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丹丹
摘 要:政治外宣翻譯是外宣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時政新聞報道和政治文獻資料的翻譯,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執(zhí)政理念和政策并表明對政治事件的態(tài)度和觀點。蒙娜·貝克的敘事理論為政治外宣翻譯提供新的理論視角,譯者可以通過敘事建構策略建構譯文,與西方敘事進行交流和競爭,維護國家利益,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政治外宣翻譯是外宣翻譯中的一大類,主要涉及時政新聞報道和政治文獻資料的翻譯,以此向世界介紹中國的主張和政策,并表明對政治事件的態(tài)度和觀點。政治外宣翻譯是讓世界聽到中國權威聲音的一種強有力的方式,也是外宣翻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翻譯理論家蒙娜·貝克在《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一書中認為,敘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故事”,并將敘事和翻譯聯(lián)系起來,認為翻譯建構敘事,且與國際政治和文化之間關聯(lián)復雜,為翻譯研究提供新的視野。而外宣翻譯也是一種敘事,是用世界接受的語言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的故事,在國際社會中建構中國形象,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政治外宣翻譯作為外宣翻譯的一部分,為國際社會建構中國官方和整體形象。因此,將蒙娜·貝克的敘事理論用于翻譯的一部分——政治外宣翻譯的研究是可行的。本文將從敘事理論視角分析政治外宣翻譯過程中的敘事建構,探討西方媒體霸權的背景下政治外宣譯者采用哪些策略完成對原文的再敘事以及建構和維護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話語權。
一、翻譯敘事建構策略
蒙娜·貝克在其理論中提到,“很多手段可以用于翻譯中建構和重新建構敘事”,但主要包括“時空建構、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四種策略。時空建構是指將原文本置于另一個時空語境中,新的語境將使該文本的敘事更加凸顯,并引導讀者將它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敘事聯(lián)系起來。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是對原文本材料的添加和省略,以強調、削弱或鋪陳原文中的敘事。標示式建構是指使用一些標示性詞匯或用語來引導和影響人們對敘事的解讀,這些標示性詞匯或用語往往用來識別敘事中的關鍵元素,如人物、事件、地點等,而翻譯過程中標示式建構主要通過相互對立的命名體系和標題的改寫兩種手段來實現(xiàn)。人物事件再定位是指通過使用表示指稱、語域、時間、空間等的語言手段改變和重新定位譯者和譯文受眾之間及其他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本文將重點討論后三種策略在政治外宣翻譯建構過程中的應用。
二、政治外宣翻譯的敘事建構
1. 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
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通常指發(fā)生在譯文內部的具體選擇性采用,但也不排除譯者在更高層面有意選擇性地翻譯一些文本、作家、語種和文化。政治外宣翻譯往往是由政府宣傳部門主導的對外傳播活動,譯者個人進行選材的自由度較小,但從宏觀方面看,政治外宣翻譯的敘事選材需要服從以下原則:政治外宣翻譯是為了向世界介紹中國的主張和政策并表明對政治事件的態(tài)度和觀點,并駁斥西方媒體因為意識形態(tài)隔膜而對中國的丑化和誤讀,與西方敘事話語進行交流與競爭。而在具體的政治外宣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實現(xiàn)以上目標,也會適當?shù)貙ξ谋舅夭倪M行添加或省略等選擇性采用,以強調、弱化或更好地鋪陳原文中的敘事。
例如,在新華社發(fā)表的關于外交部對日本NHK電視臺揭露731部隊真相和日本首相安倍靖國神社供奉祭品兩個事件的態(tài)度的報道中,提到“華春瑩表示,靖國神社供奉著對侵略戰(zhàn)爭負有直接責任的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我們一貫堅決反對日本政要的錯誤做法。今年是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發(fā)生80周年,中方敦促日方切實正視和深刻反省侵略歷史,同軍國主義劃清界限,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用態(tài)度鮮明的話語傳達我國政府對日方的譴責和敦促。在新華社的對應英文報道中,上文的畫線部分翻譯為:“This year marks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Lugouqiao Incident, w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Japans all-out invasion of China, including the Nanjing Massacre that killed 300,000 Chinese soldiers and civilians.” 可以看到,英文中畫橫線的部分為添加的內容,對原文中的“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做進一步說明,用歷史事實告訴國際受眾日軍在這兩個事件中犯下的罪行,由此更加印證和突出我國對日方的譴責和敦促是正義合理的,以有理有據(jù)的態(tài)度與日方政府的敘事話語(即日方政府一直否認侵華戰(zhàn)爭和南京大屠殺的存在)進行競爭,并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堅定守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敘事態(tài)度和處事有據(jù)的外交態(tài)度。
2. 標示式建構
在政治外宣翻譯中,譯者可以采用相互對立的命名體系和標題的翻譯等標示手段以建構或重構敘事,傳遞我國的敘事話語和態(tài)度立場。
