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黃任之
為什么自己得到別人的饋贈會焦慮不安?為什么滿足了被關愛的心理需求后,自己竟然覺得特別愧疚?你是否也有過,受不了別人對你的好?
別人對我的好,我卻感到非常不自在
晨晨作為年輕一族,每逢節(jié)日,她們朋友間會互相發(fā)紅包表達情意。晨晨收到紅包后,總要回給對方更多金額才安心。如果只收紅包,或回等額的紅包,晨晨會覺得很不舒服,似乎占了對方的大便宜。心里總有聲音提醒自己,“這樣不好!為人要慷慨一點才行!”如果強忍不發(fā),總覺得窩心和愧疚,直到給對方發(fā)了一個較大金額的紅包,眼看對方接收才恢復平靜。生活中,晨晨習慣于照顧別人,偶爾被人關照到,如同侵占了意外之財,她顯得忐忑不安,覺得給人家添了不少麻煩,反復念叨。
大家都覺得晨晨是個大好人,對其贊不絕口。晨晨卻越活越累,心里充滿強烈的焦慮感。心理咨詢師敏銳地捕捉到晨晨的困惑。為什么自己得到別人的饋贈會焦慮不安?為什么滿足了被關愛的心理需求后,自己竟然覺得特別愧疚?在咨詢室內(nèi),晨晨甚至為占據(jù)咨詢師較多時間而連連道歉。其實,咨詢關系是一種工作關系,咨詢師在接受晨晨的付費后,就有義務為其做好心理輔導,她可以坦然接受這種專業(yè)服務,不必為此而表達過多的感激之情??吹匠砍康男睦韱栴}形成已久,已經(jīng)固化為一種習慣化的行為模式。這在辛勤地為家人奉獻一生的家庭婦女、圣者、義工身上,也可以見到這種深深的心理烙印。
糾結狀態(tài)的心理之源
這種習慣于大量付出,而對接受些許關照就感到愧疚的心理,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素:
一是早年生活經(jīng)歷的影響
早年生活經(jīng)歷中,重要的他人言行對成人期后的行為造成巨大影響。如果父母對待他人好意,表現(xiàn)出一種拒絕的態(tài)度,甚至是負擔或責任,示范給孩子一個不良的榜樣。孩子無法感受到他人關愛中的善意、友好,而會斷然拒絕他人好意,甚至將其視為心理包袱,認為別人是變相地向自己索取。
晨晨小時候收到長輩的壓歲錢,她高興地展示給父母看,覺得自己可以用錢買喜歡的貝殼項鏈。沒想到母親把錢沒收并說“這錢不屬于你!必須留著回禮,還要包個更大的包給別人家孩子”。從此,晨晨再沒有對收到紅包感到高興,甚至反感送紅包的長輩。長大后,晨晨對別人給自己送東西,總覺得是一種人情債務,必須要回送更多才能心理平衡。
二是家庭中大孩子的心理欲望被壓制
在家中,晨晨排老大。除了要代替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外,還經(jīng)常被要求像個老大的樣子。晨晨總是被理所當然地放在最后,她總是撿弟妹選剩的東西。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威利的研究發(fā)現(xiàn),老大較早承擔家庭管理責任,被父母更為嚴格要求,會導致老大承受更多壓力和家庭責任,更加孝順長輩和關心他人,而較少去向他人索取。
三是集體文化強調(diào)照顧別人,忽視自我需求
處在集體主義文化下,人際關系是依賴型,推崇謙讓精神。對犧牲小我,成全他人與集體,甚至不要求任何回報的行為特別贊賞。道德上的高標準告訴人們,放棄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別人的需要,是一件高尚的事情,高度內(nèi)化的超我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意識,而滿足自我需求,是非常自私和令人不齒的行為,所以很多人都羞于表達自己的需求。
四是對未來無力回報的焦慮
有人害怕收禮物,也不敢接受別人的吃請或好意。在他們看來,接受別人的好,一定要及時回報。如果不回報,別人就看不起我們,人際關系就破裂了。他們認為,人際關系是等價交換來的,如果無法交換給對方想要的東西,對方就認為我沒有價值,就會疏遠甚至拋棄我。而別人的要求我并不能都滿足,最終他們會發(fā)現(xiàn)我的無能。所以,我不能暴露我的需求,免得得到別人的幫助和饋贈,在他們眼中,這是對我施舍和憐憫的給予。這種感覺太屈辱和卑微,最好竭力避免。
該怎樣坦然地接受別人的好意
無論出于以上的何種原因,都反映一個事實。即不愿接受者內(nèi)心潛藏著的自卑:我不夠好,我不值得別人對我這么好!別人忽略我、忘記我反而讓我更自在,他們習慣放棄自我需要,寧愿受委屈,多付出來維護人際關系。是自己內(nèi)心的自我太過弱小。這種不強大的自我,讓自己沒有辦法去好好對待自己,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不敢對別人拒絕別人的請求。害怕人際關系破裂,把自己置于寒冷和缺少呵護的心理空間,不敢接受別人的好意。
