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修珠
摘 要:“班班通”是在“校校通”和“農遠工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化信息教育手段。根據(jù)對屏南縣“班班通”裝備、使用情況調研結果分析,因為不想用、不會用、用不好、不能用等主客觀原因,造成“班班通”應用頻率低、利用不充分、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需要對“班班通”實施縣校兩級常態(tài)化管理,包括后勤保障、信息溝通、培訓提升、考核評價等工作常態(tài)化,以實現(xiàn)“班班通”設施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班班通;使用;常態(tài)化管理
農村中小學“班班通”是指在農村中小學校每個班級鋪設信息化設備與網(wǎng)絡設施,把教育教學相關的信息通到每個班級,使每個班級能夠與外界進行信息溝通、資源共享,并系統(tǒng)、有效地用于備課、課堂教學、學習以及其他教育業(yè)務之中[ 1 ]。從一般意義上講,“班班通”包含通硬件、通資源、通方法三個不同層次。
自2000年起,我國在中小學校推行“校校通”工程,到2003年,開始實施“農遠工程”(即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 2 ]。而“班班通”則是在“校校通”、“農遠工程”的基礎上推動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化信息教育手段?!鞍喟嗤ā睂⑿畔⒒浻布O備覆蓋到農村中小學校的每個班級,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日常教學的有效整合,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核心之一。“班班通”有效地打破了校園、教室、教師、學生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校域互通、城鄉(xiāng)共享,教師能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得優(yōu)質教育資源并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向縱深發(fā)展。
1 屏南縣“班班通”裝備、使用情況及存在問題
我縣(寧德市屏南縣)于2012年2月,在屏南縣實驗小學率先配備了“班班通”;2013年10月,屏南縣古峰二小、熙嶺小學、棠口小學、屏城小學、熙嶺中學、棠口中學、屏城中學先后配備了“班班通”;2014年5月,屏南縣光華小學、華僑中學都實現(xiàn)了“班班通”。到2015年底,我縣鄉(xiāng)鎮(zhèn)以上中小學全面實現(xiàn)了“班班通”,完成了省政府部署的“班班通”工程。
從開始配備“班班通”到“班班通”在我縣各中小學校全面建成,我們進行了全程跟蹤,對我縣“班班通”的配備、應用、效果及存在問題進行全面調研。根據(jù)調研情況,發(fā)現(xiàn)存在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班班通”的應用頻率低(次數(shù)少),有些學校的老師幾乎不用“班班通”的軟硬件資源,而一部分老師能應用“班班通”軟硬件資源的,但使用頻率又不高,只是“偶爾”使用。二是對“班班通”資源的利用不充分。也就是沒有充分利用“班班通”豐富的教育資源,很大一部分老師僅僅是有限地利用了“班班通”的硬件設備,用于展示課件,而對于來自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課堂的優(yōu)質資源則很少利用,也很少利用“班班通”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取教育資源[ 3 ]。三是“班班通”的應用效果不理想。有些是因為硬件設備方面原因,影響“班班通”的使用效果;有些則是不能正確利用軟件資源,無選擇地照搬網(wǎng)絡資源,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班班通”資源不能得以充分利用,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影響農村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根據(jù)調研分析,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而主觀原因是主要因素。
1.1 “不想用”
“班班通”利用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有一大部分老師“不想用”,認為“班班通”用起來比較麻煩,為圖省事,就棄而不用。
1.2 “不會用”
在農村中小學校,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教育信息技術能力比較低下,既不能正確、熟練地使用“班班通”的硬件,也不能通過“班班通”獲得有效資源。
1.3 “用不好”
有些老師雖然嘗試著利用“班班通”硬件設施與軟件資源,但由于技術不精或經(jīng)驗不足,又缺乏相應的指導,所以沒能利用好“班班通”,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1.4 “不能用”
“沒辦法用”是指客觀原因造成“班班通”沒辦法利用。一方面是硬件設施缺陷或網(wǎng)絡不好,造成“班班通”設施不能用;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共享資源不切合當?shù)貙W生需要,所以用不起來。
要解決“不想用”“不會用”“用不好”“不能用”等普遍存在的病因,就需要對“班班通”實施縣校兩級常態(tài)化管理。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 后勤保障常態(tài)化
2.1 有效的后勤保障是“班班通”工程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條件
一是要實現(xiàn)“班班通”,必須硬件設施性能良好,能滿足教學需要;二是要做到“班班通”所需要的網(wǎng)絡通道能暢通無阻,滿足溝通需要。
2.2 后勤保障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經(jīng)費保障,二是技術保障。后勤保障常態(tài)化需要學校承擔主要工作,但光靠學校是無法提供充分的保障,因而需要建立校、縣兩級聯(lián)保體系。
