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慶+王超強+王孟進
摘 要:以某地下大跨度穹頂儲油洞室為背景,采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分析了地面爆炸荷載作用下穹頂洞室的動力響應問題。分析結果表明,地面爆炸荷載作用下穹頂洞室的破壞發(fā)生在側墻附近以及底板下方一定深度位置,洞室頂部的破壞程度很小,其中側墻發(fā)生受壓破壞,穹腳和墻腳發(fā)生壓剪破壞,底板下方發(fā)生剪切破壞。因此,對于抗爆穹頂洞室,支護的重點應放在側墻。同時,穹頂洞室洞壁各部位的位移分布差異很大,側墻上部和下部的水平位移值要高于墻中,洞頂?shù)装宓拇怪狈较蛳鄬ξ灰品逯狄h大于側墻墻中的水平方向位移峰值,但側墻會產(chǎn)生更大的殘余位移值。
關鍵詞:地下工程 圍巖穩(wěn)定 動力響應 數(sh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TU4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11(a)-0054-03
地下防護工程的建設中,除需考慮圍巖壓力下的靜力問題外,還要考慮爆炸沖擊荷載作用下的動態(tài)問題,涉及到爆炸力學、結構動力學等多門學科,因此比一般的靜力問題要復雜的多。以往研究的洞室形態(tài)多為圓形巷道、矩形巷道和直墻拱巷道,對于地下儲油庫常用的穹頂結構洞室在動荷載作用下的穩(wěn)定性分析和加固問題涉及不多。地下油庫同其他大型地下洞室一樣,具有邊墻高、跨度大、結構復雜等特點,目前對圍巖我國還沒有大型離壁、貼壁式被覆立式油罐地下石油洞庫工程,其他建設集中在水電、鐵路建設方面,但并沒有考慮沖擊荷載作用。本文利用有限元軟件LS-DYNA對地下穹頂洞室在爆炸荷載下的動力響應進行分析研究。
1 數(shù)值分析模型
某穹頂洞室的覆蓋層厚度(洞室埋深)為40m,跨度為20m,墻高為20m(高跨比1∶1),穹頂矢高為3.33m(矢跨比1∶6),圍巖等級為Ⅲ級。為真實反映洞室的受力變形狀態(tài),首先在動力分析之前對洞室圍巖模型進行初始自重應力場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施加爆炸荷載進行動力分析。
圖1為穹頂洞室示意圖,圖2為穹頂洞室圍巖介質中的波傳播問題的計算模型。由于穹頂洞室的旋轉對稱性,可將其簡化為軸對稱應變問題,過洞室軸線取任一剖面,建立洞室結構的二維平面模型。模型的側向與底部邊界距離取5倍洞室最大尺寸,可避免人工邊界的反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長度分別為150m和180m。計算模型采用單點積分的四節(jié)點平面實體單元進行離散,經(jīng)過網(wǎng)格敏感性分析,單元大小為0.25m×0.25m,整個模型共劃分單元428800個。
模型的左右邊界上的元件表示水平方向約束,模型底部邊界上的元件從右至左分別表示垂直方向約束和透射邊界。通過設置透射邊界可使入射到邊界的應力波“透射”過去,不至于在邊界上發(fā)生反射,從而對模型內(nèi)部的應力應變產(chǎn)生影響。標志(1)表示僅在計算初始自重應力場時采用,標志(2)表示該元件僅在后續(xù)動力計算時采用,標志(1,2)表示該元件在初始自重應力場計算和動力計算時都采用。
地面爆炸荷載取為突加線性衰減荷載,荷載作用時間t取為0.145s,超壓峰值ΔPm取為6.80MPa。根據(jù)相關規(guī)范給出的地面爆炸荷載簡化波形,如圖3所示。
圍巖簡化為各向同性均勻介質,采用LS-DYNA有限元程序中的MOHR-COULOMB理想彈塑性材料模型描述,巖體力學參數(shù)見表1。
2 穹頂洞室的動力響應過程
2.1 應力波的傳播過程
