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爽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研究
閆 爽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研究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方法:將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與同期在該院進行體檢的25例健康人作為本研究的對象。將25例健康人設為對照組,根據(jù)5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心衰A組(心衰較為嚴重的患者,n=28)和心衰B組(心衰較輕的患者,n=22)。對三組研究對象均進行彩超檢查,并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對其右心室的功能進行評價,然后比較三組研究對象右心室心肌各取樣部位(三尖瓣環(huán)、基底段、中間段)的收縮期峰值速度(Sm)、舒張早期運動速度(Em)、舒張晚期峰值速度(Am)和Em/Am的比值。結(jié)果:在右心室三尖瓣環(huán)和基底段心肌的各項參數(shù)方面,心衰A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心衰B組和對照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心衰B組和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B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右心室中間段心肌的各項參數(shù)方面,心衰A組患者的Sm低于心衰B組和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B組患者的Sm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A組和心衰B組患者的Em、Am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A組和心衰B組患者的Em、Am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研究對象Em/Am的比值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顯著,可較為直觀地評價其右心室的功能。
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心力衰竭;右心室功能
過去,臨床上在診斷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時,主要對其左心室的功能進行評價,而對其右心室的功能缺乏便捷、準確的評價方法。但是,評估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改變情況對其治療方案的選擇及評估其預后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2-3]。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對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日益受到醫(yī)學工作者的關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是一種新興的無創(chuàng)性室壁運動分析技術。此技術能直接從心肌組織中提取信號,定量測量心室壁的運動速度,能反映局部心肌的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為了探討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筆者對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近年來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與同期在該院進行體檢的25例健康人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F(xiàn)將研究方法和結(jié)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的對象是吉林省吉林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與同期在該院進行體檢的25例健康人。其中5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均經(jīng)臨床檢查得到確診。將25例健康人設為對照組,根據(jù)5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心衰A組(心衰較為嚴重的患者,n=28)和心衰B組(心衰較輕的患者,n=22)。心衰A組患者普遍存在乏力、運動耐力下降、頸靜脈怒張、雙下肢水腫、肝中靜脈擴張等臨床表現(xiàn)。心衰B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運動耐力下降等臨床表現(xiàn),但不存在頸靜脈怒張、雙下肢水腫、肝中靜脈擴張等臨床表現(xiàn)。在心衰A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5例;其最小年齡為41歲,最大年齡為85歲,平均年齡為(62.3±10.2)歲。在心衰B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9例,女性患者有13例;其最小年齡為38歲,最大年齡為82歲,平均年齡為(61.2±9.3)歲。在對照組健康人中,有男性14例,女性11例;其最小年齡為40歲,最大年齡為83歲,平均年齡為(61.4±8.5)歲。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GE Vivid 7 Dimension 彩色超聲儀對患者進行檢查,探頭的頻率為1.5~3.8 MHz。該儀器備有定量組織速度成像分析軟件,可同步定量分析6個右心室心肌組織的速度曲線。取患者標準的右心室流入道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采集并存儲其連續(xù)三個心動周期心肌組織的多普勒圖像,然后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分析心肌各取樣部位收縮期峰值速度(Sm)、舒張早期運動速度(Em)、舒張晚期峰值速度(Am)和Em/Am的比值。各取樣部位設計如下:將各室壁三尖瓣到三尖瓣瓣尖的心肌定義為基底段,將三尖瓣瓣尖到乳頭肌附著點終止處的心肌定義為中間段,將乳頭肌附著點終止處以下的心肌定義為心尖段,同時對三尖瓣環(huán)的各項參數(shù)進行檢測。后期由于心尖段的影響因素較多,曲線圖像的顯示效果欠理想,故未將其納入統(tǒng)計的范圍內(nèi)。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右心室三尖瓣環(huán)心肌的各項參數(shù)方面,心衰A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心衰B組和對照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心衰B組和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B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心衰A組、心衰B組與對照組患者右心室三尖瓣環(huán)心肌各項參數(shù)的比較(±s)
表1 心衰A組、心衰B組與對照組患者右心室三尖瓣環(huán)心肌各項參數(shù)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心衰B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Sm(cm/s) Em(cm/s) Am(cm/s) Em/Am心衰A組 28 5.59±1.52*# 3.85±1.42*# 3.85±1.42*# 0.60±0.26*#心衰B組 22 8.79±2.39* 7.07±2.59* 7.94±2.61* 0.91±0.44*對照組 25 10.75±2.81 10.93±3.12 9.34±2.4 1.21±0.23
在右心室基底段心肌的各項參數(shù)方面,心衰A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心衰B組和對照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心衰B組和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B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心衰A組、心衰B組與對照組患者右心室基底段心肌各項參數(shù)的比較
在右心室中間段心肌的各項參數(shù)方面,心衰A組患者的Sm低于心衰B組和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B組患者的Sm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A組和心衰B組患者的Em、Am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A組和心衰B組患者的Em、Am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研究對象Em/Am的比值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心衰A組、心衰B組與對照組患者右心室中間段心肌各項參數(shù)的比較
在本研究中,取患者標準的右心室流入道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采集并存儲其連續(xù)三個心動周期心肌組織的多普勒圖像,然后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分析其心肌各取樣部位的參數(shù),能顯示其右心室收縮-舒張功能的變化曲線,從而反映其右心室整體及局部功能的變化情況,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心衰各組患者其Sm均明顯下降,這表明50例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的收縮功能均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本研究的結(jié)果還顯示,在右心室三尖瓣環(huán)和基底段心肌的各項參數(shù)方面,心衰A組患者的Sm、Em和Am均低于心衰B組患者,其Em/Am的比值小于心衰B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近年來,隨著利尿劑的廣泛應用,右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已不能完全反映其心臟心室的功能。有時患者的臨床癥狀較輕,但對其進行心功能測定的結(jié)果顯示其心功能已出現(xiàn)明顯的損害。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準確性較高,可為臨床上早期診斷該病及為該病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綜上所述,用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顯著,可較為直觀地評價其右心室的功能。
[1] 黃麗英,詹小蓉,鄭寶群,等.定量組織速度成像技術評價冠心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縮與舒張功能的研究[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5,7(4):228-231.
[2] 趙廣明.組織多普勒顯像評價冠心病對右室舒張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7,8(7),103-107.
[3] 袁文利,萬征,黃燦亮.組織多普勒成像聯(lián)合Tei指數(shù)評價冠心病患者右心室功能[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8,17(4):288-291.
[4] Carlos A.Roldan,M.D.The ulrimate Echo Guide[J].人民軍醫(yī)出版,2008(1):55.
R445
B
2095-7629-(2017)20-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