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俊
摘要:現(xiàn)代建筑作品的精髓在于建筑創(chuàng)意物質形態(tài)的表現(xiàn)以及對其中人文內涵的探索。設計師們在建筑材料和設計及手段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索者建筑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建筑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
關鍵詞:建筑外形;人文內涵;創(chuàng)新
建筑學屬于人文科學范疇,其目的是以經濟為基礎,法規(guī)為準繩技術為手段的,提供具有一定人文內涵的居住環(huán)境。評價一座建筑首推他的人文價值和創(chuàng)意表現(xiàn)。當代建筑人文內涵是的輝煌是現(xiàn)代建筑九十年奮斗的碩果。30年代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學院突破古典主義形式法則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建筑設計重視人流活動和功能的先河。70年代以來,順應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文化多樣性,復雜性的追求,一批研究型建筑師在世界各地默默耕耘將建筑的人文內涵探索及其穿衣表現(xiàn)表現(xiàn)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現(xiàn)代船塢俱樂部
羅納港口(羅納游艇港口)位于萊茵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qū)。這個地方本來坐落著一家曾經欣欣向榮的綜合企業(yè),然而這家企業(yè)最終在2003年關門大吉。于是,這塊土地回歸到了業(yè)主手中,她需要定制一個方案,將康絲坦姿湖(Lake Constance)畔的采石場改頭換面,成為風光旖旎的度假勝地?,F(xiàn)代船塢俱樂部相當于總體規(guī)劃的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階段,正是因為這個項目,如今歐洲最富麗堂皇的一處帆船港口采應運而生。為了符合自然保護區(qū)的規(guī)定,客戶與建筑師勝負重則他們在頗具匠心地對原有建筑進行重建的同時,還需要以一種滿懷敬意的方式將自然與人造建筑融為一體。
項目施工耗費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第一階段是港口開發(fā)和寫字樓雙管齊下。這棟樓的精細度很高,由混凝土制成,采取了懸挑結構。這一雄心勃勃的管狀結構破水而出,建筑師在確定走向的時候,將焦點放在海濱部分。這一管狀結構通過一個基座固定在地面上,遠看就好像是靈動地漂浮在水面上,這種效果使得建筑可以與周圍的船帆,水面和徐徐微風融為一體形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二期工程隊海岸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再設計。三期工程中燦爛寶石俱樂部會所建筑從海岸線上拔地而起,這座14米高的樓宇形成了羅納港口綜合設施中一處生機勃勃的焦點。這處立方體建筑和寫字樓的水平線走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由一個巨型的玻璃箱組成的,這個玻璃箱將一個開放性的鏤空水泥結構包裹起來,這一水泥結構與蘆葦和樹叢構成的自然環(huán)境共同形成一幅天然的旖旎畫卷。白天,不規(guī)則形狀的墻壁與日照在水面上形成的斑駁光影相應成趣,夜幕降臨的時候,基本建筑要素中所包含的驚喜LED照明系統(tǒng)提供了五顏六色并不斷變化的圖案序列,給原本就別具一格的立面更添勃勃生機。
俱樂部會所所坐落的的康斯坦茨湖上,面年一大片郁郁蔥蔥的草地,這個區(qū)域是為游艇預留的冬季泊位。一年四季,桅桿林立,千帆競渡,成了這一地區(qū)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
設計師的想法就是利用這一特色風光的豎直特征創(chuàng)造一個對話,具體方式就是借助某個幾何建筑形態(tài),利用其墻壁柔和的審美特色,從而顛覆這一地區(qū)傳統(tǒng)的視覺特征。這棟建筑需要足夠的高度,這樣才能從周圍高聳林立的桅桿中脫穎而出,同時,這棟建筑需要呈現(xiàn)出一定力量感,從而成為整個地區(qū)的中心景點,成為畫龍點睛之筆。
二、雷恩生態(tài)博物館
生態(tài)博物館這個理念起源于法國。20世紀70年代,兩位博物館學家提出這一說法。盡管生態(tài)這個詞讓人聯(lián)想起生態(tài)學,但就博物館這個門類來看,生態(tài)的定義一改更為廣泛。這一說法指的是對文化慣例與傳統(tǒng)進行全面解讀得到新理念,為遺產報貨,詮釋慣例并用于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機遇。
