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坤
摘 要:中學生對“義氣觀”有認識上的誤區(qū),社會上一些文藝作品常常誤導了他們,而學校對此也缺乏正面教育。文章提出了五個解決問題的對策:一是學校教育要設定多元化教育目標,二是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相結合,三是強化法制教育,四是進行正確的“義氣觀”教育,五是嚴格對學生進行管理。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沒有設立“義氣”章節(jié),但并不是沒有涉及該內容,八年級第二單元“師友結伴同行”中雖沒有提到“義氣”二字,但要求學生要慎交朋友,不能以犧牲原則為代價維持所謂友誼。在有關的教學參考書中則明確提出:哥們義氣不是真正的友誼,狐朋狗友之相互利用不是友好。這是對“義氣”的一種否定,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就“義氣觀”的形成歷史做一些初步分析。
何謂“義氣”?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著的《現(xiàn)代漢語小詞典》的權威解釋是:“因私人關系而甘于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利益的氣概?!庇腥苏f“義氣”來源于儒家關于做人的核心理論“三綱五常”中的“五?!?。“五?!奔础叭柿x禮智信”。何為義?孔子的解釋是“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孟子的解釋是“義云實從兄是也”“善惡之心義也”。 善惡之心是指對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對別人犯此感到厭惡的心理。從圣賢之說可以看出,“義”的含義是為人正派、愛憎分明,要求人際關系或感情聯(lián)系合符倫理道德。這與現(xiàn)代“義氣”的含義雖有關聯(lián)但實質相去甚遠,此“義”非彼“義”。
筆者認為“義氣觀”是古代一種民間做人的規(guī)范。在封建社會,官方要求百姓對皇帝要“忠”,老百姓則認為對朋友要“義”。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而只有“義”才能結交朋友,維持朋友感情,才能得到并維護自己的“利”。這種所謂的“義”或說“義氣”是一種“忠”在民間的運用,同時也是對皇帝“忠”的一種反抗。要反抗皇帝,老百姓必須靠“義”抱團才有力量。文化作品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故我國民間傳統(tǒng)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英雄傳》等都對“義”進行了大大的歌頌?!疤覉@三結義”故事家喻戶曉,宋江因對朋友講義氣而得到“及時雨”的雅號受人稱道??梢赃@樣說,“義氣觀”是千古百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義氣觀”到底對不對?從它的起源看,它的出發(fā)點就是因私人關系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它要求人們忠于自己所處的那個特定人際關系構成,為了這個小團體利益拉幫結派、相互利用,不惜損害國家或者第三者利益,這對國家以及圈子之外的人是不公平的。 “江湖義氣”今多指不顧原則地一味講究朋友間情義的義氣,而“哥們義氣”則是為了朋友和情義拋棄原則的狹隘義氣。無論是“江湖義氣”還是“哥們義氣”,其目的都是追逐和維護小團體的利益。所以可以斷定:這種因私最終為逐利的“義氣觀”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
現(xiàn)代預防犯罪學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犯罪大部分是有組織的,而這種組織的維系則主要是依靠“哥們義氣”。青少年為什么較成年人更容易產生哥們義氣呢?除了外界諸如家庭、學校、社會的眾多原因,其與青少年生理心理狀況及知識結構有莫大的關系。
心理專家認為,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隨著身體的迅速發(fā)育,自我意識也開始覺醒,開始尋求自我認同,追求一種掙脫家庭束縛的獨立,這是一種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這時青少年易產生不良情緒或者不良的心理疾病。一是“英雄”的模仿心理。他們很喜歡從書本、網絡或者在上輩的交談中去尋找這樣的“英雄”。經典小說中三結義的劉關張,水滸傳一百零八條好漢等“英雄”很容易成為他們效仿的榜樣,于是“結義”行為在青少年中較為常見,這就是經典小說的消極影響。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英雄主義。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強烈要求獨立自主,要求當“老大”。要當老大就要一個圈子,要一班人,而這些人只能在同齡人中去找,要團結一班同齡人,他們的武器就是“哥們義氣”。三是孤獨感。孤獨感的產生是由于得不到他們認為應得到的認同,尤其是成績差的學生,因為他們很難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認同,這種學生很孤獨,他們極易被引誘而加入一些小幫派、小團體。他們加入的目的是保護自己,并且以期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認可。四是叛逆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追求自我獨立的一種表現(xiàn),一切行為以自我為中心進行判斷和實施。例如,教師反對拉幫結派,要求學生要講原則不要講義氣,他們則反其道而行之,而且認為這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從以上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青少年易于接受“義氣觀”,而且限于他們的知識不夠、閱歷淺、是非觀不強,因此他們很容易被“義氣觀”所左右。但是這種心理特征同樣具有兩面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引導得好,他們便會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反之,如果不能正視,放任不管,甚至做了反面誘導,結果將是令人痛心的。
如何將他們引上正道,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研究的課題。筆者作為一個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專職教師,下面就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義氣觀”教育提一些粗淺的看法。
(1)要設定多元化的教育目標。學校不能把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要讓學生知道,人生的成功與否決不單單取決于成績的優(yōu)劣,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道德品行、健康的心理和身體更為重要。
(2)心理教育與心理輔導相結合。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課,心理健康教師要重視課堂教育,不能因為不是統(tǒng)考科目就隨意對待。學校設有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教師、專家要配合班主任和家長,對于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單獨溝通交流、幫助疏導,要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3)強化法制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雖然有法制教育的內容,但其內容僅限于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依法治國方略的介紹,與他們年齡、生理相關聯(lián)的法律知識涉及不夠,所以教師授課應強化針對性強的內容。筆者贊成學校聘請法制副校長的做法,每期讓這些實際的法律工作者給學生進行輔導教育。他們的輔導比學校教師的授課更加生動,更有說服力,效果也更好。
(4)正確的“義氣觀”教育。首先,筆者認為現(xiàn)在的《思想品德》教材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太少,似有回避嫌疑,應旗幟鮮明地進行否定和批評,不可避重就輕。其次,筆者認為要引導學生對傳統(tǒng)的“義氣觀”全面認識,指出它的危害性,如《三國演義》中劉關張的“結義”固然對蜀國建立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也應看到蜀國衰落和失敗也是因為“義氣”。關羽被吳國所殺,劉備為了所謂的兄弟義氣,不顧蜀國定下的“聯(lián)吳抗曹”的基本國策,親率蜀國幾乎全部軍力,在夷陵與吳國決戰(zhàn),結果兵敗,蜀國從此元氣大傷。又如《水滸傳》中宋江前期雖為所謂講義氣的典范,但為了朝廷招安,剿方臘、毒李逵,何義之有?當年的眾多好漢由于對宋江講所謂的“義氣”或戰(zhàn)死,或被殺戮,或被逼走,轟轟烈烈的水滸義軍從此消亡。所以全面地、客觀地對歷史小說進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5)要嚴格對學生進行管理。思想引導固然極為重要,但嚴格對學生自由時間進行管理也是必需的。學校要加強門衛(wèi)管理,減少甚至杜絕學生與社會上不良人員的接觸機會,要加強宿舍管理,尤其在晚自習之后或假期加強管理和巡查,發(fā)現(xiàn)問題和苗頭及時進行處置教育。學生如果受到校外騷擾,絕不可漠然視之,要配合家長甚至政法機關進行有效阻止。
參考文獻:
[1]卯 云.思想品德教育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J].素質教育論壇,2017(11):135.
[2]陳斌清.治理中學生中的“哥們義氣”[J].湖南教育,198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