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案例背景】
5~6歲的幼兒隨著他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他們對美的看法也有了自己更獨到的見解。教師對幼兒的行為和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時,過多偏重于作品結果的優(yōu)劣,評價的內容偏重于幼兒“學”的知識和技能技巧方面,評價標準往往偏于成人化,如畫面是否干凈、比例是否恰當等。
【案例描述】
今天的活動是“喜迎六一”美術活動,孩子們通過畫、剪貼、折紙多種形式創(chuàng)作粘貼畫。孩子們興致勃勃拿著畫筆開始繪畫了,這時王××跑到我面前:“老師我想折一朵花,怎么折???”我?guī)椭怂2灰粫睢痢劣峙芰诉^來:“老師小草怎么畫了?”我提示她,她完成了回去了。張××完成的最快,拿著畫紙快速地跑到我前面,高高興興地說:“老師,看看我畫的,多漂亮。”正當他要和別人炫耀時,我對他說:“張××,你這幅畫還應該再添點東西,當我要為張××修改作品時,張××很快搶過我手中的筆,急切地說:“老師,我不想這樣!”當時我愣住了。
回想起我平日的舉動,美術活動后,我看著孩子們的作品不如我想象的好,我經常和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顏色涂的要均勻,不能留白,你的畫還可以添一些花兒、草兒、白云……回去接著畫!”如孩子們有什么需求或上交的作品沒有我想象的好,我就會忍不住拿油畫棒幫他們修改,“這里可以這樣啊”。這種情況,是什么原因呢?我意識到了責任在于我,平日的舉動以為是幫助了孩子,卻局限了孩子自我發(fā)展的愿望,沒有給孩子自主的空間去想象和創(chuàng)造。
【案例分析】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這個活動中,我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孩子作品添上一筆的時候,孩子的反應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方法不正確,為了讓幼兒的作品更完美,教師總是從自己的審美標準出發(fā),好心地為孩子作品添一點,改一點,但從幼兒的發(fā)展來看,反而適得其反。我們成人不要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在幼兒自主表達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不應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因在藝術活動中,我們要做的是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支持幼兒大膽地表達和創(chuàng)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chuàng)造的快樂。
2.教師這種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就像一個人習慣了用拐杖走路,而一旦丟掉了拐杖會不習慣一樣。忽略幼兒與審美對象所進行的平等心靈對話,久而久之,幼兒只有認同教師及其知識,沒有自己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感知和體驗,更沒有了對藝術的興趣,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也就成為一句空話。只要教師不再用“像不像”“好不好”“對不對”等成人的標準來評價幼兒的畫,或者在幼兒自主表達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做過多的干預,而是在乎幼兒作品反映了幼兒怎樣的感受、認知、想象和創(chuàng)造,教師會驚喜地發(fā)現,幼兒是多么具有表現力。只有這樣,幼兒就不會是人云亦云的模仿者,而是想象豐富、有獨到見解的創(chuàng)造者。
3.藝術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的感知經驗為前提,要用恰當的方法肯定幼兒作品的優(yōu)點,以表達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導其提高。在活動中教師要做到評價方式的多樣性,案例中教師沒有肯定幼兒的藝術作品,我們應該考慮幼兒的不同個性特點,對不同的幼兒采用恰當的評價方法。教師可用肯定的笑容、適度的贊美、鼓勵的動作、適當的獎賞等方式,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只有針對幼兒的個性特點采用靈活變化的方式,才能有效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更好地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滿足幼兒不同的發(fā)展需求。
【幼兒藝術能力培養(yǎng)的誤區(qū)】
1.兒童畫就是孩子的涂鴉
我們通常所說的兒童畫,指的是孩子畫的那些有形象、有色彩、有場景甚至有情節(jié)的畫。孩子的涂鴉屬于孩子繪畫的低級階段,雖然也是兒童繪畫作品,但主要還是以無意識繪畫為主。
2.兒童畫不需要學的
雖說孩子的畫“發(fā)乎天性,難得的就是‘自然二字”,但要是讓孩子那些自然純真的涂鴉之作成為一幅好作品,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畫畫需要一定的知識經驗積累,沒有積累,孩子想畫畫也常常不知道從哪畫起。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畫的畫很多都是線條,沒有具體的形象,不僅沒有構圖,涂色也沒有章法。學習的過程就是孩子積累知識的過程,孩子不僅能知道從哪里起畫,在表現事物形象、構圖和配色等方面也會上一個層次。
3.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才能是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藝術家
培養(yǎng)幼兒的藝術才能是要培養(yǎng)幼兒對審美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在審美活動過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不僅僅只借助音樂、美術、文學等形式,還包括大自然、人的言行等,培養(yǎng)幼兒美感既不是培養(yǎng)幼兒成為藝術家,也不是讓藝術完全成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激發(fā)幼兒最初對美的興趣,給他的人生一個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