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會在身邊看到很多孩子不懂感恩,把父母的好與愛都當成理所當然,稍有不順心就給父母甩臉色。其實,孩子之所以這樣,恰恰是由于父母不夠自私。
1.父母“自私”,孩子懂事。
孩子懂事,是個緩慢的過程。只有父母“自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闖,孩子才能逐漸明白道理,逐漸變得懂事。
“自私”的父母會有自己的生活,不會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會讓孩子自己摸索、領悟,讓孩子有個思考的過程,能夠從自己的需求出發(fā)明白自己的內心。
2.父母“自私”,孩子自立。
很多孩子上大學后還不會洗衣服,很多人成家后連最基本的煮面都不會,他們指望父母做他們的“保姆”。
如果父母“自私”一點,狠心一點,讓孩子從小得到鍛煉,又怎么會出現這么多的巨嬰呢?
父母“自私”,孩子才能自立。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他明白,父母不是他的仆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父母都能幫他做。如果他自己不做他就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只有孩子從小樹立了這種觀念,才能自立自強,適應社會。
3.父母“自私”,孩子感恩。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父母兩人舍不得吃魚肉,總是將魚肉挑出來給兒子吃,自己吃魚頭。等兒子長大工作了,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飯,母親想要吃魚肉,兒子卻責怪母親不體諒自己。
父母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資源,自己吃糠咽菜,這樣養(yǎng)出來的孩子,往往會把父母的愛看作理所當然而不懂感恩。
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要自私一點,讓孩子知道,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沒有人會圍著他轉,父母滿足他的要求,是因為愛他,而不是理所當然。
父母的東西如果孩子想要,可以給他,但要告訴他,這件東西是父母的,如果你喜歡,父母可以再給你買一件,但你不能把父母的東西占為己有。
優(yōu)秀的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把自己與孩子分開,不要讓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擾亂自己正常的生活秩序。只有父母學會“自私”,孩子才能變得優(yōu)秀,孩子以后的人生也會更加幸福。
(申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