲,平均(58.2±10.0)歲。所有患者均臨床表現(xiàn)出食欲減退、上腹不適、肢體乏力等癥狀,且伴有不同程度鞏膜黃染、皮膚黃染、發(fā)熱、畏寒、惡心等癥狀。所有患者均實施腹部超聲檢查和肝功能檢查。
腹部超聲檢查方法:檢查前,指導患者禁食12h。檢查時,保持左側臥位或平臥位,所用儀器為飛利浦HD 11、西門子S1000、阿洛卡α6超聲診斷儀,以2~5MHz為探頭頻率,采用橫切、縱切、斜切等方法,檢測肝、膽、胰、脾等臟器。檢查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膽總管末端或胰腺出現(xiàn)病變,指導其飲用500mL水,隨后再詳細檢查。
膽管系統(tǒng)擴張判斷標準:膽總管內徑在8mm以上、肝總管內徑在6mm以上、肝內膽管內徑在3mm以上[2]。
以腹部超聲與肝功能檢查診斷最終結果為依據(jù)。本組患者腹部超聲檢查符合率為97.6%(80/82):膽管擴張中1例急性細菌性膽管炎患者誤診為急性肝炎,膽管未擴張中1例胰頭局限性炎癥漏診。見表1。圖1為腹部超聲診斷膽總管多發(fā)結石1例。
表1 超聲檢查準確性分析(n)
圖1 膽總管多發(fā)結石伴肝內外膽管擴張,臨床手術證實
病理性黃疸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可按照患者發(fā)病原因的不同,將其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梗阻性黃疸。其中,肝細胞黃疸主要是在肝細胞結合、轉運、排泄膽紅素功能出現(xiàn)異常時形成的;梗阻性黃疸主要是在膽汁淤積,出現(xiàn)機械性梗阻時形成的;而一旦機體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紅細胞破壞,引發(fā)溶血現(xiàn)象,會致使患者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水平提升,部分患者甚至超過肝臟代謝能力,從而引發(fā)溶血性黃疸。不同類型病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不一。這就需要臨床上采取積極措施,尋找有效的診斷方法,快速準確鑒別黃疸性質,以便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
腹部超聲是常用的診斷病理性黃疸的方法,與肝功能檢查聯(lián)合應用,已發(fā)展成為臨床上首選的診斷病理性黃疸的有效措施。經(jīng)由腹部超聲,能直觀探測患者膽囊形狀大小、膽囊壁厚度、膽管是否擴張等,尤其可以更為直觀地探測膽囊腔內、膽管腔內結石、腫瘤、蛔蟲等,在梗阻性黃疸診斷中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一般來說,導致患者出現(xiàn)梗阻性黃疸的重要因素包括結石和腫瘤。在實施腹部超聲檢測時,若系膽管結石,會探及膽管腔內強回聲團,且膽管壁與團塊有著較為清晰的界限;若系膽管癌,會探及膽管腔內低回聲團,且膽管壁與團塊分界模糊;若胰頭正常,膽管與主胰管存在明顯擴張現(xiàn)象,壺腹部可探及中等或低回聲團,則可能為壺腹部癌。采用腹部超聲診斷肝細胞性黃疸等內科疾病所致黃疸時,需結合患者臨床癥狀、肝功能檢查結果等。常見內科疾病所致黃疸包括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伴肝癌、肝硬化等。
本研究中,本組患者腹部超聲檢查符合率為97.6%,與文獻結果相符[3]。其中,膽管擴張中1例急性細菌性膽管炎患者誤診,膽管未擴張中1例胰頭局限性炎癥漏診。由此可知,腹部超聲診斷病理性黃疸的整體價值較高,誤診和漏診發(fā)生率較低。而且,腹部超聲具有無創(chuàng)性、重復性好等特點,可作為病理性黃疸的重要診斷方法和對癥治療參照指標應用于臨床。
綜上所述,在病理性黃疸臨床診斷過程中,實施腹部超聲檢查的效果理想,診斷準確性高,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狄富平.腹部超聲對黃疸疾病的診斷價值[J].醫(yī)療裝備,2017,30(6):2-3.
[2]陸振林,陳平,陳融,等.腹部超聲在黃疸疾病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34):53-54.
[3]張蓉.腹部超聲對黃疸疾病的診斷與鑒別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1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