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花
摘要: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生本"與教學有效性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突,那么他們之間是矛盾的嗎,是否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呢?就此問題產(chǎn)生兩者關系的思考,最終認為生本能夠提高教學有效性,是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生本;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030-01
1.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必要
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當今社會教學追求的目標。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學會生存》指出:"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社會需要發(fā)展,教育是發(fā)展社會的根本,然而資源有限。因此,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成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學有效性研究就是研究如何使主體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使學生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消化,在知識能力個性上得到最大的正向發(fā)展。因此,提高教學有效性是適應社會需求的,是必要的。
2.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學生發(fā)展的首要條件就是具備學習能力。因此我認為課改的中心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
然而想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就要給他什么樣的環(huán)境。要想教會學生學習,就必須提供一個讓學生自主自立的學習環(huán)境,即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所以,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全面支持。為此,教育者們破開"師教生聽"的傳統(tǒng),開辟出"生本課堂"這一理念,高度尊重學生,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師簡單的引導和必要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學習過程和任務,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所以, "生本"應成為每位教師心中的不變原則。
3.兩者關系
教會學生學習越來越多的受到大家的重視,以生為本在課堂上也為大家所熟知所推崇。生本的大門確實已經(jīng)打開,但是這條路該怎么走卻并不是每位教師都熟悉的,大家都在探索在實踐。而實踐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似乎"生本"有礙于有效性,許多課堂為了實現(xiàn)以生為本的目標,將教學進程拖得很長,又或者只有優(yōu)等生學到了知識。我經(jīng)常覺得困惑,一節(jié)課,假如我采取 "生本"的模式,我想達到的教學目標并不扎實,很多學生會魚目混珠假裝在思考而實際上腦袋里想著什么你永遠都猜不到。是不是過度重視生本而導致了教學無效呢?
我認為只要正確應用"生本"原則能夠提高教學有效性,"生本"是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方法。
(一)內(nèi)因促進有效性。以生為本并不是一節(jié)課,它體現(xiàn)在所有教學的整體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做到是更加精準的設置問題,找到學生認知與新課認知的沖突點或者矛盾點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外因重要但遠沒有內(nèi)因更加重要,只有學生從心底里覺得疑惑,想要去解決問題,想要得到答案的時候,有效性才會提高。
其次教師要克制住自己,不要干擾學生的學習。所謂教者心切,有時候學生還沒思考幾分鐘就馬上收回學習權利,會使學生失去興趣,產(chǎn)生"反正我不思考,待會老師也會講"或者"我思考了,老師也不聽我的想法"等消極心理。教師一定要學會等待,那種靠自主合作學習解決了心中疑惑的喜悅感與成就感是學習的巨大動力,能夠讓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愿意思考、學習,大大提高有效性??傊?,就是力求讓學生自己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學習,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導學提高有效性。那么課堂上是否放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曲曲折折的逐漸找出真相呢?我覺得不恰當,時間多少也是有效性的指標。學生由于受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的局限,加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各科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又有所不同,所有的教學都用自主探索的方法存在著相當?shù)睦щy。因此,導學是生本課堂中提高有效性的好幫手?,F(xiàn)如今涌現(xiàn)出的許多導學案都頗有意思,教師抓住知識矛盾點或者發(fā)展點,只提出如何學習的指導性意見,設計出學生學習的思維路線圖,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大大的減少了走錯路走彎路的可能性。
(三)確定角色保證有效性。那么是不是只有有了導向案,教師在課堂中就無關緊要了呢?不是的。除了在課堂中點撥教學難點,教師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主持人,或者叫做組織者。教師要做的很多,比如需要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要做到任何時候公平公正,無論對錯好壞均不能打擊,才可能使學生的想法逐一呈現(xiàn)。另外,教師也是參與者,與學生的地位平等,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但不能輕易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對于學生對教師觀點產(chǎn)生的疑問,仍要以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學生先互相答疑,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才進行點撥、釋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會得到了很大的加強,特別是通過質(zhì)疑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辨與批判精神。教師只有扮演好這兩個角色,才能更好的保證生本與有效性不產(chǎn)生沖突。
(四)雙管齊下實現(xiàn)有效性。最后,將知識與方法雙管齊下才能獲得大豐收。前面談到生本的重點在教會學生學習。不會學習方法、沒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只能被教師拉著走,而掌握了方法有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中跑著前進。所以,教師在為數(shù)不多的講解內(nèi)容中,不能只重點講知識內(nèi)容,也要突出方法的指導,幫學生理清思路,建立知識網(wǎng)絡框架。
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生本"也不例外。它能夠提高教學有效性,也可能起到負作用。它雖不是課堂教學的最佳方式,但的確是一種有效方式。我們要以追求教學有效性為重點,以少教多學為基本原則,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為終極目標去大膽探索更多的方式方法。我相信當生本課堂真正落實的時候,不用導學案,學生也能學得很好,甚至會比老師想到的多許多,師生會真正成為互相學習、心靈溝通的良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