在經(jīng)費保障方面,學校要安排適當?shù)慕?jīng)費用于“班班通”的日常維護,用于安排老師參加“班班通”應用技能的培訓;縣級主管部門要統(tǒng)籌經(jīng)費統(tǒng)一購置設備用于縣內各學校“班班通”設施的更新,用于組織全縣教師的培訓活動;在技術保障方面,學校要設立兼職(或專職)的維護員,負責解決“班班通”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常見性、一般性的故障,維護員通??梢杂捎嬎銠C教師兼任。縣級主管部門則要成立專業(yè)性強的“班班通”維護工作組,聯(lián)合設備供應商、網(wǎng)絡運營商,做好產品售后工作及軟件維護工作,保證轄區(qū)內各中小學校的“班班通”硬件、軟件資源正常運轉。
3 信息溝通常態(tài)化
“班班通”的信息溝通,包括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之間的溝通、農村學校相互之間的溝通、老師與老師之間的信息溝通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信息資源相通是“班班通”的目的所在,只有實現(xiàn)信息溝通的常態(tài)化,才能保證各種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能有效地服務于農村中小學校。
信息溝通常態(tài)化兩點要求:
一是信息來源要充足,要有足夠的教育教學資源可以獲??;二是溝通渠道要順暢,在備課、課堂教學等環(huán)節(jié)都能順暢地獲取信息資源。為保證信息資源的充足,就要組建縣級專家團隊,對包括國家資源、地方資源、校級資源在內的各種信息進行有效的甄選、收集、分類、存儲。建立能夠滿足本地教育教學需要的縣級信息資源庫,為農村中小學校的老師利用資源提供索引;同時要求學校建立本校的梯級信息資源庫,用教學實踐充足信息資源庫。而要保證信息溝通渠道順暢,就要建立規(guī)范的信息溝通制度,訂立縣、校兩級溝通辦法,確定信息溝通的時間、人員、途徑、方式以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責任,做到有專人負責,能定時溝通。
4 培訓提升常態(tài)化
4.1 把“班班通”的培訓作為常態(tài)化,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
“班班通”是基于高科技的新興事物,在教師老齡化比較嚴重的農村中小學,廣大教師并不是“天然地”掌握應用“班班通“的技能,所以要通過培訓,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升教師信息技術化水平,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提高教學實效性。“班班通” 的常態(tài)化培訓,要求培訓范圍能覆蓋全縣農村中小學教師,讓每一個教師都掌握應用“班班通”的技能;要求培訓工作能持續(xù)有效開展,適應“班班通”硬件設施、軟件資源、溝通方式不斷更新的需要。
4.2 培訓常態(tài)化的實施途徑
健全“班班通”培訓制度、確立分層次培訓模式??h級主管部門制定“班班通”專項培訓制度,將“班班通”師訓計劃納入學校領導班子學習培訓、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培訓、教師全員培訓中去,既要有硬性要求,又要提供經(jīng)費、技術方面的支持。分層次培訓模式則需要根據(jù)不同學校、不同對象,分類開展指導培訓??h級主管部門要根據(jù)教師從教學科、技能水平的差異,分成幾個相同或相近的類別組織不同層次、不同批次的培訓。農村中小學校則要把“班班通”培訓納入校本培訓體系,通過本校老師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提高本校老師應用“班班通”的技能與積極性。
5 考核評價常態(tài)化
5.1 縣級教育主管部門把“班班通”的使用情況列為考核內容
考核評價常態(tài)化要求縣級主管部門把“班班通”的使用情況列為學校常規(guī)管理的范疇,每學期、每學年對轄區(qū)內各中小學校的“班班通”使用情況進行考核評價,作為學校、教師績效考核依據(jù)之一。而農村中小學校則要相應地把“班班通”的使用情況作為教師個人考核評價的內容之一,經(jīng)常性地對本校教師應用“班班通”的情況和效果進行檢查,定期對教師應用“班班通”的情況和效果進行評價,對教師參與“班班通”的培訓及技能水平進行評價。并組織適當?shù)谋碚茫瑯淞?yōu)秀典型,引導本校教師更多、更好地應用“班班通”。
5.2 學校制定對“班班通”的使用情況的考核制度
既要讓農村中小學教師從“班班通”的有效使用中嘗到“甜頭”,主動使用“班班通”,同時也需要外部的約束機制,有效引導老師們充分利用“班班通”。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并進行常態(tài)化的考核評價,才能讓“不想用”的教師主動應用“班班通”,讓“不會用”的老師積極學會應用“班班通”,讓“用不好”的老師不斷通過學習提高技能水平,讓“不能用”的設備重獲新生并長期保持良性運轉。
總之,在“校校通”“農遠工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班班通”工程,是為了實現(xiàn)農村中小學校能有效利用優(yōu)質資源,實現(xiàn)教育公平,促進農村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舉措,為此國家及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農村中小學校不能充分應用“班班通”,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不利于實現(xiàn)教育教學目標。因此,縣、校兩級,尤其是縣級主管部門要建立起“班班通”常態(tài)化管理機制,堅決防止“班班通” 資源堵塞、設備閑置,充分促進“班班通”設施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參考文獻:
[1]尚艷麗.如何充分發(fā)揮“班班通”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中的作用[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1).
[2]楊永雙.農村中小學班班通應用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以重慶市武隆縣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2(3):1-4.
[3]羅趙華,王振亞.縣域教育發(fā)展的新“引擎”——華容縣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探索[J].湖南教育,201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