圖4為不同時刻的豎向應力的分布圖。可以看到t=0s時,初始自重應力在洞室周圍形成應力重分布。在施加地面爆炸荷載后,應力波開始向下傳播:t=0.0170s,應力波首先到達拱頂并由于臨空面的反射在頂部產(chǎn)生大范圍的應力下降;t=0.0220s時,應力波到達墻中,穹腳處出現(xiàn)了明顯的壓應力集中;t=0.0358s時,在應力波通過墻腳后,在墻腳處形成應力集中,并繞過墻腳向底部中間擴散。
2.2 塑性區(qū)的發(fā)展
圖5為地面爆炸荷載作用下洞室圍巖的塑性應變發(fā)展圖??梢钥吹?,當t=0.0183s時爆炸應力波達到洞頂并發(fā)生拉伸反射,在洞室上方形成塑性區(qū);當t=0.0226s應力波達到穹腳處,產(chǎn)生塑性區(qū)域并沿墻壁向下發(fā)展,300μs后在穹腳處開始產(chǎn)生塑性應變;t=0.0279s時,穹腳和墻腳處出現(xiàn)最大有效塑性變形值6.41×10-3,同時墻腳處的塑性區(qū)沿著一定的角度向底板下方擴展,并最終在底板下方形成一片貫通的塑性區(qū)域;當t=0.0420s時,洞室塑性區(qū)不再擴展,圍巖的塑性區(qū)域面積達到最大。
2.3 圍巖的受力和變形特征
圖6給出了t=0.420s時刻的洞室圍巖的第三主應力和剪應力云圖??梢钥吹蕉词覀葔κ芰γ黠@高于其他部位,主應力所在的區(qū)域和塑性變形區(qū)相吻合,穹腳、墻腳處有較大的剪應力集中。
圖7給出了t=0.420s時刻的洞室圍巖的第三主應變和水平位移矢量圖。從圖7(a)的第三主應變矢量圖中可以看出,洞室的穹腳、墻腳以及側墻為壓應變,底板下方主要為壓應變,少數(shù)單元為拉應變從圖7(b)的位移矢量圖中可以發(fā)現(xiàn),側墻臨空面的位移值要遠大于周圍區(qū)域的位移值,且越靠近洞壁位移值越大,側墻水平位移峰值由上至下呈現(xiàn)出波浪式分布。
圖8和圖9分別為洞頂?shù)装宕怪狈较蛳鄬ξ灰茣r程曲線和側墻墻中水平位移時程曲線。從某一時刻響應開始,洞壁的變形迅速達到最大值,隨后以近似線性的方式衰減回彈,但位移的回彈沒有回復到初始值,而是產(chǎn)生了殘余變形。洞頂?shù)装宓拇怪狈较蛭灰品逯狄h大于側墻的水平方向位移峰值,這是因為垂直方向是爆炸荷載的作用方向,因此,洞壁的垂直方向的位移峰值會比水平方向的位移峰值要大。同時可以看到,洞壁底板相對位移峰值雖然很大,但幾乎能回彈到初始值,只有很小的殘余變形,而側墻水平位移的殘余值要比洞頂?shù)装逑鄬ξ灰频臍堄嘀荡蟮枚唷?/p>
3 結論
(1)地面爆炸荷載作用下穹頂洞室的破壞發(fā)生在側墻附近以及底板下方一定深度位置,洞室頂部的破壞程度很小,其中側墻發(fā)生受壓破壞,穹腳和墻腳發(fā)生壓剪破壞,底板下方發(fā)生剪切破壞。因此,對于抗爆穹頂洞室,支護的重點應放在側墻。
(2)穹頂洞室側墻各部位的水平位移峰值由上至下呈現(xiàn)出波浪式分布,各部位的位移大小關系為:側墻下部>側墻上部>側墻中部。
(3)地面爆炸荷載作用下,洞頂?shù)装宓拇怪狈较蛳鄬ξ灰品逯狄h大于側墻的水平方向位移峰值,但側墻會產(chǎn)生更大的殘余位移值。
參考文獻
[1] 楊森,于連興,杜勝偉.地下洞庫作為國家原油儲備庫的可行性分析[J].油氣儲運,2004,23(7):22-24.
[2] 馬行東,李海波,肖克強.動荷載作用下地下巖體洞室應力特征的影響因素分析[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6,26(2):164-169.
[3] 趙以賢,王良國.爆炸載荷作用下地下拱形結構動態(tài)分析[J].爆炸與沖擊,1995,15(3):201-211.
[4] GB50086-2001,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guī)范[S].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