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 “一詞多義”又可以稱同詞異義詞,是指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篇或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在進行英漢互譯的時候,詞義的選擇對譯文很重要。而詞語語義理據(jù)是指人們對詞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聯(lián)想,包括詞義擴展、引申和隱喻等。本文大量引用英漢兩種語言中一詞多義的例子,來探究影響英漢兩種語言中一詞多義的范疇語義理據(jù)的具體表征。
關鍵詞:英漢互譯 一詞多義 范疇 語義理據(jù)
一、引言
一詞多義這個術語產(chǎn)生于19世紀60年代,由語義學創(chuàng)始人布雷爾提出,我們都知道在漢語和英語中,常出現(xiàn)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英語中,除一些專有名詞和行業(yè)術語外,幾乎每個詞都有兩個或更多的含義;而在漢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更是比比皆是,像中國的姓氏,“封”,我們可以說封老師今天因為身體不舒服,沒來上課;可以說昨天下午,我收到一封信;也可以說大雪把道路封死死的,這三個句子中的“封”都是不同意義的,所以,在更多的情況下,英漢的一詞多義互譯需要我們根據(jù)它的語言形式和語言現(xiàn)象并且聯(lián)系語言的各種內(nèi)外部因素,從而確定最符合譯文的那個詞義。
二、一詞多義
我們在語篇和語境中常能看到一詞多義現(xiàn)象,比如“can”它作情態(tài)動詞的時候,是指能夠,也許;作名詞時指罐頭;用金屬或塑料制作的容器;再比如“train”,作動詞時指訓練、培訓;作名詞時候時指列車,火車。所以,英譯漢時,詞義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譯文的質(zhì)量,詞語意義選擇恰當,譯文才能忠實地表達原文意思,否則譯文將晦澀難懂。我們在進行英漢互譯的時候,其實就是傳播不同文化的時候,那么我們是用什么傳播文化的呢,無可厚非就是語言,所以我們譯者要想更忠于原文的話,就必須在原來詞語的意義選擇上下工夫,詞語的意義是多變的,并且隨著歷史社會的發(fā)展,有些詞的意義也會變化,甚至形成一種或更多的新的詞義,所以這更給我們的英漢互譯過程增加了難度。接下來,我將通過一詞多義界效應的三種自主性來分析一下在上下文中我們?nèi)绾芜x擇最正確的詞義并且探究相應的語義理據(jù)。
(一)注意自主性
注意自主性又叫對抗性,一詞多義的對抗性意味著兩個義項是互相排斥的焦點,他們處于競爭狀態(tài)中,如果一個處在關注的焦點,另一個則被排除在外。比如(1)We finally reached the bank.在這里,bank 有兩個可選擇的義項—河邊或者是銀行。如果我們選擇了河邊這個含義,那么就意味著我們摒棄了銀行這個含義,反之亦然。還有(2)Mary was wearing a light coat.這里,light有兩個可供選擇的義項顏色輕或是重量輕,我們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理解并選出最佳義項。在這里我們還引入軛式搭配(Zeugma)這個概念,意思就是一個詞以不同的詞義與兩個詞搭配使用。比如John and his driving license expired last Thursday.在這里expired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協(xié)議等文件因到期而失效;另一種是指人的逝世;去世。所以在這里,expired這一個詞以不同的詞義與兩個詞搭配使用。
(二)相關自主性
相關自主性是指兩個不同的義項本身是上下文敏感的構(gòu)象的事實從而更復雜化,由于這個原因,關系更為穩(wěn)定,受到常規(guī)約束的支持就越多,那給讀者的閱讀自主權也就越強。比如old這個詞,我們可以通過它的反義詞young和new來判斷它在上下文中選擇的是哪個義項。在漢譯過程中,同樣的詞它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既有可能是褒義詞,又可能是貶義詞,所以我們在英譯的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站在作者的立場,把握整個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感情基調(diào),從而確定詞語在語篇中的褒貶義。比如reputation這個單詞,它既可以是褒義也可以是貶義。比如The book is well worth of his reputation.這本書完全配得上他的聲望。這里的 “reputation”就是褒義詞;再比如His reputation were well known after scandal.這里的“reputation”就是貶義詞,所以,同樣的單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就是不一樣的意思,這時候就要依賴語境。由此我們看出在漢譯上不能只依賴詞典上的詞義,但是我們還必須從詞典上的基本義項出發(fā),聯(lián)系上下文,不斷進行推敲和改定,從而選擇出最符合原文情境的義項。
(三)組合自主性
組合自主性是指一個事實,即在一個組成過程中,例如由一個形容詞修飾一個名詞,其中一個參與的元素將與其他的參與者的意義相配合,或作為其范圍。在英語中,我們知道名詞被形容詞修飾,那么當這個名詞是多義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jù)前面不同的形容詞來判定我們所選擇的名詞的義項。比如a steep bank,我們因為steep這個形容詞選擇了河岸這個概念;再比如a high-street bank,在這個短語里,我們因為high-street 這個復合形容詞選擇了銀行這個概念。我們?yōu)槭裁茨芨鶕?jù)形容詞而選擇名詞的含義呢,那是因為無論一個詞語不管有多少個義項, 可以跟多少個不同的詞搭配,但在一個詞組或是一個句子中,這個詞語選擇的義項只能是一個。