坐落于雷恩市郊區(qū)的生態(tài)博物館追溯了班帝奈農場(Bintinais Farm)長達五個世紀的歷史,這個農場是這一地區(qū)最為悠久的農場之一。借助農用機械,日常用品,服裝,家具,工藝品,稀有品種和農作物的保護項目的展示及互動性視聽教育設備,博物館的訪問者可以了解到布列塔尼地區(qū)務農人員自17世紀以來的日常工作與家庭生活。這塊土地的西側是郁郁蔥蔥的灌木叢,東側是班帝奈家族的花園,北側是野生櫻桃林和遠處的農業(yè)園區(qū),而南側是一條進入的道路。
2000年,博物館從雷恩市接受了大批捐贈的本地古代家具,這讓原本就令人疼不已的用地緊缺的問題雪上加霜。博物館別具一格的風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蜂擁而至,但建筑的格局過于古舊,而且缺乏便利性,想要容納這些游客并非易事。除此之外,博物館的十九名員工在主樓擁擠不堪的辦公室中工作,也苦不堪言。因此,尋求擴張已經成為了不可扭轉的大趨勢。于是,在2006年,雷恩市展開了全球得到競標活動,希望能夠找到不拘一格的方案。項目簡報要求能夠體現(xiàn)博物館的靈魂以及博物館代表的城鄉(xiāng)歷史和傳統(tǒng),所有者一切,都需要通過建筑形態(tài)重新構建,設計方案一定要一目了然,不僅要能夠造福博物館員工,也要能夠福澤訪客。周邊的櫻桃林要精心保護,而在南側要建造一個新的停車場。除此之外,建筑還要能夠提供額外的辦公室并且保證門廳和臨時展覽空間之間的通道在具備便捷性的同時,還要能夠照顧到各種用戶的需求。
在雷恩博物館這個案例中,因為建筑師們孜孜以求地想要根據(jù)建筑用地具體的特征設計建筑。建筑師們相信,建筑外層就行結構和周邊背景之間的聯(lián)系,建筑師提議建造一個旗艦式的擴建結構,使用當?shù)夭少彽目沙掷m(xù)性(包括栗書,道格拉斯松樹,有機著色的混凝土和大麻纖維隔熱材料),而立面的表現(xiàn)方式則受到了這個地區(qū)的典型建筑的影響。他們將臨時展區(qū)設置在西側,這樣就可以保護櫻桃林百分之七十的現(xiàn)有林地。而南北朝向意味著博物館在冬天可以沐浴在陽光之中,在夏天則又可以享受蔭涼。為了鼓勵生物的多樣性,整個結構都會被景天屬植物覆蓋。為了保證和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設計方案強調建筑的緊密性。而格局設計上突破是,他們最終找到了方法,將原有入口延伸到新增要素,建造了一個讓人感到賓至如歸的多功能接待處,他們采取同樣的方式對辦公室進行安排,保證博物館員工和訪客可以保持木管接觸。
出于規(guī)劃與技術原因,想要在整個結構頂部覆蓋滿景天屬植物是不可能的。因此,建筑師決定在原有建筑傾斜的屋檐部分和南側的擴建部分用織物來代替景天屬植物,除此之外,最初的設計方案幾乎原封不動。雷恩生態(tài)博物館與傳統(tǒng)農場博物館的正式設計語言背道而馳,因為一般農場博物館都難免會單純追求鄉(xiāng)野氣息,落于俗套。而雷恩生態(tài)博物館獨樹一幟的設計令人欣慰。這座雷恩生態(tài)博物館認真地傾聽歷史,融入了本土情懷,這一點決定了建筑師對材料和細節(jié)的選擇。但是,博物館建筑大膽的形式同時又著眼未來,為傳統(tǒng)技術的理念賦予了新的生命作為理性主義思想孕育下的精華,現(xiàn)代建筑作品的精髓在于建筑創(chuàng)意物質形態(tài)的表現(xiàn)以及對其中人文內涵的探索。設計師們在建筑材料和設計及手段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索者建筑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建筑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內向的私密小空間,到開敞的公共大空間,通過不斷研究實踐做到了創(chuàng)意形態(tài)和人文內涵的良好結合,這是當代建筑師為建筑這一長久的歷史課題寫下的答案。
【參考文獻】
[1]左琰.城市與建筑的人文悅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
[2][德]維特科爾.人文主義時代的建筑原理[M].第6版.劉東洋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3]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7:276-277.
[4]李澤厚.莊子美學札記[A].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
[5]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135.
[6][德]丹尼爾.艾冬柏譯.世界創(chuàng)意建筑[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
[7]彭一剛.感悟與探尋[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