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菲菲
摘 要: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課,應該猶如一首精致的詩和一幅優(yōu)美的畫,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流連忘返,情不自禁地深深愛上語文課,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這應該是所有一線語文教師終身的職業(yè)追求。
關鍵詞:語文;學生;課堂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枯燥乏味,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機械地講,學生在課堂上被動聽,學生閱讀不夠,積累不夠,討論不夠,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久而久之,課堂變成了學生應付考試訓練答題的場所,他們雖然能在考試中比較熟練地應用教師教給的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但是語文素養(yǎng)未必有所提高。因此,越來越多的教育家呼吁,小學語文課堂要回歸語文的本真,要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色生香起來。這就要求我們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在新課改的引領下,實現小學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一、語文課堂要“活”,源有活水,活力四射
語文課堂中的“活”,表現在教師對教材和教案的靈活處理。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必非要受限于教案,不能為了完成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學習情緒,如果一味按照教案進行,教學進度是保證了,但是教學效率呢?例如,有一次我正在給學生認真上課,學生也正在聚精會神地聽課,突然一只小鳥飛進了教室,同學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了小鳥的身上,盡管我強調了一遍:小鳥飛小鳥的,我們學習我們的,但學生還是時不時看著小鳥,這時我就放棄了繼續(xù)教學的計劃,轉而要求所有的學生一起認真觀察小鳥,想象小鳥此時的驚恐與不安,考慮小鳥怎樣才能飛出去找到回家的路,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興奮地看著小鳥,終于小鳥從開著的門的空間飛了出去。好,此時我說:同學們,你們寫作文的時候有時會感覺沒有素材,不知道要寫什么,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嗎?現在我們就開始寫一篇隨堂作文,題目就叫“迷路的小鳥”。同學們都開始積極寫起來。如果我強制要求學生不看小鳥,回歸課堂,是不是就浪費了一個很好的鍛煉學生寫作的機會呢?同時,語文課堂中的“活”,還應表現為讓學生有活兒干,就是讓學生全方位動起來,學生可以說的教師一定不多說,學生可以自學的教師一定不插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體。語文課堂要有活水,這就要求我們一線語文教師在備課時,不僅僅滿足于現成教材和教輔所呈現的知識內容,不拘泥于教輔對教材的教學解讀,教師要具備獨立解讀教材的膽識和氣魄,教師要有足夠寬泛的教學視野。
二、語文課堂要“色”,色味俱全,色彩繽紛
語文課堂的“色”,應該是全方位的。語文課堂的“色”可表現在板書方面,表現在板書方面就是編排有序,流暢優(yōu)美,這樣的板書能夠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能夠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窗口,這樣既呈現了課堂的色,又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語文課堂的“色”還可表現在課堂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上。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教師可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雅魯藏布大峽谷》時,單純通過課文學習,學生對作者表達的熱愛自然景色的感情體會可能不深,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圖片或者視頻,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神奇壯麗,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表達的對祖國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也能感染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自然的感情。
三、語文課堂要“生”,生氣勃勃,自然生成
語文課堂的“生”,表現在教師身上就是精神飽滿,儀態(tài)可掬,持重端莊。教師充滿正能量的精神狀態(tài)一定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心靈效應。語文課堂的“生”表現在學生身上就是注意力集中,興趣盎然,大膽質疑,熱烈討論,共同探究,合作學習。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過程中,思維碰撞瞬間油然生成的教學亮點會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愛上語文,沉浸在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中。
四、語文課堂要“香”,書香滿堂,化為心香
一堂精彩優(yōu)秀的語文課,應該是充滿濃郁香味的。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學生經常閱讀經典名著,優(yōu)秀詩文,加強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底蘊,讓學生體會濃郁的人文情懷。在教師激情范讀、學生傾情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盡量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煉字之美和魅力之香。教師要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進一步去觸摸作者的心靈之香,去感受文學作品所折射出來的人性之香和思想之香,進而去感染自己,讓自己也“香”起來。
總之,一個源有活水的課堂,一個色味俱全的課堂,一個生氣勃勃的課堂,一個書香滿堂的課堂,一定是一個讓學生雀躍的課堂。學生通過活色生香的語文課堂,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啟迪了智慧,洗滌了靈魂,提高了素養(yǎng),提升了境界,還有什么事情比這更有意義呢?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活色生香的詩情畫意吧,做這樣的語文教師,將是功德無量的。
參考文獻:
[1]張艷麗.如何營造活色生香的語文課[J].文學教育(下),2011(3).
[2]梁梅芬.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活色生香”[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