除了形容詞之外,英語中有不少名詞,在與其不同的搭配它也形成了不同的詞匯和語法意義。在大多情況下,charge是指錢,商品和服務所需的要價,收費,也有指控,罪行和過失的意思,但前面如果有positive或是negative修飾的時候,就指正負電荷,可是后面接for sth.的時候,我們應該譯為要價,比如What did they charge for the repair?他們?yōu)檫@次修理花費了多少錢?前文提到的“can”和“train”也是如此;還有像 “cost”作動詞是指價錢為、花費;作名詞是指價錢、成本、代價等。還有英語里的副詞也是如此,如“close”作動詞指關閉;作形容詞是指距離上近的,接近的;作副詞是指距離上接近地。還有像“better”和“worse”既可以作形容詞和副詞表示更好的(地);更糟的(地)。
另外在英語中,固定的詞語搭配也有很多,如戴眼鏡,查地圖,下館子,看劇,聊八卦,聽戲等等,我們翻譯的過程中也要多注意這種約定俗成的搭配。
三、范疇語義理據(jù)
在認知語言學中,我們可以通過隱喻和轉(zhuǎn)喻思維來擴展詞義,例如,在漢語中,“活”的本義是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長。但是通過“生龍活虎(full of vim and vigour)”這一隱喻,我們可以知道是活潑矯健,生機勃勃的意義,像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比如“活靈活現(xiàn),活蹦亂跳,活形活現(xiàn)等等”。
詞的語義理據(jù)是借助詞的基本語義(有些還要借助詞的背景知識)的直接引申、比喻引申和提喻引申取得的。語義理據(jù)詞匯的引申義即由基本義或本義產(chǎn)生出非基本義,這種由基本義發(fā)展出來的意義就叫引申義。人們想要賦予一個詞語以引申義,首先必須熟悉其背景。其次在人生經(jīng)歷中要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感等,最后把所見或所聞所感等詞語的背景聯(lián)系起來。
四、結(jié)語
一詞多義體現(xiàn)了語言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了人類語言的強大生命力。認知語言學對一詞多義的研究大大拓寬了我們的視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語言和思維的內(nèi)部機制以及兩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引起了一些爭議。多義詞的任何詞義的存在都被視為有認知方面的理據(jù),諸如隱喻、轉(zhuǎn)喻、意象圖式等認知機制成為一詞多義分析的萬金油,只要研究者有足夠的耐心和創(chuàng)造力,所有的義項都可以被人為地納入由認知機制編制的大網(wǎng)之中,語言的任意性似乎被完全忽略了。另外一詞多義在不同的領域和專業(yè)中有各自不同的概念,所以我們在進行英漢互譯的時候,我們應該借助相關的書籍準確地選擇詞義。在英語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對同一句話有著不同的用意或不同的理解,導致雙方出現(xiàn)誤解,所以我們要理解一詞多義就要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在具體語境中分析詞語范疇的語義理據(jù),從而選擇符合譯文的最佳義項,使得英漢互譯更加生動,更加貼近原作,使得讀者在讀的過程中更能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Barsalou,L.W.CognitivePsychology:An Overview for Cognitive Scientists[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
[2] 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lsey,1996 .
[3] 張琳,楊湘伶.英譯漢“一詞多義”選義芻義[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
[4] 岳鵬.英漢具有語義理據(jù)的詞的對比[J].佳木斯教育學院報.2012(12).
[5] 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6] 何善芳.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 王娟.從認知語言觀分析漢英習語的語義理據(jù)[J].前沿,2007.
[8] 陳雋.英漢互譯中詞義的非等值現(xiàn)象探析[J].龍巖學院學報,2007.
[9] 李真.英漢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及其文化負載詞語[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14(4):140-142.
[10] 吳春雪.翻譯之理解問題探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2):150-152
[11] 敖世翠.原型范疇理論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解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