人物和地點的命名不僅是稱呼問題,還代表立場觀點,而在相互對立的命名體系中,選擇使用某種命名本身就表明了一種政治和社會立場,并否定了與其相反的立場。在政治外宣翻譯中,譯者往往會遇到我國與其他國家有爭議的領土命名及翻譯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外宣譯者要有敏銳的政治意識,堅持我國已有的命名或翻譯,傳遞我國的敘事話語,增強話語權,維護我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比如關于釣魚島爭端,日本竟把我國的“釣魚島”命名為所謂的“尖閣列島”,英譯為“Senkaku Islands”,并聲稱是其固有領土。一些西方媒體甚至也采用“Senkaku Islands”這種說法,罔顧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面對日本的強盜邏輯和西方的媒體霸權,我國外宣譯者要保持清晰的政治意識,采用“Diaoyu Islands”這種英譯傳遞我國的“保釣”立場,同日本和西方媒體展開敘事競爭,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標題是標示式建構中的另一種有效手段,譯者在政治外宣翻譯過程中有時也會對原文標題進行重構,或是為了強化、突出原文的敘事,或是考慮到國際受眾的接受需求,從而更加有效地傳遞我國敘事話語。例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目錄是按照專題分類,共18個專題,每個專題的題目都是動賓結構,如 “全面深化改革”“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tǒng)一”“積極參與多邊事務”等。這些專題名稱本身也是我國的國家方針政策,促使國內讀者學習、實踐這些理念,起著對內宣傳的作用。然而對于國際受眾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本屆政府政策和執(zhí)政理念的重要途徑,其中的專題名稱能夠讓國際受眾對這個方面有快速而全面的了解。因此在英譯本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中,專題名稱均翻譯為名詞結構,如上述專題名稱分別翻譯為“All-round and Deeper-level Reform”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Multilateral Relations”。這些專題名稱的翻譯看似未能完整傳遞原文信息,但實際上讓英譯本的目錄更加簡潔凝練,讓國際受眾能夠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內容,符合國際受眾的閱讀需求;而且如果在英譯本中保留原文的動賓結構,還會給國際受眾帶來一種“被迫”實踐這些理念的感受,容易引起國際受眾的反感。因此,上述對原文標題稍微加以改動的做法巧妙地突出了原文敘事,體現(xiàn)了外宣翻譯中的“內外有別”,達到了更好的宣傳目的。
3. 人物事件再定位
人物事件再定位是指通過使用表示指稱、語域、時間、空間等的語言手段改變和重新定位譯者和譯文受眾之間及其他參與者之間的關系。而由于政治外宣翻譯的特殊性,譯者很少對原有參與者之間的定位關系重新定位,而是維持或強化原有的定位關系。
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dream shared by all Chinese.
該例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中國夢”專題中最后一篇講話的標題,旨在號召全世界的華人為實現(xiàn)中國夢共同努力。原文中的“海內外中華兒女”這一受眾群體中包含了“國內”和“海外”兩個群體概念,但譯成英文時表述為“all Chinese”,而沒有譯為“Chines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也沒有譯為“domestic and overseas Chinese”,把原文中“國內”和“海外”兩個群體概念融為譯文中“all Chinese”一個群體概念,強調了原文的敘事“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中華兒女就要有中國夢”,拉近了海外華人受眾和國內民眾的距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政論外宣材料的文體通常比較正式,但我國領導人有時也會用一些口語化表達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翻譯時是保留原有的語域特征還是選擇別的語域特征,這也為外宣譯者帶來了一定挑戰(zhàn)。
例: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懲,堅持“老虎” “蒼蠅”一起打。
We must be tough in cracking down on corruption, and ensure that all cases of corruption are investigated and that all corrupt officials are punished, catching “tigers” as well as “flies”-senior officials as well as junior ones guilty of corruption.
“‘老虎‘蒼蠅一起打”是習近平主席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其中,“老虎”指涉嫌貪污腐敗、違法亂紀的高層領導干部,“蒼蠅”是指這一類的基層領導干部甚至沒有官銜的人員。習主席在高規(guī)格的會議上卻用這樣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表達而不是艱澀難懂的政治術語來向人民群眾傳遞國家和政府打擊一切貪腐案件和人員的決心。譯者保留了原文的口語化特征及“老虎”“蒼蠅”兩個意象,翻譯為“catching ‘tigers as well as ‘flies”并加以解釋“senior officials as well as junior ones guilty of corruption”,既拉近了與國際受眾的距離,不會讓其感到困惑,又傳遞了原文的敘事話語和中國政府打擊貪腐的決心,建構了國家領導層政治清明、剛正不阿、一心為民的形象。
三、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一些時政新聞報道和政治文獻材料中的翻譯實例,探討了政治外宣翻譯的敘事建構策略,譯者可以采用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人物事件再定位等策略以強調或更好地鋪陳原文的敘事,而重構的敘事可以與西方敘事進行敘事交流和競爭,傳遞我國在國際上的態(tài)度立場,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建構和維護我國的良好國際形象。
參考文獻:
[1]劉雅峰.譯者的適應與選擇——外宣翻譯過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英)蒙娜·貝克.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M].趙文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