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波
[摘 要]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yǎng)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顯得尤為重要。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這一重要思想,為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精神武器,以高職院校學生對“中國夢”的認知情況為匙,探析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狀況,并提出相應措施及對策。
[關鍵字] 中國夢;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 G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219(2017)05-0015-03
一、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形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世界多極化模式的形成,中國在國際舞臺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某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為了阻礙中國快速發(fā)展,企圖對年輕的中國學子進行思想上的腐蝕,對我國進行持續(xù)的文化“西化”侵襲,而事實上,高職院校的一些學生由于政治覺悟不高,分析國際政治形勢能力不強,看問題片面等原因,造成了他們當中不少人“崇洋媚外”,他們崇拜外國的文化,而對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卻知之甚少;他們喜歡過外國的節(jié)日,而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不深…所有的這些都是外國文化留下的“足跡”?;谶@一現(xiàn)狀,我國當代有一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甚至有些學生認為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才是我們國家應當踐行的道路,一部分學生沉迷在“金錢”和“享樂”的物質享受中,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這也就令他們離正確的理想信念越來越遠了。
就總體而言,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中國夢”的指導下,有著正確的向往與精神追求,并且堅定地認為,中國夢的思想內涵與自身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密切相關,可見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較為理性地看待國家改革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對國家社會局勢和經(jīng)濟發(fā)展有較強的信心,民族自尊心與社會責任感強烈,且有著端正的政治理論問題認識。
二、以“中國夢”開啟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的大門
1. 以“中國夢”為匙,注重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在高職學生的精神發(fā)展過程中,校園文化的引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陣地,校園文化為學生的理想信念提供了載體。以中國夢為引導下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議,應當以社會主義信心為要求,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中國夢”思想內涵為匙,將學生理想信念通過其樂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傳播。合理地利用校園獨特媒介,如校園廣播、宣傳欄等方式,向高職學生進行主流思想的傳播,并打造出健康的校園文化,實現(xiàn)理想與信念教育的強化。此外,在校園文化建議過程中,要將高職院校學生理想信念發(fā)展與民族精神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了解我們的祖國,認識到個人對于祖國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在愛國主義與“中國夢”相結合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下,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為促進個人發(fā)展,正確認識個人理想與民族利益的關系,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做出積極貢獻。
2. 以“中國夢”為匙,加大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力度,加速學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在課堂教學的方法上,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設計教育內容,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將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樘骄亢献魇降膶W習方式,把理想信念價值觀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上接受思想意識形態(tài)教育,增強其對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效性;規(guī)避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硬性灌輸,單打獨斗實效性差的弊端,實現(xiàn)人文教育和技術教育的融通、課內與課外的結合,體現(xiàn)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將“人性”與“人力”的有機結合;“做事”與“做人”的高度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印證,達成意識觀念上的共識;同時高度重視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功能,重視校園文化等育人環(huán)境的建設,并逐步形成以專職教師為主體、輔導員為輔助、領導干部為支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隊伍,構建思政課堂理論教學、校園文化建設、校內外社會實踐、學生社團活動多頭并舉、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新格局。
3. 以“中國夢”為匙,通過三個基本原則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和信念。
(1)可行性原則,可行性是高職院校學生要實現(xiàn)自身理想的客觀條件,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學生形成正確理想和信念的基礎?,F(xiàn)階段,有部分高職學生在看待問題時不能做到全面深入,在進行目標選擇過程中不能基于自身實際情況,當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時,常常會感覺到無路可走,并且在前進的過程中備受打擊。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在樹立自身理想和信念時,應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堅定信心,以近期目標為基準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進,結合自身特點制定有效可行的發(fā)展規(guī)劃。
(2)價值性原則,社會與人類利益是衡量價值的主要標準,人不是獨立于社會而單獨存在的,高職學生作為社會的一份了,其確定的人生目標應當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之中,每個人的本質都具有社會性的特征,無論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每個人都應當以社會與人類的利益為作為衡量目標的標準。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要對職業(yè)教育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辦學方針進行全面理解,樹立正確的就業(yè)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方面,以堅持學生為本,以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為本,在正確的就業(yè)理念引導下,對學生的偉大中國夢進行調動,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與創(chuàng)造力,使高職學生遵循內心的感受,自覺接受并且堅定相信“中國夢”,使“中國夢”在自己的思想下意識中生根發(fā)芽。除此之外,高職學生還要將“中國夢”轉變成為自己的意識體系,對自己的思想、情感與行為進行正確引導。
(3)前瞻性原則,孔子曰:“取法乎上,僅得為中;取法乎中,僅得為下”,意思是說,要想得到“上”,就要將目標定在上上處,想要得到“中”,就要將目標放在上處。新時期的高職院校學生,身處充滿機遇的社會環(huán)境,可以基于可行性原則,適當將目標放得更高一些。有壓力才會有動力,人在生活與精神壓力較大時,會更加積極地尋找生命的力量,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在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給自己設置一定的挑戰(zhàn)性目標,提高自身的水平與能力,使自己不斷前進,能夠領先他人一步,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保持一定的前瞻性,避免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民族思想意識與行為規(guī)范中,融入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并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以及行為規(guī)范之中,逐漸成為人們成長與進步的推動力量。新時期的高職院校學生 ,應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正確認識國家強大與自身發(fā)展的重要聯(lián)系,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通過對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不斷強化,人文精神的持續(xù)提升,為我國進步與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
總之,當代高職院校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未來的建設者和實踐者,要正確認識“中國夢”的偉大意義。高職院校要對學生的理想信念進行強化教育,幫助其樹立起正確與堅定的理想信念,克服困難,弘揚中國精神,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張書林.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理論架構[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13,(3).
[5]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4.
[6]秦記洪.論“中國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廣西社會科學,2013,(6).
[責任編輯:曾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