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芝
(盱眙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內科,江蘇 盱眙 211751)
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
黃樹芝
(盱眙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內科,江蘇 盱眙 211751)
目的:探討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方法:將盱眙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4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n=20)和參照組(n=20)。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及其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分。結果: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分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護理,能促進其康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腦梗死;康復護理;老年患者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是患者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其腦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致使其腦組織發(fā)生缺血、缺氧或壞死,最終導致其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該病在老年人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臨床研究表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fā)生腦梗死[1]。該病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目前,臨床上治療腦梗死的原則主要是糾正其腦部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改善其神經功能,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2]。本文主要研究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
本研究所選取的40例患者均為盱眙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老年腦梗死患者。這4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偏癱等情況。其中,排除意識不清、合并有精神疾病、存在溝通障礙、中途轉院、年齡<60歲及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將這4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n=20)和參照組(n=20)。在研究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9例,男性患者有11例;其年齡為60~82歲,平均年齡為(70.6±3.7)歲;其中,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分別有6例、7例、6例和3例。在參照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8例,男性患者有12例;其年齡為61~80歲,平均年齡為(69.5±3.9)歲;其中,合并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分別有5例、5例、8例和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方法是:1)心理疏導。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易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從而可影響其治療。因此,護理人員應以親切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交流,為其介紹與腦梗死相關的醫(yī)學知識,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幫助其樹立治療的信心。2)環(huán)境護理。注意保持患者病房環(huán)境的安靜、整潔,定期打掃病房,不要讓陌生人隨意進出病房,以免打擾其休息。3)體位護理。在患者臥床時,協助其保持正確、舒適的體位,告知其避免壓迫患側的肢體。定期幫助患者翻身,并對其進行肢體按摩。4)用藥指導。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對于記憶力較差、經常忘記服藥的患者,應告知患者家屬按時提醒患者服藥。5)飲食護理。向患者強調合理安排飲食對促進其康復的重要性。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及個人喜好為其制定飲食計劃,讓其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避免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3]。對研究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按照進行臥位平衡訓練、床邊坐立訓練、站立平衡訓練和行走訓練的順序,為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引導其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2)對于早期不能下床活動的患者,應協助其在床上進行體位的變換訓練、肢體的伸直及屈曲訓練、軀干的扭轉訓練及坐立訓練等。每天訓練2~3次,每次訓練的強度應以患者不出現疲勞感為宜。3)在患者能夠下床活動后,協助其進行站立訓練和行走訓練。在協助患者進行站立訓練時,應先讓其用健側的下肢支持體重,再協助其用患側的下肢支持體重。在協助患者進行行走訓練時,護理人員應站立在患者的患側,用手攙扶患者緩慢地行走。4)指導患者進行穿衣服、洗漱、上下床、用餐等日常生活訓練,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4-5]。
進行護理前后,采用我院自制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量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將兩組患者的治護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和惡化四個等級。經治護,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明顯改善,為顯效。經治護,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為有效。經治護,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未得到改善,為無效。經治護,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加重,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為惡化??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分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參照組 20 24.18±18.23 46.18±8.45研究組 20 24.19±17.28 70.93±10.32 t值 0.0017 8.2984 P值 0.9986 0.0000
研究組患者接受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接受治護總有效率的比較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患者可出現肢體麻木、偏癱、語言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fā)群體。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對護理服務越來越重視,過去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康復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臨床上轉變護理觀念,采用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的護理模式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護理[6]??祻妥o理是康復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臨床上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護理,能促進其康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1] 王丙華.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作用[J].醫(yī)藥前沿,2014(13):312-313.
[2] 陶抗豐.早期康復護理對102例急性腦梗塞病人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母嬰世界,2015(12):172-173.
[3] 吳雪婷.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認知及預后的影響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4(15):124-125.
[4] 蔡美娟.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療效分析[J].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14(5):513,514.
[5] 劉麗芬.腦梗塞致肢體功能障礙的康復護理[J].醫(yī)藥前沿,2016,6(32):250-252.
[6] 李艾琴.腦梗塞急性期康復護理對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今日健康,2016,15(1):286.
R473
B
2095-7629-(2017)20-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