作為逐漸成熟的個體,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好好愛自己,正視內(nèi)心需要的自我,勇敢接受來自于他人傳遞的好意。對心理自我弱小者,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自我修煉:
第一、重新解讀過往的生命故事
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麥克·懷特和大衛(wèi)·愛普斯頓創(chuàng)立的敘事療法認為,讓晨晨和爸媽一起,重新分別講述生命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故事,比如先前提到的收紅包故事,比對父母的版本和自己的版本,就可以讓晨晨知道,當初父母收走紅包,不過是應對早年家境貧寒下,解決人情往來的一種生存策略。而今,生活條件改善了,長輩給孩子的壓歲錢更多的是一種情意表達。
晨晨也可以在心理咨詢師的協(xié)助下,重新對喜歡對別人多付出的故事進行解讀。她會發(fā)現(xiàn),自己愛付出,并不是天生喜歡助人,更多的是害怕人際關系破裂。對人際危及的過高焦慮,使她難以放松,不得不強硬地要求自己。不敢接受別人好意,是在對不恰當行為進行虛弱的合理化處理。通過對同一個生命故事的重新解讀,讓晨晨意識到對過往的種種誤解,和舊關系告別。在變動中激發(fā)強大的適應能力,打破原有的“壓歲錢并不能帶給我快樂”心理界限。
第二、打破扭曲人際互動模式
人際關系的建立,更多是靠彼此的情意傳遞。對別人的好意,也需要接受才能形成雙向流動。這種過程是愛意的流動,并不需要等量或更多給予。一般來說,有能力多付出,能力弱少付出,如同一條江河,在寬處可以一瀉千里;在狹窄處可以縮為一條細帶子。人際互動并不是單純建立在一方的奉獻之上,需要給別人一個關心自己、照顧自己的機會,別人才能從這段人際關系中體驗到價值感。
如果阻塞別人的好意,反而讓對方心生疑惑:“為什么他不要的禮物?是不是我的禮物太輕了?是不是他不喜歡我挑選的東西?是不是他討厭我?是不是他不太愿意與我長久來往?”懷疑之心容易導致關系罅隙,需要打破這種扭曲的人際互動。不妨大方收下禮物,告訴對方:“我很喜歡你送的東西!正好用得上!”對方肯定會感覺特別欣慰,覺得自己的好意沒被辜負。這種簡單直接地相處,雙方都感覺輕松。
第三、提高自尊水平,發(fā)展更為強大的自我
自卑的人一般習慣于從他人那里得到自信,個人的自尊水平比較低。他們更多在意別人的評價,而不善于肯定自己,更難以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也不愿意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柔弱和需要。對自尊較低的人而言,他們的歸因方式是一種選擇性地失明。比如自己的人際關系非常融洽了,他們會認為是自己運氣好,僥幸遇到了一批善良的人,他們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實際是個非常平凡的人;而如果自己人際關系遇到挫折,他們會更多歸因于自己不夠好,不值得別人好好地對待自己。這種歸因方式,阻礙了自己接受別人的關心和照顧。
對自卑的人需要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和長處,可采用讓他們自己實施“列出優(yōu)點清單”的心理技術,做完一件事,要求自卑者用筆列出自己的至少5個不同優(yōu)點。還可以請親友做“優(yōu)點大轟炸”的活動,輪番說出他們對自卑者的印象和最典型的3個優(yōu)點,幫助自卑者更為全面地看待自己。對于高度自卑者,還要求他們每天對著鏡子,說出自己的10個優(yōu)點,并給與最真摯的贊美。每天,如果有自卑的念頭冒出來,就要提醒自己,“我并不是無足輕重的人,我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我值得好好對待自己和接受別人的好意”。晚上,將自己的心理感悟記錄在筆記本里。隔一段時間,翻閱一下,對照著去感受自己的逐步的心理面貌的變化。
通過以上的努力,堅持一段時間,那些對人際關系的好意感到惶恐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好,越來越值得自己和他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