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
不同的文章按照其語用特點有不同的文本特質(zhì),可以分成側(cè)重語言教育的語用型文本和側(cè)重文學教育的主題型文本。教師可以靈動地將各種有針對性、創(chuàng)造性的語用訓練項目融合在主題型閱讀教學中,這樣能讓學生在感受文章文學性的同時體會到其中的語文味兒。
發(fā)現(xiàn)語言的奧秘是借助語言信息的幫助,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挖掘和探究。教師可以讓學生留意文章中一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句子,然后咀嚼其在文章中的重要性。通過比較、挖掘和探究,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并分析這些句子里有什么隱藏的語義信息,體會作者的良苦匠心和文句中包含的深刻意蘊。
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關(guān)注文章中的一些細節(jié),并分析其中隱藏的語義信息。當賈母問林黛玉讀什么書時,林黛玉回答讀了《四書》,林黛玉問姐妹們讀什么書時,賈母卻說只是識字而已,不算是讀書。此后當賈寶玉問林黛玉讀什么書時,林黛玉也回答只是認識了幾個字而已。這個情節(jié)看似在文章中可有可無,但是實際上卻能從中讀取不少語用信息。林黛玉后來主動認同了賈母的看法,改變了自己的回答,通過分析上下文語境便可以看出這里展現(xiàn)了黛玉寄人籬下而步步慎重的性格特點,有一定的語用價值。
通過發(fā)現(xiàn)語言細節(jié)的分析方法雖然看上去只是在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但是如果從語用學的角度進行探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在挖掘文章中的隱性信息,探究其中的言外之意,有助于學生進行深閱讀。
修復語言指的是挖掘文章中的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然后找到其中的矛盾點,嘗試進行修復,并思考這是否真的矛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質(zhì)疑,然后嘗試將該矛盾處的上下文語境拿出來進行探究分析,讓學生對文章的深層次寓意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學習《祝?!窌r,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通過修復語言的方式探究人物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如提出問題:“四叔在看到祥林嫂被人帶走時,說‘可惡,后來見到衛(wèi)老婆子后也憤憤地責備其鬧得天翻地覆,但是為何他不直接向祥林嫂的婆婆提出抗議呢,而是默許了對方的做法,這樣是不是不合乎情理呢?”抓住了這個矛盾處,教師讓學生嘗試填補“可惡!然而……”中的空白,這促使學生深入探究這個問題,嘗試補充省略號中未曾說清楚的問題。學生發(fā)現(xiàn)原本矛盾的地方其實并不矛盾,由于社會文化語境的因素填補了這個罅隙,讓其變得合理了。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對社會文化語境之于語用的影響有了更深的了解。
這樣的分析除了是在探究文章的內(nèi)容以外,其實也是在探究矛盾的語用狀態(tài),分析這種矛盾在特殊語境下產(chǎn)生的特殊語義,探討“矛盾”因何而被“修補”。這對于學生提升語用能力、學會如何婉轉(zhuǎn)地表達內(nèi)心想法有很大的益處。
創(chuàng)造語言指的是抓住文章中的某些空白處展開一定的想象,嘗試用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彌補空白處的語用訓練的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在文章特定的情景語境下進行探究,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補充。
在指導學生學習《雨巷》時,如何理解如同丁香一樣帶著愁怨的姑娘的形象是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語用訓練和該問題的探究結(jié)合在一起,組織學生嘗試用創(chuàng)造語言的方式展開語用訓練。教師可以提出:“文章中展現(xiàn)了姑娘的形象,但是對該姑娘的內(nèi)心情感、動作、語言等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嘗試用散文的形式改寫這首詩歌,將詩歌中的空白處補充起來,多元化地展現(xiàn)這個姑娘的形象?!边@個題目不僅讓學生抓住文章的空白處展開分析,更促使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文體改寫文章,對于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如有學生在寫作中嘗試如此改寫:“那個姑娘手中拿著一把油紙傘,一直凝望著小巷的另一頭。另一頭,傳來了兩個人說話的聲音,那么甜蜜,那么溫柔。然而,姑娘知道,其中一個男聲正是她愛的人所發(fā)出的聲音。她的眼睛里彌漫出一種淡淡的霧氣,終于,她緩緩地回過了頭,向著小巷的另一頭走去。一路上,她和一個詩人擦肩而過,她淡淡地回眸一瞥,卻將自己的哀傷種入了那個詩人的心頭。”這段語用訓練展現(xiàn)出了學生對語言的掌控能力,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除了可以抓住文章的空白處進行語言創(chuàng)造以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將文章從某種文體改寫成其他的文體,這也是一種對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有助于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語用特點,真正提高學生多種語言表達能力。
由此可見主題型文本教學雖然以文學性的探究為主,但是如果教師巧妙地設計,也能將語用有關(guān)的訓練不著痕跡地融入到教學中。學生能逐步了解上下文語境的概念,了解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等因素對于文章語言的影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作者簡介: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