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陶磊
摘 要:當網戀成為潮流,有知識而社會閱歷又不足的大學生似乎對網戀的傾向度開始提高,有的戀情因為互聯網跨越了年齡、性別甚至道德底線。當今社會對網戀的抵制力度越來越強,當我們談到網戀時,究竟該持何種態(tài)度?文章將從網戀動機方面表達對大學生網戀的看法。
21世紀的大學生被互聯網束縛在了愈來愈小的現實空間,淪陷于不斷變大的虛擬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心也在不斷變化,對情感的渴求也更高。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得到心靈的慰藉,廣闊的網絡空間恰好提供了充足的機會。網戀的盛行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并為這樣的“希望”付諸行動。由此產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后果,由此導致社會上對網戀的討伐聲不絕。當一件事物出現正反兩面,就值得很多人深思:網戀為何讓人沉迷又不安?
一、“網”的未知性造成的物質欺騙
網戀常常伴隨著各種欺騙,最常見的就是金錢欺詐。在互聯網中,人的容貌、身份甚至個性都可以造假,互聯網中的人際關系沒有堅定的現實根基,極為脆弱。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而易在大學里由于性格原因或者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很多人愿意生活在網絡世界,想在網絡世界茫茫人海尋求那個知己。有些犯罪分子就投其所好,把自己包裝成與大學生年齡相仿、趣味相投的知音。大學生涉世未深,覺得自己遇到了真愛,覺得自己足夠了解也足夠信任對方了,就開始商量見面,卻沒有想到自己可能受到了欺騙,甚至因此被敲詐、拐賣等。另外,大學生是有文化的一群人,如果有些人想做錯事、壞事,他們可以有更令人咋舌的方法,對社會安全造成更大威脅。
二、“網”的虛擬性造成的自我欺騙
互聯網減少了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形成了阻礙,引發(fā)了其心理的孤獨感和無助感。性格內向或者敏感的人害怕現實中的交往,久而久之,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情感的渴求度直線攀升。由于一個游戲、一本書、一個交流群甚至一次巧合,就會偶遇那個談得來的人,很多抑郁和不安都得到釋放,也從雙方那里獲得了安慰和理解,然后一方或者雙方都開始依賴這種感情,就產生了較為正常的網戀。
然而在沒有現實交往的摩擦下,很大一部分網戀只是因為大學生內心孤獨而發(fā)生,并不能稱為愛情,這樣子的戀情會因為某一方的厭煩或者現實中計劃好的接觸而終止,使大學生因情感的破裂而對交往產生恐懼,進而造成現實中的失落壓抑。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迷戀愛情,將所有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網戀上,不參與活動,不追求興趣愛好,不重視學業(yè),他們會因為情感的需要而產生一種自我欺騙的心理,認為虛擬世界中才有理解他(她)的人,自己無法在現實中合群,這是網戀的一大弊端。
三、“網”的速成性造成的情感欺騙
網絡中各種交友網站、交友軟件將戀愛的各個階段時間都縮減到最短,就會造成很多不良的風氣和后果,戀愛的情感方面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其中不乏真正投入感情的學生,當這類人的感情遭遇玩弄和欺騙,其身心會受到傷害,造成嚴重后果。其中更令人不恥的是有一部分自我感覺良好、戀愛態(tài)度隨便的學生,利用網戀的速成性“處處留情”,他們不是真的需要愛情,而是需要別人的愛帶給他們優(yōu)越感和滿足感。網戀降低了戀愛成本,也使人忽略了戀愛責任,這是令人憂慮的現象,感情的欺騙擊潰的是人的心理防線,對大學生正確戀愛觀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在網絡中,兩個人真誠地相知相愛是存在的,我們不能完全否認網戀。我們真正需要重視的是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告訴他們要有基本的安全保護意識,不要輕信他人;告訴他們要有基本的道德責任意識,不要傷害他人;告訴他們要有基本的戀愛原則,不要將戀愛當成游戲。學校對學生的戀愛教育必不可少,我們無法控制互聯網的純潔性,但我們能做的是挽救誤入歧途的大學生。網戀是現代互聯網發(fā)展的產物,家長更應該關心孩子的身心變化,教育他們尊重愛情以及了解做人的底線。
參考文獻:
[1]趙德旭.大學生網戀現象心理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2).
[2]程 燕,余 林.大學生“網戀”心理與行為的初步探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endprint